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芳華》上映以後,網友對於該片6分鐘長鏡頭的戰爭場景給予很高評價,但同時也提出一些意義。有網友認為該片出現大量的56式衝鋒鎗並不符合歷史事實。1979年時,我軍的步兵連有138人,轄9個步兵班,只有正、副班長使用56式衝鋒鎗,其餘戰士全部配備56式半自動步槍。
56式半自動步槍才是這場戰爭中我軍最常見的槍械。該槍仿製蘇聯SKS步槍,相比栓動步槍射速快,精度高,又能保持我軍白刃拼刺的傳統,在我軍中尤受青睞。電影中對其摺疊刺刀也進行了特別的刻畫。該槍曾在對印自衛反擊戰中表現出色,但在越南卻顯得力不從心。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期,我軍一個步兵班內,儘管56式半自動步槍能夠保證中遠距離精確射擊,但火力密度不夠,壓制能力差。面對敵軍手中大量的蘇制AKM自動步槍和中國56式衝鋒鎗,我軍在輕武器方面吃了很大的虧。
56式衝鋒鎗是50年代中期從蘇聯全套引進AK-47突擊步槍產品技術仿製而來。由於該槍曾大量援助越南,自衛反擊戰期間,敵我雙方都持有大量的56沖。79年戰爭之後,我軍認識到自動步槍的重要性,加快了自動武器的配備。56沖是我國生產和裝備量最大的自動步槍,但面對越軍手中來自蘇聯的AKM仍有較大差距,我國隨即也通過研究繳獲的AKM改進了56式衝鋒鎗。
電影中,文工團在排練民兵題材舞蹈時使用的道具槍,原型為63式自動步槍。這是以56式半自動步槍整體結構為基礎,由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支自動步槍。我軍裝備的56式半自動步槍精度高,射程遠,槍身長易於拼刺;56式衝鋒鎗火力猛,但精度差,槍身短。63式步槍便是在嘗試融合二者優點的基礎上研製的一支“步沖結合、長於拼刺、遠近皆宜”的自動步槍。但受當時時代影響,武器研製、驗證、測試程序不正規,急於求成,從而遺留了一些設計問題。在1969年投產後,武器生產質量難以保證。此槍下發部隊後問題不斷,飽受惡評。最終部隊又換回了56半加56沖的組合。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為了加強部隊火力,也曾將部分庫存63式調送前線。在81式自動步槍定型後,63式徹底退出現役。由於當年“人民戰爭”思想,63式曾大量裝備民兵,直至今天仍能在一些地區的民兵手中看到它的身影。
在影片中發生的唯一一場戰鬥,主角劉峰指揮的一個排主要裝備有56半和56沖,似乎沒有56式班用機槍和69式火箭筒的出現。參見電影前面,劉峰被下放到伐木連,如果劉峰在這兩年沒有調動單位,那麼他隨伐木連這支二線部隊參加危險性較低的運輸任務也是可以理解的。一支二線部隊的一個步兵排,缺乏56班機和40火這樣的“重火器”的似乎也能夠解釋,但影片中這個排卻出現了一支74式噴火器。
這種噴火器編制級別非常高,平時裝備步兵師防化營的噴火連,戰時以小組為單位配屬給進攻部隊拔除敵人火力點使用,1979年自衛反擊戰乃至兩山輪戰中,使用74式對敵工事進行拔點作戰效果顯著,74式噴火器直至今日在我軍服役。而此時74式卻出現在一支護送馬隊的小分隊中,如此火力配置不禁讓人心生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