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隨着鷹擊-18反艦導彈斬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這款導彈備受外界關注。輿論對鷹擊-18也不吝溢美之詞,憑藉自身在技術上取得的圖片,鷹擊-18可以說獲得無愧於外界對他的讚美。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有評論對於鷹擊-18的“期待值”似乎出奇的高,仿佛有了它擊沉美國航母便不在話下。其實鷹擊-18畢竟只是單獨的一件武器,並非不可攔截,它出現在的意義是讓我軍反艦打擊體系更加完善,而非要靠它包打天下。
就美國海軍而言,為了防禦鷹擊-18這類武器就已經準備了近30年,打造起3道防線。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3道防線。
近程防衛圈
由於超音速反艦導彈只需很短時間就可穿越近防火炮的射程範圍,搭配S形機動便能讓傳統火炮式的近防系統(CIWS)幾乎沒有射擊機會,因此美國海軍很早就開始將“拉姆”導彈加入到艦載近防系統中,以延伸對超音速導彈的作戰範圍。
由於鷹擊-18、“俱樂部”之類超音速導彈的紅外特徵遠大於亞音速導彈,“拉姆”式導彈(包括我國的海紅旗-10)採用雙模製導體制,搭配的紅外成像導引頭能比以往的雷達導引頭在更遠距離就鎖定目標,而反輻射導引頭則鎖定反艦導彈的雷達高度計與主動雷達導引頭。
在“拉姆”服役26年之後,美國海軍最近已經開始計劃將導彈升級為採用焦平面紅外成像導引頭與加大火箭動力的“拉姆”Block 2版本,其射程增加50%而機動性提高2.5倍,更能有效攔截鷹擊-18、“俱樂部”這類導彈的超音速機動段。
中程防衛圈
為了對抗前蘇聯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尤其是潛航到航母防護圈內層才攻擊的潛射導彈,美國很早就為重要艦船配備半主動雷達導引的“海麻雀”導彈作為中距離的反導武器。
發展到“改進型海麻雀”(ESSM)之後,其數據鏈更新能力大幅提升其射程,而分時照明的半主動雷達導引頭則可對抗多枚反艦導彈的飽和攻擊。
美國海軍現階段推動的改良已不是導彈本身,而是改用背靠背雙面平板相控陣雷達天線的SPQ-9B雷達。這種雷達大幅提升過濾海面雜波的能力,並能同時測定目標的三坐標,因此在掠海反艦導彈一從海平面冒出來,就能快速得到作戰所需信息,縮短火控雷達接手目標的時間,提早發射ESSM導彈來對抗鷹擊-18導彈。
遠程防衛圈
由於地球曲率的限制,對抗掠海反艦導彈原本是沒有遠程攔截圈的,因為雷達與防空導彈的交戰都要從反艦導彈冒出海平面才開始,此時雙方距離只剩下30-40千米,即使“標準”2型防空導彈有超過200千米的射程也無用武之地。
然而,美國海軍開始換裝的新一代“標準”6型導彈改用主動雷達導引頭,其可配合“協同作戰能力”(CEC)網絡形成的“海軍一體化防空火控”(NIFC-CA)系統。讓“宙斯盾”艦在自身雷達還看不到超低空目標的情況下,就透過高速數據鏈實時更新的精確目標位置進行導彈火控作業,也就是所謂的“遠程作戰”能力。
只要艦隊的E-2D預警機或友軍的雷達能探測到導彈,這種網絡作戰架構配合火箭動力段加大的“標準”6型導彈可達到350千米以上的最大射程,也就是在鷹擊-18導彈還在亞音速巡航階段,甚至剛發射沒多久就加以攔截,使其超音速機動能力根本還來不及發揮。
由上可知,鷹擊-18導彈攻擊體系完整的航母戰鬥群就要突破三層防衛圈,難度着實不小。因此,我國海軍面對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還是要調動“東風”快遞、空基反艦武器等其它裝備,以及綜合利用潛艇等作戰平台的突防能力等等,鷹擊-18隻能說是其中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