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哪裡買先進武器-中國軍購市場分析 |
送交者: 王逸峰 2005年08月07日15:44:09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從2003年6月到最近幾天,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荷蘭等國先後發表聲明,呼籲儘快解除對華武器禁運。伴隨歐盟透露希望解除已經沿用將近15年的對華軍售禁令的意向,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已開始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出發來審視和思考決定自身的立場。對此,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有可能從哪裡買到我們需要的武器裝備。 總體來看,目前世界軍火市場上排得上號的前幾位軍火銷售大國是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以色列、意大利、巴西、瑞典、中國。其中,美國、俄羅斯可以算是軍火市場上伯仲之間的霸主,其軍火銷售的數量和質量、地區、銷售額都使其他國家難以望其項背。中國主要是向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提供一定數量的比較簡單的中低檔武器裝備。其他國家主要是互相之間取長補短以及向第三世界國家銷售一定數量的武器裝備。在技術水平上,美國當然地處於龍頭老大的位置,俄羅斯總體上處在老二的地位。其他國家在武器裝備的技術水平上與美國、俄羅斯相比,雖然總體稍遜一籌,但是,在各自擅長拿手的看家特色裝備方面往往令美、俄也自愧不如。 從今後相當一段時期來看,我國軍購市場主要還是要把重心寄托在俄羅斯、以色列和其他一些友好國家身上。同時,要大力爭取歐盟取消對華軍售的禁令,實現武器來源的多樣化,形成貨比三家、左右逢源、不在一棵樹上吊死的有利局面,避免出現賣方“蘿蔔快了不洗泥”、“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皇帝女兒不愁嫁”而漫天要價的狀況。在此,我們不妨對我們現在和將來潛在的賣主以及主要的制約因素進行一番分析。 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的大部分軍工科研生產實力,雖然今天的實力與前蘇聯無法比肩,但是,在世界範圍內能與之在軍火市場進行全面較量的只有美國。在對華軍售方面,俄羅斯有一些得天獨厚的條件。 首先,中俄兩國之間在軍售方面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出於多方面的考慮,不論是新中國成立前的國民黨政府,還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新中國政府,都曾經向蘇聯大舉購買各種武器裝備。建國後,我軍的編號以5開頭的制式裝備都是購買或仿蘇聯的。從1972年尼克松訪華到1989年的“六四”風波,中國和歐美各國出於共同應付蘇聯的威脅而互相接近,中國才開始從歐美獲得一些裝備。1989年5月,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訪問中國,實現中蘇關係正常化。九十年代以來,俄羅斯向中國提供了大量的先進武器裝備。至今,我軍的裝備總體上仍然屬於(蘇)俄制系統。 其次,中俄的經濟互補性很強。俄羅斯的重工業包括軍事工業實力很強而輕工業卻非常不發達,因此需要大量的輕工業產品。中國卻相反,需要自己還不能製造的一些重工業尤其是先進的軍事裝備。 第三,中俄兩國的戰略利益衝突比較少且面臨共同的對手美國。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淪為地區性的二流強國,飽受北約東擴和美國戰略打壓之苦。