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米-24武裝直升機阿富汗作戰簡史(組圖)
送交者: ratcat 2005年07月04日09:17:2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米-24武裝直升機阿富汗作戰簡史(組圖2)

左圖為阿富汗作戰的一個典型畫面,米-24蘇軍運輸護送車隊。右圖為米-24留給抵抗組織的是炸彈和死屍。

米-24武裝直升機阿富汗作戰簡史(組圖2)

米-24有一個可裝8名步兵的運兵艙,延續了米-8的寬大機身。這是與西方武裝直升機的重大差異。


米-24短翼下掛載的火箭巢。它經常令聖戰者猝不及防,遭到意想不到的重大損失。


聖戰者用毒刺導彈瞄準蘇軍的“空中魔鬼戰車”

  ○ 公路巡邏

  由於游擊隊對蘇軍後勤車隊的攻擊越發嚴重,自從1980年夏天開始,雌鹿開始嘗試承
擔護航己方補給車隊的任務,這占其戰鬥出動次數的15-17%。第40集團軍每天的給養就有幾百噸,包括燃料和食物等等。而且運送給養的車隊經常遭到游擊隊襲擊。因此,數對米-24常輪流在車隊上空巡邏,通常以150-170公里的時速蛇形飛行。飛行員經常關注公路兩側2-3公里處或者車隊前方3-5公里處的情況,因為游擊隊經常在此設伏。一旦察覺游擊隊有埋伏,如果有可能米-24直升機通常迂迴到敵人側翼發起進攻,然後沿着公路前進,防止發生飛行事故。

  蘇軍沿公路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建一個停機坪,以供直升機補充燃料和更換空勤人員,因為靠一兩架飛機為那些以15到20公里/小時速度前進的車隊提供長時間不間歇的護航是不可能的。在蘇聯邊界(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特姆茲到聲名狼藉的薩郎通道的第一段路程由基地設在昆都士的雌鹿中隊護航,利用哈拉頓等地的直升機場補給。在薩郎通道,從巴格拉姆基地起飛的米-24機隊通過後,然後由從賈拉拉巴德、加茲尼等基地起飛的直升機接替。

  即便有直升機護航,車隊的損失仍然十分嚴重,蘇軍每年都會損失數千輛軍車,在這裡,汽車駕駛員成了最危險的職業之一。1983年4月,一個由180輛軍車組成的車隊在一個坦克營的護衛下行進,在坎大哈附近的峽谷中了埋伏。這裡有大量的游擊隊人員,他們從隱蔽處和叢林裡向蘇軍猛烈開火。當米-24機群到場時,已經有20輛油車和6輛坦克被擊毀在路上,燃起的濃煙瀰漫着整個峽谷。直升機用 80毫米S-8無控火箭對游擊隊進行壓制,這也是這種火箭彈的首次有記錄的使用。這些火箭彈威力巨大,而且發射十分密集,游擊隊誤以為是蘇軍的重炮向其開火,紛紛進行躲藏。此時剩餘的蘇軍車輛則趁機強行通過這一地區。等到了坎大哈的油料基地後,機載余油已經所剩無幾了。

  這次戰鬥雌鹿使用的是裝備20枚S-8無控火箭彈的B-8V20火箭發射巢,它在阿富汗戰場受到了廣泛的讚揚。它的3.6公斤重的戰鬥部殺傷效果十分明顯,它爆炸時產生大量重3克的破片,殺傷半徑達到10到12米。新型火箭彈開始代替原來的S-5火箭,但是早期的型號仍然在使用,直到蘇軍從阿富汗撤軍。儘管飛行員總是抱怨S-5火箭只能“撓撓游擊隊的腳丫”,它爆炸時就像一個盛開的鬱金香。不過S-5還是物有所值的,S-5在開闊空間仍然具有較強的殺傷力,而且簡單可靠,並且UB-32A火箭發射巢裝卸非常快捷,當戰爭進行得非常激烈時,一架米-24一日要進行5到6次突擊,此時S-5的優勢立刻就顯示出來了。當然,彈藥庫內大量的S-5庫存也必須被消耗,這樣才能為新型裝備騰出空間。

  當雌鹿的機組乘員變得更加老練和勇敢的時候,戰術發生了改變。75%的攻擊都在拂曉中進行,當然這也是為了躲避中午的酷熱。第一次這種襲擊是在一天的黎明,為的是抓住一名游擊隊頭頭,當時他們正在進行例行的祈禱。數架直升機用無控火箭和集束炸彈對游擊隊陣地的防空火力進行壓制並且儘量消滅其人員,其他的直升機則用高爆重磅炸彈破壞營房等建築。一些裝備延時/定時動作引信的100公斤的炸彈甚至可以當作地雷使用,投放的炸彈會在24小時內斷續爆炸,用以防止倖存着從瓦礫中逃生(但是這有時卻經常被游擊隊員反過來利用。他們讓一些人將炸彈引信拆除,當然這些人可不是什麼拆彈專家,這完全是對一些人違反紀律的懲罰。如果運氣好的話,炸彈被拆除了,然後阿富汗人就把這些炸彈作為地雷埋設到蘇軍車隊的必經之路上)。最後的一次白天攻擊發生在一個傍晚,這次也是為了抓獲游擊隊組織的頭目,因為,根據他們的宗教習俗,他們要在日落前埋葬死者。

