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馬豬頭三賣國記實之一:出賣朝鮮置中國於死地 |
送交者: 公孫明 2017年09月11日17:22:32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木馬豬頭三賣國記實之一:出賣朝鮮置中國於死地 應像毛主席那樣“把球踢回去”! 來源:獨立評論員郭松民 目前在朝鮮半島,中國實際上陷入尷尬。 一方面,中國推動的無核化目標沒有實現。朝鮮完成了六次核試驗,考慮到印度、巴基斯坦均進行了六次核試驗就被世界默認擁核,可以說朝鮮已經闖關成功。“卒子”過了河,等於半個車,可以斬將殺車了;另一方面,中國強烈反對的薩德系統,在韓國部署完畢。 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和朝韓雙方的關係同時陷入冷淡,鑑於中日關係也僵持已久,事實上中國對東北亞形勢的影響力被大大減弱,更不用說主導權了,而中國在這一地區擁有巨大的經濟和安全利益。
之所以陷入如此被動的局面,和美國成功利用朝核問題在中朝之間打進楔子有關。 本來,中朝之間的戰略同盟關係是中國處理朝鮮半島乃至整個東北亞局勢的基石和槓桿,中朝之間的密切戰略協同,能夠有效影響韓國的行為,進而影響到日本的戰略選擇,但中朝失去戰略互信與協同之後,中國對這一地區的影響力就大大下降了。 美國利用朝核問題在中朝之間打進楔子的主要方式,是渲染朝鮮核問題,進而把中國推向解決朝核問題的第一線,聲稱中國才是解決朝核問題的主力。 應該說,中國對美國的陰險用心並不是毫無察覺。中國也竭力避免被美國拉下水,一再重申朝核問題是美朝之間的問題,這當然是明智的。
但並沒有進一步指出,朝鮮發展核武器,是美國威脅了朝鮮安全的結果,因此要解決朝鮮核問題,必須從美國降低對朝鮮的威脅入手,否則不可能有結果,把球踢回給美國,反而參與了美國以聯合國名義主導的對朝制裁。 簡言之,中國應該採取“有條件反對朝鮮擁核”的態度,這個“條件”就是美國解除對朝鮮的安全威脅。只有在美國滿足這一條件的前提下,才能配合美國要求朝鮮停止發展核武器,但中國實際上採取了“無條件反對朝鮮擁核”的態度,這就跳進了美國為中國挖好的坑裡。 中國的失策,起到了配合美國在中朝之間打進楔子的效果。一旦開始對朝鮮進行經濟制裁,中國就必然是制裁的主力。因為朝鮮多年來一直被美國嚴厲封鎖,和西方的貿易少之又少,對華貿易占其對外貿易的80%以上。 2016年3月2日,安理會通過了制裁朝鮮的2270號決議,出台了史上最嚴厲的制裁措施,朝鮮政府隨即發表措辭強硬的聲明。該聲明實際上表達了對中國的強烈不滿。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制裁朝鮮第2321號決議,這項制裁極大地減少了朝鮮外匯收入,中朝貿易深受影響。為執行聯合國安理會第2321號決議,中國自2017年2月19日起暫停進口朝鮮原產煤炭。 2017年2月23日,朝中社發表評論,儘管不點名但以十分明顯的影射強烈抨擊了中國。 目前,中朝矛盾加劇,兩國高層交往較少(金正日去世後,中朝之間的最高層互訪一直沒有實現)、經貿往來、人文交流等冷淡甚至下降。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朝貿易額比上年減少了13.7%;2016年,中朝貿易總額為53.7億美元,較2015年下降2.5%。 美國通過製造“朝鮮核問題”成功實現了一箭三雕:離間了中朝關係;損害了中朝雙方的經濟利益;降低了中國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力,確保了自己對東北亞局勢的主導權。
美國之所以得逞,關鍵在於中國沒有及時識破美國的“楔子戰略”,沒有意識到美國的目標並非“朝鮮棄核”,而是東北亞乃至亞太主導權。 另一個隱秘的原因,是中國的精英階層對美國的制裁極為忌憚,對經濟利益看的極重,由是推己及人,認為朝鮮不可能不害怕經濟制裁,如果制裁奏效,就可以為美國送上一份厚禮,提升中國在美國的地位,但沒有料到“朝鮮寧肯吃草也不放棄核武器”(普京語),結果落到了今天騎虎難下的境地。 沒有意識到,密切的中朝關係是中國的戰略資產,只有中朝關係惡化之後,朝鮮才會成為中國的負擔。 在朝鮮半島上,朝鮮對中國有嚴重的安全需求,韓國對美國有嚴重的安全需求。但中美兩國不同的處理手法卻導致了完全不同的後果:中朝同盟關係,在朝鮮擁核的情況下嚴重惡化了;美韓同盟關係,則在美國部署薩德的情況下更加緊密了。中國難道還不能悟出點什麼嗎?