甚至1999年,俄羅斯總理普里馬科夫提出要建立俄印中三國軍事同盟,雖然,印、中對此反映冷淡,但也反映出俄羅斯的處境。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中國在許多方面也迫切需要同俄羅斯保持密切的合作關係。1999年6月,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訪問俄羅斯,俄羅斯《消息報》以“永遠是兄弟”為題發表長篇報道評論,正代表了俄羅斯各界許多人的觀點。中國今後很長時期的戰略重心都在東南方向,首先要處理好與美國之間的核心問題台灣問題,也希望與俄羅斯保持良好的睦鄰友好關係。2002年,中國政府明確宣布實行“睦鄰、安鄰、富鄰”的“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政策,在相當程度上打消了一些人的疑慮。
第四,中俄之間的軍事合作給雙方帶來雙贏。對中國來說至少有這樣幾個好處:(1)極大地提高了我軍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和戰鬥力。從俄羅斯引進的有“深海黑洞”之稱的“基洛”級潛艇、以“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而聞名於世的蘇-27、蘇-30戰機等裝備極大地提高了我軍的戰鬥力,成為多次重大演習的亮點;(2)為作好新時期軍事鬥爭準備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二十一世紀是中國走向海洋的時代,我國要解決台灣、釣魚島、南沙問題就必須建立強大的海軍、空軍,增強遠程作戰能力。我國引進的伊爾-76大型運輸機、A-50預警機、“現代”級驅逐艦、“基洛”級潛艇等許多裝備也是着眼於打贏海空高技術戰爭、維護國家主權的需要;(3)提高了我國國防科技水平。我國歷來堅持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引進裝備的同時更要注重引進技術的方針。我國不僅引進了現成的裝備,還從俄羅斯購買製造武器裝備的許可證,引進了諸如蘇—27、蘇-30的生產線,還同俄羅斯專家共同研發新一代的武器裝備。俄羅斯研究對外軍事技術合作的專家指出,中國在繼續從俄羅斯採購軍事裝備的同時,已經把未來與俄羅斯方面合作的着眼點放在技術合作的層面上,具體說,就是從簡單的採購向技術轉讓和聯合研發轉變。目前,技術轉讓和合作研發大約占中俄軍事技術合作的30%,中國有望經過幾年的努力將這一比例提高到70%;(4)改善了中國的武器裝備外購狀況。在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以後,原來建立在共同對付蘇聯基礎上的中國與西方歐美國家的“蜜月”也就劃上了句號。此時,以“六四”風波為契機,歐美等國也關閉了對華軍售的大門。俄羅斯則藉機向中國打開了軍火鋪,改變了中國對外軍購無門的狀況。
同時,不可否認,中俄軍售之中也存在一些不和諧的地方。首先,俄羅斯內部一直存在比較強烈的反對對華出售先進裝備的聲音。莫斯科卡內基中心的亞歷山大·比克耶夫認為,在俄羅斯有一部分人比較敵視中國,他們懷疑中國垂涎於俄羅斯遠東的土地。比克耶夫說,對中國的出口可能被有些俄羅斯人看起來是對俄羅斯安全有害的,因為他們相信,如果有任何外國可以入侵俄羅斯的話,那只有一個可能,就是中國。他說俄羅斯遠東人少地多,防衛方面極為脆弱。因此,把最好的武器賣給中國只能是“養虎為患”。蘇霍伊設計局的一位設計師曾說過一句比較有代表性的話:“看看我們的歷史。為什麼瑞典人、成吉思汗、拿破崙、希特勒都侵略了俄國?因為所有人都看俄羅斯是一塊餡餅,他們想咬一口。”其次,俄羅斯在對華軍售上始終採取了防範性的雙重標準。儘管俄羅斯公開聲稱賣給中國的蘇-30MKK戰機是目前最好的飛機。但據俄羅斯一位軍事專家透露,俄羅斯目前出售給印度的戰機性能,尤其是在電子火控系統方面優於賣給中國的戰機。這位專家對記者說:“俄羅斯把性能卓越的武器賣給印度,在心理上沒有負擔,這取決於俄印之間存在足夠安全的地理空間。”