  ○ 為戰而練

  在被送往阿富汗之前,直升機飛行員都要在哈薩克斯坦的山地訓練基地和烏茲別克斯坦哈格那沙漠中經受特殊訓練,這大概進行15到20天。這樣,這些人才能初步成為一個適應高原高溫環境,並能在山地地形下作戰的合格直升機飛行員。一旦到了阿富汗,他們首先會被安排乘坐一架米-8直升機勘查阿富汗的主要山區地形地貌,而這架米-8的飛行員則是完成了自己的阿富汗輪戰任務,馬上要回家的老手,通常這些老鳥會把自己的經驗和心德如數家珍的講給這些初來乍到的聽。此後,這些飛行員12-15%的飛行時間實際上還是訓練,主要是訓練特殊條件下起降技術和作戰技巧。

  莫斯科附近的茹可夫斯基試飛研究院發明了一種起飛技巧,起飛時尾部先上翹10-12度,此時飛機只用機前輪着地,飛機延着停機坪滑行,這樣直升機可以很快地加速,只需50到70米即可以脫離地面。另一個優勢是直升機可以多帶1-1.5噸的載荷。當然這種技巧需要大量的訓練和堅實的基本功。1986年11月,一架米-24從巴格拉姆空軍基地起飛,飛行員在起飛時還炫耀他那嫻熟的技術。結果途中起降時,主旋翼掃到地面上。直升機不得不迫降,不過後來檢查葉片並沒有受到太大損害。這位好強的飛行員感到羞愧難當,今後再也不敢這樣肆無忌憚地飛行了。

  在碎石鋪就的路面上降落也是非常危險的,此時,直升機的旋翼就會揚起一大片沙塵暴,飛行員根本看不清下面的情況,非常容易因此撞到石頭或者其他障礙物上。不過蘇軍飛行員也總結出一套辦法,就是給要降落的直升機一個向前的速度,這個速度要足夠大,以便保證座艙始終在沙塵前面,飛行員能夠看清地面情況降落。不過這種方式降落導致飛機輪胎磨損過快。此外,阿富汗的米-24的發動機壽命也比正常時候短,主要是因為發動機葉片受風沙和火炮燃氣的侵蝕以及渦輪故障。超過50%的TV3-117發動機渦輪被過早的更換,其中包括39%的壓縮機葉片故障和15%的發動機湍振。發動機葉片大量損壞,導致飛機失去動力。1986年秋天,當對巴格拉姆基地的米-24進行檢查時,發現竟然51個渦輪葉片中的17 個完全被磨損。

  ○ 損失慘重

  在西方提供的毒刺等便攜式防空導彈進入阿富汗戰場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雌鹿最大的敵人就是游擊隊DShK機槍和各種地面高炮,它們造成的損失分別占當時米-24損失的42%和25%。發動機和機械故障也經常導致雌鹿墜毀,其次是遍布直升機內外的電子系統和控制系統。當然因為雙發的配置並對很多系統進行了備份和冗餘度設計,大多數情況下米-24可以帶傷飛回基地。例如,發動機具備自動功率調節系統,當其中一個發動機被擊中時,另一台會自動進入滿負荷運轉。甚至主變速箱油壓降至零,直升機仍能飛行15到20分鐘,這就足以讓飛行員駕機飛離危險區域。

  1982年6月2日,分別由沃爾可夫和蘭托斯夫駕駛的兩架米-24發現兩輛豐田越野車正在駛向位於坎大哈的一個游擊隊基地,米-24立刻追趕上去,將兩輛吉普車摧毀,但是此時一心追趕越野車的飛行員發現自己不小心飛到游擊隊的營地上空,並遭到游擊隊的地面火力猛烈射擊,嚴重受損,僚機被DShK高射機槍彈擊傷,液壓系統和部分線路被擊中,主旋翼葉片也被擊傷,但是飛行員仍然試圖將直升機開回基地。此時,受傷的機械師不得不打開發動機罩,用手動關上了一台發動機,因為此時控制系統已經失靈了,而此時旋翼仍然在旋轉。