歷史往往會反覆重演。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中美關係破冰之時,美國也想趁熱打鐵,推動中蘇對抗,自己坐山觀虎鬥,但被毛澤東主席洞悉其奸,輕鬆化解,為中國贏得此後幾十年寬鬆的戰略空間。 在精英有偏向的敘述下,許多人以為中美關係改善的原因在於中國無法承受蘇聯的軍事壓力,其實不然。當時是美國對中美改善的需要超過了中國的需要,美國不僅急於改變與蘇聯爭霸當中的不利處境,更需要中國的合作以便從越南體面撤軍。如果中國願意,可以像支持越南人民軍在奠邊府戰役中全殲法國遠征軍那樣給南越美軍以殲滅性打擊,這對美國來說是不能承受之重,這也是美國全盤接受毛澤東主席提出的美國須和台灣“斷交、廢約、撤軍”這種戰爭勝利者才能提出的條件的根本原因。
但美國畢竟是國際政治的資深玩家,手段老辣,中美關係剛一改善,基辛格就想給中國挖坑了。 1973年11月12日,下午五點四十分,毛澤東在中南海游泳池的住處,又一次會見基辛格,周恩來、姬鵬飛在座。據《毛澤東年譜》記載: 當基辛格說目前中東問題是防止蘇聯取得統治地位時,毛澤東說:‘統治不了,野心很大,能力不夠。我們現在跟你們有一點不同,我們什麼問題都擋回去。你們是打中國式的太極拳,我們是打少林拳。你們總是說,我們自己也這麼說,你們跟我們的觀點差不多一樣,就是蘇聯要打中國,有這個可能。’ 基辛格說:‘我們認為現在有更大的現實可能性,他們特別要摧毀你們的核能力。’ 毛澤東說:‘我們的核能力只不過只有蒼蠅那麼一點,一個國家要興起來,短時間是不可能的。’ 基辛格說:‘我們認為,如果出現這種事情,將會對我們大家都產生嚴重後果,所以我們決心加以反對,我們已經決定不允許中國的安全遭到破壞。’
對於美國這番“好意”,毛澤東主席並不領情,反而說: “蘇聯那個野心跟它的能力是矛盾的,它要對付這麼多方面,從太平洋講起,有美國、有日本、有中國,有南亞,往西有中東,有歐洲,總共只有一百多萬兵,守也不夠,何況進攻?要進攻,除非你們放它進來,把歐洲、中東讓給它,它才放心。這樣才能把兵力往東調。” 毛澤東主席這一番話把基辛格的話擋了回去,矛盾的焦點還是在歐洲和中東,是美蘇兩霸之間的爭鬥。 朱永嘉分析說:從基辛格開始談話的主旨,是中蘇要打核戰爭,毛主席把這個話題擋回去了。這個不可能,還是美蘇在歐洲與中東的矛盾占主要的地位,還是你們二霸去打吧,但不要打原子彈,還是用常規武器!基辛格代表美國的政策,把矛盾向東推,毛主席不吃表面上好聽的話,把矛盾推了回去,你們在歐洲與中東的爭奪占主導地位,你那些話,我們並不領情,也不需要,也不與你們鬧翻。
11月17日上午,在中南海游泳池住處,召集周恩來、喬冠華、王海容、章含之、沈若雲、唐聞生等談對這次中美會談的看法,毛主席說: 美國說蘇聯要打我們,才不要信他們的話呢。我那篇講話,意思是把他的球踢回去,當心,北極熊要咬你們,要向西,到歐洲、中東和美國,對付他的“當心!北極熊要整中國”。對美國要注意,搞鬥爭時候容易“左”,搞聯合時容易右。 那時美國人想挑起中蘇的衝突,可以坐山觀虎鬥;毛主席把基辛格送來的皮球給踢回去,讓他們去斗,我們反而坐山觀虎鬥,豈不優哉游哉! 回顧這五六十年的歷史,再來看這次毛主席與基辛格的談話,實在妙不可言。
要學而思才能體味到毛澤東主席在1973年中美之間先後二次談判過程中,怎樣以高超的技藝扭轉了全局,本來是美國想把我們這塊肉放在鐵板上做燒烤,這個事我們怎麼能幹呢?毛主席的外交路線把這個球踢回去,讓他們兩家先後放在鐵板上燒烤。 毛主席的外交路線,最主要的特徵就是高度的主體性和高度原則性,反對任何機會主義,不存任何僥倖心理,不要任何送上門的“免費午餐”,所以就能夠避開任何圈套,在任何時候都保持主動性。 反觀晚近三十多年的外交路線,則充滿了機會主義思維,總是試圖通過某種手腕占便宜,最後的結果卻往往吃大虧。
對比毛澤東時代中國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間遊刃有餘和今天中國在朝鮮半島上的被動與尷尬,是到了反思的時候了。 |
|
|
|
![]() | ||
|
![]() |
實用資訊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6: | 中華復興的歷程(150)zt | |
2015: | 田弘茂:兩岸關係可能將取決於習蔡兩人 | |
2015: | DF26的反艦射程只有2500KM而不是預計的 | |
2014: | 中美會談細節曝光:火藥味濃互不相讓 | |
2014: | BBC:西班牙少數族裔集會要求獨立公投 | |
2013: | 中國7艘海警船巡航釣魚島 遭日艦一對一 | |
2013: | 日媒:日本對釣魚島的有效控制已動搖 | |
2012: | 相比二戰日軍,志願軍韓戰戰力慘不忍睹 | |
2012: | 日本買島終逼中國動武,北京10月或對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