同時,也由於中國的國防科技實力比印度要強,仿製能力很強,所以要防止在中國吸收俄羅斯技術的基礎上製造出性能更好的裝備,從而成為俄羅斯在軍火市場上新的競爭對手。第三,俄羅斯有一種奇貨可居、“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心態,在武器裝備質量、零配件供應、售後服務等方面往往不盡如人意。俄羅斯有位軍事評論家在《論據與事實》周報上對俄軍工企業提出了嚴厲批評。他認為:“由於受西方強國的限制,中國軍隊現代化裝備在近10多年來一直依賴俄羅斯軍火出口。這種狀況使俄羅斯官僚產生一種印象,好像中國的武器來源只能是俄羅斯。這直接導致俄羅斯政府某些官員和一些軍工企業不能正確對待中國軍購問題。 如果說技術保留是為了自身的安全和避免培養競爭對手,那麼交付的軍火質量“縮水”則更成為困擾。2003年12月中旬,俄羅斯《消息報》報道說,印度方面拒絕按俄印已經簽署的合同接收一批蘇-30MKI戰機,印度稱發現某些飛機發動機有缺陷,可能會在俄方擔保使用壽命未到期之前就報廢。俄羅斯出口印度的蘇-30MKI戰機存在的上述質量問題,使中國對引進俄系列戰機的質量和作戰性能時時放心不下,不得不利用現有的技術條件,適應和改進俄羅斯的軍事裝備,以達到適合中國國防需要的目的。軍火質量問題同樣也存在於各類船艦的出口方面。據俄羅斯《焦點》周刊披露,中國第一批接收的2艘“現代”級導彈驅逐艦在從聖彼得堡北方造船廠下水返航途中就大小毛病不斷。廠方工程技術人員竟然將此稱為“磨合期常見現象”。正在北方造船廠船塢上裝配的另外2艘導彈驅逐艦的動力系統,因廠方擬採用舊設備而被中方代表拒絕,導致交貨期限延誤。《焦點》周刊指出,為了降低成本,某些軍工企業不顧訂貨質量問題,想當然地以舊代新、以次充好,影響了俄羅斯出口武器聲譽。 另一方面,與歐美國家相比,俄羅斯武器裝備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1)設計、製造不夠精緻,往往顯得結構龐大、笨重。俄羅斯(前蘇聯)武器在實戰中也確實“表現不佳”,在精銳的歐美武器面前,俄制武器一次又一次地慘澹收場也似乎反覆印證着自己的無能。但不能忽視的是,造成“俄不如歐美”的原因是很多的,在近十幾年來的歷次局部戰爭中,(蘇)俄制武器的使用者往往是素質低下,而他們的對手卻在大打不對稱戰爭,因此雙方武器出現“一邊倒”的情況也在情理之中。其實,總的來說,俄羅斯和歐美的武器應該是各有千秋的。受二戰影響,蘇聯的戰爭思想突出的是準備打大規模戰爭,這種思想反映到武器設計上就形成了突出結構簡單與性能可靠,即看起來簡單粗糙,但整合起來後卻效率不低且易於大規模生產。俄羅斯的這種武器設計方式導致的後果就是其常規武器在一些低烈度的局部戰爭中適應性差,難敵歐美武器。而歐美設計的武器,件件精緻昂貴,單件武器效能突出,比較適用於冷戰後的一些地區衝突與局部戰爭,但在大規模戰爭時難以承受。因此,對於俄歐武器的取捨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買方”對未來局勢的判斷;(2)性能不夠先進,尤其是電子化、信息化水平較低,不適應現代以信息化為重要特徵的戰爭的需要。由於俄羅斯的電子信息技術一般比歐美落後大約十年,所以其武器裝備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使用俄制裝備的國家一般在構建信息化戰場方面明顯落後於對手,難免在信息化的戰場上折戟沉沙;(3)目前,俄羅斯主要依靠吃蘇聯時代積累的老本,技術後續發展實力不足。由於資金不足,自從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除了在極個別領域的少數重點裝備外,已經無力進行大規模的新式武器裝備的研發。這種情況使得中國在採購俄羅斯軍品時變得越來越“挑剔”。不久前結束的北京國際航展上,一位俄羅斯參展商曾酸溜溜地說:“中國人像吸塵器一樣吸納一切最有前途的技術,購買最先進的武器,他們已對我們的舊武器失去興趣,他們非常清楚現代武器的發展趨勢,在等着我們拿出最好的武器……” 總的來看,目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俄羅斯還會積極對華出售更先進的武器裝備,以保住中國這個俄制軍火的最大市場。