  蘇軍在阿富汗因事故損失的所有機組人員中,直升機機組占有絕大多數,尤其是在夏天,人們受炎熱天氣和勞累的影響很大,而且高溫高原給飛機帶來的不利影響,這些因素導致它們極易受到攻擊。有時候,一個月會損失3-4對機組乘員。

  這種同快樂的生活格格不入的死亡和受傷以各種形式寫入那些軍醫的字典里去。這種傷毫無例外是因為迫降或飛機被擊中造成的。大約30%的傷亡是由於頭部和脊柱受傷引起的,55%則是屬於燒傷,另有9%是因為內傷引起的。幾乎每個直升機飛行員的死像都慘不忍睹。其流傳很久的藍色飛行服很快被淘汰掉,因為它們是由人工合成的化學纖維做成的,一旦遇火,人工合成纖維物就很容易燃燒或者熔化,牢牢地粘在皮膚上。1984年,蘇軍開始使用一種棉質叢林迷彩飛行服代替以前的飛行服,直升機飛行員是蘇軍最早換裝該飛行服的空勤人員。別看這小小的變化,這大大提高了蘇聯陸航人員在墜地中的存活率。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裝備,就是AKS-74 5.45毫米短突擊步槍,一些精明的飛行員會把它用皮帶綁在腋下或者大腿上,萬一飛機被擊傷迫降,逃脫時不會忘記帶上,這可是救命的傢伙。標準但是威力比較小的9毫米馬卡洛夫手槍被換為更可信賴的托卡列夫TT手槍以及APS自動手槍和20發子彈。野外生存包經過了改裝,大多數食物被拿出,只留下水和一些高熱量的巧克力,為了給留出足夠的空間容納額外的30發裝的卡拉什尼科夫步槍子彈彈夾和4枚RGD-5手榴彈。

  一開始,米-24飛行員就強烈建議米里設計局為米-24的後半球提供更好的視野,以便防護可能在後方的襲擊,但是1985年進行的NSVT型12.7毫米機槍塔的安裝測試被證明相當失望。雌鹿不得不在載員艙里增加一個隨機工程師,他的任務是時刻警惕着後方,一旦發現危險目標即予打擊。為了給他更大的火力扇區,座艙門經過了修改,這樣上面的一部分可以單獨打開,下面的部分支撐着炮手。通常其自衛武器為7.62毫米卡拉什尼科夫PK通用機槍(或者PKT車載型),其射程和精度都為人稱道。有時候直升機兩邊一邊一位槍手,避免讓槍手在顛簸的直升機中移到另一側轉移火力。曾經有一次一個機槍手因為在艙內顛簸而用槍擊中自己的直升機。一些乘員則喜歡使用輕型和更好用的步兵型RPK機槍。當1986 年春天蘇聯的高層領導命令所有技術人員都要呆在地面以減少沒有必要的損失時,飛行員堅決反對在沒有額外的機槍手的情況下飛行,除非他們認為必要(有時候減少載荷重量比額外的防護措施更為重要)。

  1980年代,西方的便攜式防空導彈大量進入阿富汗戰場,此時蘇軍幾乎每天都被毒刺導彈擊落飛機。此時,蘇軍另外一種“阿富汗升級包”不得不被引入戰場,它們是為了對抗上述那些導彈,如FIM-43A紅眼睛、FIM-92A毒刺、英制吹管以及蘇制SA-7而配備的。大型的廢氣/冷空氣混合器安裝在發動機排氣口上,以減少紅外輻射,因為這額外增加了直升機的重量,使用也麻煩,所以直到 1983年以前,人們認為實在沒有太大必要安裝這東西。但是1983年,紅外製導導彈的威脅越來越大。一開始,先是在直升機尾梁上安裝了兩對ASO-2V 曳光彈發射器,但到了1987年,它們被位於每側機身短翼後面的三個ASO-2V代替了,它們向前成一定角度安裝,以便能夠覆蓋更大的範圍,有時它們被做成流線型以減小阻力。

  最終,蘇聯工程師給雌鹿裝了一種L-166V-1E(SOEP-V1A)主動紅外干擾機,它裝在主槳下機體的最高處,此外,蘇聯技術人員還設計了其他的阿富汗升級套件,如功率更大的舵機傳動裝置和額外的震動(擺動)調節器,但是這些有用的改進最終由於官僚作風而最終沒有付諸實施。而且當他們解決了老問題後,又出現了新的情況,例如雌鹿和河馬-H裝備一種水/甲醇噴射系統,用來補償其他修補(例如進氣口過濾器、排氣口的紅外抑制器,這些動力損失大約占5-6%)給發動機動力帶來的損失,但是,當這一系統啟動時,常常會造成動力陡增,而且非常難以控制(有一次這甚至導致一架在喀布爾起飛的米-24失去控制,並且翻滾)。這套系統也還需要純淨的蒸餾水,這在阿富汗可並不容易得到,因為,蘇聯人有時候不得不用普通的自來水代替,但是自來水中的沉澱物常常阻塞噴射管道。