這主要出於這樣幾個考慮:(1)賺取急需的外匯;(2)今後很長時期中國的主要軍事鬥爭方向仍然是東南的台灣、美國、日本等潛在和現實的對手,因此,主張對華出售先進裝備的聲音還能壓倒反對意見;(3)由於中國也在爭取武器來源的多樣化,要吸引中國購買俄制武器;(4)與中國搞好關係利於營造有利的外部國際環境。 毫無疑問,俄羅斯當然不希望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的禁令,以便繼續維持奇貨可居的優越地位。而在國際形勢紛繁複雜、軍火市場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情況下,中國也不可能完全拋開俄羅斯這個重要的武器來源地,力爭為自己營造一個貨比三家的有利局面。 猶太人是素來以善於經商而又多災多難而聞名的民族。自從以色列建國以來,可謂久經戰火。以色列的軍火工業在美國的幫助下也在戰火中逐漸發展壯大起來,擁有許多非常適合實戰需要而暢銷國際軍火市場的搶手貨。 據《耶路撒冷郵報》2003年1月3日報道,中以軍工貿易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估計過去10年裡雙邊軍火貿易額達15億美元。以色列是世界第六大武器出口國,與中國發展軍貿關係符合以色列的經濟利益。中國也通過以色列獲得了一些所需要的裝備,在國防科技領域進行了許多合作。 中國和中東國家保持着良好的歷史傳統友誼,在國際場合,也一直不像美國那樣偏袒以色列,那麼為什麼以色列還要賣武器給中國呢?甚至從1979年中國尚未開放就開始了對華軍售?以色列駐華大使認為,“這種問題應當由經驗回答,根據我們的經驗,中國不僅僅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國家,而且是非常值得信賴的國家。我們有非常好的情報人員,我們絕對沒有發現以色列賣給中國的武器有轉賣給阿拉伯國家的任何跡象。當然,我們不是所有的武器都會賣給中國,特別是那些出售之後會威脅以色列生存的武器。以色列的問題是,我們不能輸掉任何一場戰爭,否則就是我們的末日,我們就要被趕下大海。到現在為上,我們都沒有中國出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者核武器給我們鄰國的情報。‘經驗‘就是我們取得互相信任的途徑,這不僅僅是猶太人的習慣,也是人類的習慣。所謂情報工作就是對某個國家和個人進行經驗行為上的分析,我們通過對中國的長時間觀察發現,中國非常值得信賴。”他表示,以色列人是很實際的民族,中國從來不是以色列的敵人,即便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也不是。“例如在和中國關係密切的同時。我們和印度的關係也非常親密。中國應該和以色列展開全面的合作。” 以色列人非常講究實際。1989年之後,西方國家封鎖中國,只有以色列在繼續和中國做生意。以駐華大使海逸達解釋道,“我們的立場是,中國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大國,我們必須和中國保持良好關係。” 而且,以色列人在二戰期間遭受納粹迫害之時,中國方面曾經給予了猶太人許多幫助。對此,一些猶太人也時常準備以各種方式進行報答。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但是,長期以來,只要以色列出售武器給美國認定的27個“問題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美國都要求以必須接受美方的監督。2000年夏,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美國戴維營舉行會談前夕,當時的美國克林頓政府曾迫使以色列政府撤銷了一項向中國出售4架“法爾康”空中預警雷達機的合同,致使中以關係陷入低潮。