  到1987年,蘇聯第40集團軍的戰場修復工作非常出色,大約90%的戰損直升機都能夠得到修補並重返戰場,比較而言,戰爭初期大概只有70%的戰損飛機得到及時修復。為了能夠在戰場上修復直升機並使其脫離阿富汗武裝人員控制的區域,飛行乘員也不得不學習地勤的專業,而且雌鹿還隨機攜帶修理的成套器材,包括一些重要的備件。當然,另一個原因就是雌鹿的設計簡單可靠,以至於飛機受到輕微損傷時飛行員都能進行簡單的修理,而不需要特別專業的人員。如果直升機遭到嚴重損壞,一支修理小組將會被派去進行較為簡單的處理,只要直升機能飛回基地便可。這樣一支修理隊通常包括經驗豐富精通機械並且久經沙場的老手,他們不僅會修理飛機,還能擊退游擊隊的進攻,因為游擊隊的騷擾已是家常便飯。一次,修復小組在直升機被擊落2個小時候到達了現場,小組人員發現直升機被阿富汗游擊隊嚴重毀壞無法修復。他們不得不把直升機不太重要的部分拆除,剩下重約2.5噸的主體,然後由米-8MT帶走,在高原地區,這已經是米-8MT的極限載荷了。

  1986年冬天,一架米-24在加茲尼附近受到攻擊,迫降在一個看似乾涸的湖床上,但是湖床僅僅只是表面幹了,下面都是沼澤,當直升機試圖起飛時,它卻被沼澤吸住了,所有的辦法都試過了,飛機還是起不來。後來,工程師替換了受損的發動機和尾槳,再次嘗試從沼澤中飛出來,但還是失敗了。不得已,最終他們拆下了所有不必要的零件,然後裝箱,這時候濕泥已經完全乾了。中隊的頭頭打算把雌鹿“拽着頭髮(實際上就是主旋翼)”拉出來,最後他們只能這樣做,並把直升機帶了回去。

  後來,事實表明戰爭無處不在,必須找到一個政治解決方案,1987年雙方宣布休戰,但是事實證明由於雙方缺少信任,停戰協議只是一紙空文。反對派不停地向搖搖欲墜的喀布爾政權施加壓力。在1987年8月中詢,阿富汗游擊隊在巴格拉姆展開大範圍的破壞行動,此次行動中當地駐守的蘇軍損失了4架雌鹿和10名人員。1988年4月,游擊隊再次攻擊了巴格拉姆空軍基地,這次攻擊幾乎使該基地陷入癱瘓,部署在這裡的直升機幾乎悉數被毀,蘇聯飛機不得不採取車輪戰術,晝夜不停的攻擊游擊隊。在另一次事件中,在加茲尼駐守的直升機部隊遭到機場防禦的阿富汗坦克的炮擊,其原因竟然是游擊隊員向坦克乘員許諾,每打一發炮彈,就給他們定額的食糖。另外,好幾架米-24被叛逃者送給游擊隊。1985年,兩架雌鹿-D被叛逃的阿富汗空軍飛行員開往巴基斯坦,這些直升機的最終結果尚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比較清楚的是,巴基斯坦最親密的友好國家曾經得到過戰損的米- 24直升機,並對其部分裝備進行了研究。
雌鹿喋血--米-24武裝直升機在阿富汗的作戰簡史

  ◎ 米-24雌鹿系列武裝直升機在戰爭中更多地扮演空中坦克的角色。事實證明它不愧
為最優秀的武裝直升機之一: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它參加了30場戰爭和地區衝突,足跡遍布三大洲,其中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作戰最激烈、影響最廣泛、戰果最輝煌、損失也最重的當數1979年開始的阿富汗戰爭。

  ○ 初期介入

  1979年4月,阿富汗政府軍接收了第一批米-24A和米-25,從此米-24開始介入阿富汗內部衝突。這種直升機立刻被投入到打擊反政府游擊隊的行動中去。接受蘇聯培訓的阿富汗飛行員已經能夠熟練掌握並嫻熟應用米-24。但是,米- 24並沒有威風多久,在游擊隊的防空火力面前,它顯得過於脆弱了,不久就出現了第一個犧牲品。1979年5月3日,一架米-24在浩斯特附近被擊落,當時它被地面火力擊中後就一頭撞上山坡。

  儘管如此,雌鹿的作用仍然無可替代。喀布爾政權要求蘇聯再提供20到25架雌鹿,但是直到1979年12月25日蘇軍入侵阿富汗前,新一批直升機才交付。克里姆林宮中關注阿富汗國內局勢的政治家們似乎沒有意識到阿富汗國內衝突已經演化為一場內戰。在這場戰爭中,反政府游擊隊採取伏擊、打了就跑的戰術,因此需要正軌部隊具備快速反應能力,這樣一來,空中支援就成為最為重要的一環了。

  ○ 阿富汗戰術

  1979年12月27日,蘇聯直接出兵阿富汗,一周內阿富汗全境陷落。簡而言之,這好像是一場為直升機準備的戰爭,而米-24的優異表現則在這場戰爭中體現了本身的價值。

  最初,在阿富汗的米-24直升機大多是單機行動,但後來在多次遭到攻擊並被擊落一架後,蘇軍改變了戰術,即以雙機編隊行動,這樣至少有一個好處——一旦其中一架直升機被擊落,另外一架至少可以掩護並營救被擊落的直升機機組乘員。然而,米 -24在進行大規模行動時通常更多的採用四機甚至八機編隊的隊形,這樣對那些在良好地形地物偽裝下的敵人才有明顯的打擊效果。阿富汗的游擊隊裝備優良,一旦有可能,他們就進行還擊,因此數量的優勢還可以讓直升機機組利用一些雙機編隊無法採用的戰術。其中包括“死亡轉輪”(這個戰術由二戰期間的伊爾-2強擊機飛行員發明)。直升機群先是在目標上空周圍盤旋,以確定目標位置,然後不停地火力覆蓋目標。緊接着直升機以梯形編隊逼近目標並且陸續將機頭對準目標,實施火力打擊,進行完頭一輪打擊後的直升機迅速向各個方向散開,重磅炸彈以極小的時間間隔從各個方向落向目標。

  為避免被敵地面高炮火力擊中,直升機雙機編隊通常作S形機動,並配合以爬升或者減速,使游擊隊的對空火力瞄準變得複雜困難。通常在高空飛行的一對飛機負責掩護進行攻擊的編隊。米-24的飛行員為了增強火力打擊的效果甚至不顧一切,有時候甚至危及到自身的安全。曾經有一次一架直升機完成攻擊後發現他的僚機發射的火箭彈呼嘯着從直升機一側飛過,此時如果火箭再正一點,前邊這架直升機根本無法躲閃。

  由於阿富汗游擊隊神出鬼沒,蘇軍在制定戰術和任務計劃中的靈活性也非常大,墨守成規的行動立刻會導致損失,甚至以相同的路徑接敵兩次就會遭受埋伏。在攻擊的途中或者攻擊完畢撤退或者進行戰鬥巡邏任務時,直升機雙機編隊通常保持1200到 1500米的間隔,以防止被敵人一石二鳥,這個距離可以留給飛行員足夠的反應時間,或者進行機動規避或者立刻脫離敵人。米-24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它的高速度也付出了代價:它的旋翼載荷要比米-8大50%,這在阿富汗這種高溫、高原和嚴重風沙環境下會大大降低直升機的操縱性。更糟糕的是,通常用於一般條件下的領航方法在阿富汗山區經常無用武之地,甚至導致事故。過高的旋翼載荷意味着急劇的拐彎或者“剎車”常導致機身下墜,飛行員此時會極力拉杆,試圖保持直升機不致下墜,但是發動機在高溫高原情況下功率不夠無法使直升機足夠快的加速,其結果是直升機因此無法控制的墜地。在低速或者低空飛行時,頻發的地面亂流也常來搗亂,雌鹿此時就會開始難於控制了。由於其糟糕的方向控制性能,尾槳會拉着直升機不自主的向左轉,更糟糕的是會導致直升機進入狀態,其結果將是災難性的。在高溫高原條件下高速飛行的直升機主旋翼葉片經常因動力不足而失速,這導致米-24不受控的向上傾斜,並急劇的墜落。俄羅斯飛行員稱這種現象為“搭便車”,其結果經常是米-24短翼稍或者火箭巢被撞壞。要想避免這種後果就必須輕柔地駕機低速飛行,但是這在戰鬥中幾乎是不可能的。

  ○ 解決缺陷

  如果飛機搭便車,或者從高速俯衝中恢復,飛行員不得不拉杆,此時主旋翼鋒利的葉片就有可能打到尾梁。1980年8月就曾發生過一起這樣的事,當時兩架雌鹿完成了攻擊任務,從游擊隊的火力中突圍,雙機編隊飛行。直升機並沒有受到游擊隊的打擊,但是尾梁上卻被旋翼撕破了兩個洞。兩架直升機後來都被修復了,但是其修復後的第一次飛行中,米-24就被游擊隊的地面火力擊中。一發12.7毫米的高射機槍穿甲彈擊中一葉尾槳,並使其向右脫落,這造成直升機猛烈的震動。剛剛被匆匆修復的尾梁再次受損,直升機完全失控墜毀,乘員全部陣亡。