2002年春,以色列為此向中國賠償了大約3.5億美元,中以關係重新走上正軌。那次取消“法爾康”合同也給以色列軍工企業造成巨大損失,迫使以色列加快與印度的軍事合作。同時,中以其他軍事合作協議還沒有廢除。2002年12月,迫於美國的壓力,以色列政府中止了對中國所有武器和安全設備的出口合同。據以色列著名媒體《國土報》2003年1月2日報道,當時以色列國防部高級官員感到非常驚訝。儘管疑慮重重,以色列最終決定屈從美國的要求。這家報紙援引以色列國防部一位官員的話說:“這是美國新的指令,我們對此沒有什麼其他選擇。”對於眼下這次中止以中軍售合同,《國土報》報道說,雖然以色列的經濟利益可能也會受到損害,但以色列更擔心與中國的關係將因此受到影響。 國防部發言人不願對此事發表直接評論,但稱以中安全關係將繼續發展。該發言人在接受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記者採訪時說,今年兩家以色列公司將與中國在後勤和航空領域展開合作。應該說,鑑於中國日益上升的國際地位,以色列一直比較重視與中國的關係,自1992年兩國建交以來,雙方關係總體發展順利。 以色列最終被迫屈從美國的壓力,主要是因為美國是以色列的主要盟友和靠山,以實在得罪不起“山姆大叔”。從經濟上看,以色列是世界上獲得美國外援最多的國家,每年達30億美元,其中軍事援助約18億美元,經濟援助約12億美元。持續不斷的巴以衝突導致以色列經濟一蹶不振,更是急需美國“輸血”。從安全上看,美國是以色列武器裝備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提供者,美承諾保持以色列在中東的“軍事優勢”。美國不但向以提供“愛國者”導彈,還耗資20億美元與以色列聯合開發了“箭”式反導彈系統,以對抗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當時,伊拉克戰爭一觸即發,以色列在安全上更是有求於美。從外交上看,以在以巴衝突問題上和國際舞台上主要靠美國支持。而且,從今後趨勢來看,以色列也仍然會唯美國馬首是瞻,不敢惹翻美國。 但是,出於經濟利益考慮、與其他軍火輸出國競爭、民族感情因素等方面的原因,以色列仍然會採取秘密方式同我國進行軍火貿易,繼續提供我方需要的裝備和技術。 自從2003年6月以來,一些歐盟國家陸續透露出希望解除自1989年至今已經實行了十幾年的對華軍售的禁令。中國政府於2003年10月13日發表《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闡述了中國對歐盟的政策目標和今後5年的合作措施,表達了我國希望進一步發展與歐盟各國的關係,希望解除軍售禁令這一冷戰產物的願望。 中國轉向歐盟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順應世界“一超多強”的現實,發展同美國時常發出不同聲音的歐盟之間在政治、經濟、技術、軍事上的合作,拓展多邊外交的需要。伴隨國際形勢的變化,歐盟各國越來越希望以獨立的姿態來處理歐洲事務,與美國的關係已經不如以前那麼緊密。其次,中國長期購買俄羅斯的武器裝備也帶來許多弊端,需要加以改變。(1)俄在對華武器出售問題上長期有所保留的態度令中方不滿。同時技術轉移的檔次偏低、售後服務不周,造成某些武器系統故障偏多,實際運用效能不能提高。(2)中方更多地偏向於技術轉移,而俄羅斯對此並非積極。更為重氖牽蟹揭丫吹蕉礪匏刮淦韉奈蠢矗礪匏鼓殼氨A艫木錄際跤攀普諡鵡暉嘶小#?)由於武器裝備來源渠道比較單一,使得俄國人非常難以打交道。第三,獲得歐盟國家的先進武器裝備。歐盟一些成員國的某些裝備具有世界領先水平,一旦獲得對提高中國的軍事實力無疑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第四,需要在政治上強化與歐盟的關係,阻止歐盟國家向台灣出售武器,進而突破美國對中國的軍事技術孤立。 另一方面,解除對華軍售禁令符合歐盟利益,最重要的是,取消禁令符合歐盟成員國軍工企業的商業利益。同時,向中國出售先進的裝備不會對歐盟各國的安全構成威脅。歐盟各國都不是爭奪世界霸權的超級大國,與中國遠隔萬里,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存在直接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不大。而且,伴隨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日益完善,歐盟各國對中國仿製其裝備的擔心也逐漸減弱。中國也向歐盟表示將給予歐盟進口裝備與俄羅斯進口裝備同樣的待遇,以打消歐盟在這方面的擔心。歐盟對武器禁運問題的立場之所以發生轉變,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的形象已經明顯改善。過去,由於歐盟各國對中國認識上的膚淺片面,歐洲民意對中國人權問題異常敏感,所以,即使是有意解除禁令的國家,也只能識時務地避開這個話題。從當年不敢公開談論,到現在高調批評這一禁令並予以重新檢討,這一發展事態再次說明,歐洲針對中國的輿論氛圍已發生實質性轉變,而歐盟和中國的官方關係更是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遷。 也許正是因為巨大商業利益的誘惑,1989年歐盟在決定對華武器禁售時,有意迴避了一些重要的問題。歐盟在對第三國進行武器禁售時,一般有兩種選擇,全面“禁售”或非全面“禁售”。如果是前者,則包括“武器、彈藥和軍事設備”,主要有四大類產品:一、“用於殺人的武器和彈藥”,如槍和坦克等;二、“武器平台”,如飛機和戰艦等;三、“非武器平台”,如具有軍事用途的車輛等;四、“其它輔助設備”,如具有軍事用途的電子設備等。如果是非全面“禁售”,則只包括“武器和彈藥”。歐盟在決定對華禁售武器時,並沒有說明是全面“禁售”還是非全面“禁售”,同時也沒有制定一個明確的禁售清單,而是把決定什麼該禁止向中國出售,什麼不該禁止向中國出售的權力下放給了成員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英國政府就對華武器禁售問題發表聲明:歐盟的對華軍售禁令只包括致命武器,如機關槍及其彈藥、軍用飛機、軍用直升機、戰艦和軍用戰車等。 實際上,在歐盟實施對華軍售禁令期間,英國和法國分別向中國出口了“具有軍事用途的設備”,英國向中國出售的是用於搜尋水上目標的雷達,法國向中國出售的是AS-365N“海豚”2型直升機。《華盛頓視察》認為,“歐盟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目前都還保持着1989年以來西方國家(主要是美國和歐盟)對中國所實行的武器禁運,但是同美國不同的是,歐洲對中國的武器禁運只包括致命武器的禁運,對於軍民兩用的敏感材料和技術對華出口方面,歐洲國家比美國要鬆動得多。” 歐盟中一些有影響的大國一直在為解除對華軍事技術限制進行努力。不斷強大的中國對歐洲尤其是法、德、英等軍火銷售大國來說是一個誘人的市場。面對俄羅斯、以色列等國向中國推銷軍火而大發其財,歐盟捅破“禁令”這層窗戶紙也許只是個時間問題。歐洲宇航防務集團首席執行官菲利普·加繆表示,歐盟對華敏感技術和武器禁運早已經過時,這不是他一個人的觀點,而是歐洲大多數同行的看法。“中國實力不斷增長,我們與中國合作的決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堅定不移,我們相信這一合作前景非常廣闊。” 2004年1月26日,歐盟外長會議討論了但沒有取消對華軍售禁令,同時責成歐盟理事會下屬常駐代表委員會和政治與安全常務委員會對此問題進行審議。但是,越來越多的歐盟成員國都表示,贊成取消歐盟對華軍售禁令,並希望在3月25日至26日歐盟首腦會議期間能夠取消這一禁令。 但是,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推動歐盟解除禁運問題上的難度。首先,今年歐盟已經把改善同美國的關係放在首要位置。在今後幾個月中,歐盟的優先任務,除了5月1日正式實現擴大以外,就是修復因“伊戰”分歧而受到傷害的歐美關係。