  當米-24以250公里/小時的速度飛行時,如果直升機拉坡度超過20度,直升機會損失200米的高度,所以在低空飛行時,竭盡全力的飛行員根本沒有犯錯誤的機會,此時控制速度和兩名機組的分工合作非常重要。雌鹿飛行員都這樣說:在這種方式下飛行就像在鋼絲上行走那樣不容易。駐紮在昆都士的部隊對此刻骨銘心,在戰爭的第一年,該部隊就在類似的事故中損失了6架米-24D。一些直升機由於大霧或者陣風撞山,有些則是因為在斜坡或者狹小的空間起降時發生事故。

  1980年4月,米里設計局的設計師季申科將軍視察了駐阿富汗的一些裝備米-24的部隊以及一些“空中流氓”(蘇軍對飛行老手的稱呼),部隊的官兵指出米-24的上述缺點,但是將軍卻固執地認為米-24的高溫高原性能同樣出色。不得已,該部隊派一位技術嫻熟的飛行員冒生命危險向他展示了“搭便車”的情況。看完這驚險的螺旋表演,並聽取了哈里托諾夫上校詳細的解說後,這位米里設計局的老總感嘆道:“我本以為我知道我的直升機能作哪些動作,但是現在看來,我不能那麼確定了。”

  這次鋌而走險的特技表演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對米里設計局起到了明顯的促進效果。1980年的夏天,米里設計局開始了一項改進計劃。這個計劃包括調整發動機的自動燃料控制系統以減少在高溫高原條件下的能量損失,另外增加了在危急情況下渦輪溫度過高的持續時間,因為飛行員在關鍵時刻寧可讓渦輪燒掉也不希望缺乏動力。發動機進氣口安裝了一個渦輪濾塵罩,它可以過濾掉70-75%的灰塵和沙子,減少了對壓縮機葉片的磨損2.5-3倍。米-24要比米-8更為優先的安裝濾清器,儘管後者在未經裝備的不良場地降落的頻率遠大於前者,這主要是因為米-24的TV3-117發動機比米-8的TV2-117A發動機的空轉轉速更高,這樣更容易吸進沙塵,使發動機渦輪葉片的磨損問題更突出。(以前曾有報道說極少數的第一代米-8改裝過這種過濾器,但實際上只有第二代的米-8MT/米-17河馬F才將其列為標裝裝備)。1981年,米-24V被投入到阿富汗戰場,在高溫高原條件下,該機的TV3-117V發動機較之以前的型號能夠多提供15-20%的動力,早期的米-24D在大修時也換上這種發動機。

  ○ 攻擊再攻擊

  到1980年年底,蘇軍第40集團軍的直升機數量已經達到200架。攻擊直升機既用來攻擊計劃好的固定目標,又可攻擊臨時發現的目標或者地面部隊遭遇的目標,表現出相當大的靈活性。陸軍航空兵完成了33%的預先計劃好的攻擊任務,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完成了75%的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此時,有三種等級的地面作戰行動,分別由師、旅、營級部隊實施。無論那種進攻都需要直升機的支援,而雌鹿更是利用其多樣化的武器被頻繁作為鐵拳使用。

  如果米-24混合攜帶了炸彈和無控火箭發射巢,那麼飛行員通常會在距離目標1200 -1500米的距離上來一個火箭齊射,然後用其機鼻下的機槍(機炮)猛掃一通,最後再讓武器操縱員精確的瞄準投擲重磅炸彈。這種精確的轟炸通常是直升機在高速低空的情況下進行的,炸彈引信具有32秒的延遲以便直升機不會被爆炸的碎片擊中。但是這種引信並不是那麼可靠。1985年夏,一架從阿富汗腹地加茲尼執行完任務返回的米-24機身上就留下了18個彈痕,這是由其長機投擲的炸彈碎片造成的。如果滿載的話,米-24可以在MBD2-67u多功能掛架上攜帶 10枚100公斤的炸彈。這些炸彈如果同時投放,精確性就會大大降低,但是這種方式對付面目標非常有效,比如說游擊隊的訓練營地。攜帶炸彈的米-24通常用來打頭陣,以毀壞阿富汗房屋的厚厚的牆壁,同時炸死阿富汗游擊隊的槍手,或讓他們無處可藏。對於完成這類任務來說,另一種較受歡迎的武器是UPK-23 -250機炮吊艙。GSh-23L型機炮具有很高的初速,對付這類建築的效果遠比S-5無控火箭好,因為機炮炮彈會穿過土牆在室內爆炸。

  米-24也可以攜帶大型的高爆炸彈,例如4枚250公斤級的FAB-250或者兩枚 500公斤級的FAB-500炸彈(FAB是高爆炸彈的俄文縮寫)這些炸彈對付那些堅固的舊堡壘,這些堡壘遍布阿富汗並且很方便的成為游擊隊的基地。這些堡壘通常布於懸崖絕壁上、村莊附近以及道路的三岔口,它們通常由巨石或者厚達3米的土牆掩護,米-24的S-5火箭彈根本拿它沒辦法。1980年6月,8 架攜帶重磅炸彈的米-24D在奪取桑西-杜茲丹山脈的戰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裡洞穴和暗道很多,自古就是土匪的藏身之處,因此游擊隊將此處作為其最主要的基地。蘇軍先用BM-21車載多管火箭炮不間斷地覆蓋轟擊整個山地,為地面部隊開闢通路。而雌鹿則在夜晚集結,攜帶重磅炸彈一輪接一輪的轟擊,此時為了多載炸彈,直升機甚至連武器操縱官都沒上。

  1980年8月,米-24D在阿富汗首次使用了燃料空氣炸彈來對付在一峽谷設伏的游擊隊。因為知道這種炸彈的可靠性要低於普通炸彈,兩架掩護領隊長機的雌鹿飛行員立刻向長機投放的炸彈產生的油氣雲中齊射了無控火箭。前面的直升機是在 300米的高度投放的炸彈,這已經大大超過投放普通炸彈的高度了,但是爆炸的衝擊波仍然波及到了直升機。

  燃料空氣炸彈的可靠性問題在整個戰爭期間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些炸彈的效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投放速度、高度和高原高溫環境,一些資料來源稱只有15-20%的炸彈被完全引爆。因此,燃料空氣炸彈只是偶爾使用,而且通常和高爆炸彈和燃燒彈一起使用。如果它的確被完全引爆,那麼它就是一種十分可怕的武器了,不愧被稱為“窮人的原子彈”。它會把建築物完全推平,現場會留下大量肢離破碎的屍駭,即便是倖存者也痛不欲生。

  轟炸和射擊精度受山峰之間的氣流的影響很大,這甚至會導致無控的炸彈或者火箭遠離目標。米-24V的飛行員由於經驗的積累,他們甚至用自己的眼睛和判斷力進行攻擊效果要好於通過ASP-17V機炮瞄具和VSB-24彈道計算機的效果。狙擊飛行員(這是對那些專家級飛行員的稱謂)尼古拉伊·馬里什耶夫對他的成功沒有什麼隱瞞的:“這並不需要瞄準,全靠你的經驗和運氣了”。武器操控官伊萬· 曼伊諾科曾經參加了賈拉拉巴德的行動,當地人都流傳着他能夠讓炸彈呈高拋彈道落到游擊隊地堡或者機炮陣地上。在轟炸村莊裡的游擊隊時,他能夠讓炸彈以合適的角度恰好命中牆的地基。游擊隊為了躲避蘇軍的搜捕經常在堅固的大型岩石後搭建掩體和火力陣地。而雌鹿在對付此類目標時則經常使用上仰投射的辦法,非常管用。

  一些米-24裝備了S-24大型無控火箭,其彈頭就重達123公斤,其最大射程達到 2公里,這樣可以保證直升機在對方防空火力外實施打擊。在格什科夫上校指揮下的一個米-24團就曾進行了50次發射。這種武器只能由技術嫻熟的飛行員使用,因此使用並不廣泛。之所以要技術嫻熟的飛行員使用,是因為發射S-24時會產生很大的濃煙和燃氣,濃煙會包住直升機,導致發動機工作不穩定甚至熄火。

  反坦克導彈不僅在對付車輛時十分有效,在對付碉堡或者掩體時也非常有效。在1.5- 2公里的距離上,武控官進行精確的瞄準可以讓35公斤重的導彈徑直飛進洞穴口或者碉堡的炮眼。裝燃料空氣戰鬥部的9M114反坦克導彈在對付碉堡時更是有特殊的效果,它會在內部爆炸。在對付游擊隊的戰鬥車輛時,9M114大概有75-80%的命中率,飛行員老是抱怨需要用這種武器打擊的合適目標太少了。

  早期的記錄表明,“飛行的步兵戰車”的概念在戰鬥中無法始終得到貫徹。因為機組根本無暇顧及乘員能否用武器向窗外的敵人開火,因為米-24太重,如果裝滿負載會使行動受限,所以後部載員艙內的座椅甚至一些裝甲鋼板都被拆掉以節省重量。出於相同的原因,其武器載荷常被限制在兩個無控火箭發射巢或炸彈(對於絕大多數任務來說已經足夠了)並且油箱很少超過三分之二。大概只有16%的任務是全負載飛行,這只在短程任務中採用。