在今後的幾個月中,歐盟將從15國擴大為25國,其中與美國關係非常緊密、被華盛頓稱作“新歐洲”的波蘭、捷克等國家都要加入。此時如果快速作出解除對華禁運的決定,將使歐美關係雪上加霜,同時會加深歐盟內部的分歧,尤其是“新老歐洲”之間的分歧。而歐盟卻暫時看不到因為解除禁運決定而帶來的快速直接利益。在解除對華禁運的問題上,歐洲,尤其是法國、意大利的軍工企業並非特別熱心。因為在80年代末期的合作過程中,中方對每一件武器僅僅購買樣品、然後仿造的做法使歐盟認為中國的軍火市場並非具備很大的吸引力。 中方也正是看到了歐洲軍事企業的這種態度才通過不同渠道告訴歐盟這一次一旦市場開放,歐盟各國軍火集團在華享受的特權將與俄羅斯相同,中方將完全基於投標制度決定外購武器的數量、種類。 其次,美國不可能同意歐盟取消對華軍售的禁令。自從2003年以來,美國有關人士多次在不同場合明確表示反對歐盟取消禁令。而且歐盟成員國中的許多國家雖然在許多問題上與美國有分歧,但往往抵擋不住美國的壓力,順從並按照美國的意願投票。歐盟表決採用 “全體一致”的原則,只要有一個國家反對就可以否決有關提議。歐盟對華武器禁運雖然是歷史的產物,但在華盛頓的戰略家眼中卻是繼續支配歐洲和遏制中國的現實工具。如果歐盟取消禁令,那麼,美國套在中國脖子上的繩索將全面鬆弛,並將迫使華盛頓重新調整對華戰略,尤其是要與中國進行更為平等和務實的交往。在地區和全球事務中,兩國的合作也就有更大的空間。反之,假若歐盟因為美國的反對而拒絕取消禁令,那麼,中美未來的戰略性合作就會增加一大障礙。據透露,北歐的一些國家對解除這一禁令一直持保守態度,它們希望中國在政治改革上取得更大“成就”後才予以考慮。在這種情況下,歐盟不得不擔憂撤銷對華禁運所面臨的壓力。歐洲宇航防務集團駐中國代表認為,歐盟放開對華武器出口“要歐洲15國同時具備足夠勇氣”。但是,這可能嗎?歐洲宇航防務集團駐中國的一位代表認為,實現對華正常的技術銷售才符合邏輯,然而政治的事不是商業能決定的。“現在要歐洲15國同時具備足夠勇氣解除對華武器及敏感技術的限制,仍然較困難。”他所提到的“困難”中,很大部分來自美國的阻力。《華盛頓觀察》指出,“雖然西方各大軍火商對向中國出售武器很感興趣,但華盛頓的分析家不約而同地斷言說,美國在近期內不會解除對中國武器出口的禁令,而美國的大軍火商也不會因為中國市場遊說美國政府,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 歐盟近期還要討論解除禁運問題。估計幾月之後,歐盟完成擴大,是否解除對華軍事裝備禁運將會成為“新老歐洲”爭論的焦點。同時,歐盟議會在多大程度上對各國的對外政策具備實質性約束能力也值得進一步觀察。今後法、德、意放寬對華軍售限制、擴大變相軍售的步伐會更大。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對歐盟的工作還將封殺台灣獲得潛艇的道路。目前在歐盟內部,西班牙有能力製造潛艇,而在政治上與美國關係密切,甚至在伊拉克問題上不顧德法反對,直接與美國聯手出擊。德國、意大利、法國的潛艇製造企業令人驚訝地表現出統一的口徑,聲稱不會為台灣製造潛艇,並且透露中方是通過歐盟做工作的。由此可見,中國的意圖是即使不能快速遊說歐盟解除對華禁運,也不能讓台灣有所獲利。
綜上所述,今後我國的對外軍購主要還是要依靠俄羅斯、以色列,以及其他友好國家,通過公開或者秘密渠道獲得先進軍事技術和裝備。同時,要力爭歐盟取消軍售禁令,以爭取武器裝備來源的多樣化。但是,要作好長期努力的準備,要準備各個擊破,爭取同個別歐盟國家達成有關武器裝備出口的協議。要汲取購買以色列預警機被美國阻攔而在即將交付時被迫終止的教訓,作好多種準備。■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4: | 中國在“中南半島”應有的策略 | |
2003: | 海軍361艇失事前後的情況 | |
2003: | 中國人的英勇與美國人的怕死 | |
2002: | 陳水扁對大陸的敵意未改 | |
2002: | 美國南北戰爭與“一國兩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