  ○ 日夜狩獵

  雌鹿經常像獵人那樣在重點地區上空巡邏,一有機會就去攻擊出現的目標。官方稱這種任務為搜索/攻擊行動(武裝搜索獵殲),這種行動通常由雙機編隊或者更多的米-24完成,而缺少裝甲防護的米-8TV和米-8MTV-2很少單獨用於此類危險的任務,但是可以為地面提供一定的火力支援。

  雌鹿執行這類任務一般攜帶的武器包括兩個無控火箭發射巢,兩枚反坦克導彈和500到 700發機炮炮彈。雌鹿出動時,經常形成15-20度的劍形編隊,之間間隔600到800米,巡航高度在1500米到1700米,在這個高度具備良好的視野,在發現情況後可進行靈活處置。如果發現了可疑車輛,它們先進行警告性射擊,令車輛停下,人員呆在原地,一直等到載有更多空降兵的米-8到達。可是,阿富汗游擊隊的車隊經常偽裝成普通卡車,而車輛在帆布掩蓋之下則裝備一挺重機槍或者機炮,常給米-24意想不到的殺傷,所以後來巡邏的米-24一旦發現可疑車輛就對其進行攻擊,除非要獲取戰利品,一般就不會派米-8攜帶步兵支援。

  在夜晚,當游擊隊趁着夜色的掩護而活動猖獗時,捕獵的米-24機隊則會以雙機編隊沿公路或山間小路飛行,飛行高度通常在80到100米之間,主要是考慮安全問題。他們一旦發現有車輛大燈或者宿營的火光,在核實該地區沒有友軍的情況下就立刻對其實施攻擊。為了防止游擊隊消失在夜色中,反應迅速則是十分關鍵的。通常,游擊隊一旦發現有直升機在附近,地面上所有的燈光就會立刻熄滅。不過雌鹿上攜帶有裝照明戰鬥部的S-5火箭,可以使目標頓時現形,然後投擲大型照明彈,以便對其進行俯衝轟炸。這種戰術到了後期運用得更加嫻熟,直升機通過突然投放這種“裝飾燈”(蘇聯空軍對照明炸彈的稱呼),常常使阿富汗游擊隊員短時間失明。夜間狩獵行動需要對飛行員進行嚴格的訓練,因為當時米-24沒有夜間駕駛設備,但是這種因陋就簡的攻擊方式仍然是非常有效的。1986年4月,一支蘇軍戰術偵察分隊報告幾輛游擊隊的車輛靠近了坎大哈附近的哈克拉村。得知這一情報後,一隊雌鹿立刻起飛進行攔截。米-24剛一開火,游擊隊人員就四散而逃,留下了6輛滿裝武器的卡車。1986年12月,米-24在巴格拉姆試驗了“致盲彈”,這些炸彈是從那些照明彈發展而來,能突然發出劇烈閃光,能使半徑30米到50米內的人員失去行動能力幾個小時,但不會永久致盲。

  戰爭中直升機執行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垂直包圍,將部隊插入游擊隊控制的公路、村莊、或者其他要地附近。實際上,米哈伊·列昂維其·米里當初設想的“飛行步兵戰車”就是米-24設計思想的核心,因此雌鹿也成為僅有的一種可以投送兵力的重型攻擊直升機,它可用來將特種部隊投遞到敵人縱深,並予以強大的火力支援。例如,在“西方-81”演習中,兩個米-24中隊在藍軍縱深投放兵力用於控制橋梁和空軍基地的控制中心。其中每架直升機載6名突擊隊員,當飛機以50公里/小時的速度在離地面幾米的高度時,這些突擊隊員採用滑降的方式離機。而在阿富汗的行動中,米-24更像一個壓路機,用無控火箭和炸彈壓制住游擊隊的抵抗,為後續的米-8和米-6開闢通路。一到兩個雙機編隊的雌鹿全程護送運輸直升機到達着陸地,然後再機動到側翼在200到400米的高度進行警戒。着陸區先由重炮和空軍的攻擊機過上一遍,然後1-2個中隊的雌鹿迅速跟進,在被打暈的敵人清醒過來並組織起有效的還擊之前,機降部隊就發起了進攻。此時會有幾個雙機編隊的米-24在1200米到1800米的高度對着陸場進行攻擊,找出倖存的游擊隊槍手。另一隊米-24將會呆在基地,保持高度戒備,一旦需要,就出擊代替那些彈藥消耗過多的直升機。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4: 中國核按鈕啟動程序揭密
2004: 駁"劉亞洲談美伊戰爭"
2003: 中共台灣地下黨被偵破全過程
2003: 不救朝鮮-中國將亡
2002: 獻給美國國慶日,五次戰役的結尾!
2002: 阿拉伯惡棍摧毀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