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美國“老生常談”的貿易問題和南海問題外,美國最近又“盯上”了中國的北極開發計劃。
近期,美海軍官媒連續發布文章,對中國近年來在北極地區的基礎建設投資、資源開發、海上航線探索甚至科學考察等行動表示關切和“警惕”。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馬克·內維特稱,美國真正擔憂的其實是俄羅斯和中國在該地區的港口機場建設和海上航線勘探具有軍事目的,甚至猜想中國在格陵蘭地區的開發可能威脅北約和美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
事實上,中國在2018年1月發布的《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早已對上述“擔憂”做出了回應。
翻閱過這本白皮書,讀完就感覺中國對北極和平開發的思考是周密的,很多表態也是審慎的,與美國媒體的無端猜測形成鮮明對比,他們根本不值一駁。白皮書中很詳細的分析了中國的北極政策目標是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利用北極和參與治理北極,維護各國和國際社會在北極的共同利益,推動北極的可持續發展。
還有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白皮中提到了為中國在北極的開發和建設提供了法理基礎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等法規的條款,闡明在北冰洋公海等海域進行科研、航行、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以及進行資源勘探和開發等行動屬於締結上述條約的北極域外國家的正當權利。
很多人可能都知道《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但不太清楚《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在這裡很有必要說一下。
提到這個條約,就不得不提斯瓦爾巴群島。
在大多數國人印象中,我們只能在自己的國土上自由出入和逗留。
實際上,遠在3000公里之外的北冰洋之中,有一塊價值巨大的“土地”,在這裡,中國公民不僅可以自由出入和逗留,還能進行工商業、採礦、航行等活動。
這就是位於歐洲邊緣的斯瓦爾巴群島。
2004年7月28日,中國首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就建立在該群島的新奧爾松。
斯瓦爾巴群島主權屬於挪威。那麼,為什麼中國人可以在這片土地上擁有如此權利?
這裡面有一段故事,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講起。
斯瓦爾巴群島,又名斯匹次卑爾根群島,位於東經10°-35°、北緯74°-81°之間,在北極圈內;
總面積約6.2萬平方公里,由斯匹次卑爾根島、東北地島、埃季島、巴倫支島等組成;
居民約3000人,其中俄羅斯人約2000人,挪威人約1000人。
開闢通往中國航線時的新發現
1596年,北冰洋呼嘯的寒風吞沒了一切喧囂,一望無際的湛藍海面上,有一支船隊在艱難地航行。
荷蘭航海家威廉·巴倫支站在船頭望着遠方,他眉目疏朗,下巴線條利落而飛揚。
連日來的航行讓他有些虛弱,但他的雙眸依然冷峻果決。
這是他的第三次北冰洋之行,前兩次都是因冰塊阻隔被迫折返。
那時,北冰洋對於人類來說還是一片未知之地,同時,也是一片“死亡之地”——在無數探險家捐軀後,最初開始探索北冰洋航道的英國果斷放棄了這個念頭。
然而,威廉·巴倫支堅信,他能夠打通一條從北極到達中國的東北航線。
這條線路一旦打通,荷蘭就能更加便捷地進行對外商貿活動,因此,巴倫支的探險活動得到了阿姆斯特丹商會的支持。
當年6月19日,航行途中的巴倫支和船員們被眼前的美景驚呆了——北冰洋深處有一座幾乎完全被冰雪覆蓋的島嶼,恍如仙境。
那時候還沒有照相機,他們只能用久違的激動來向這美景致敬,帶着睏倦的雙眼頓時閃閃發光。
他們給這個童話般的島嶼起了個名字,叫“斯匹次卑爾根”(斯瓦爾巴群島中最大的島嶼),意即“冰原上的尖峰”。
當時,他們以為斯瓦爾巴群島是格陵蘭島的一部分,所以並未宣稱占有。
後來,船隊被凍住了,被困新地島(現屬俄羅斯)長達一個冬天,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北極圈過冬的一群人。
由於勞累和困苦,歷經磨難的巴倫支病倒了。
次年6月20日,他在一塊浮冰上去世,年僅37歲。
為紀念英年早逝的他,人們將他航行過的這片海域稱為巴倫支海。
雖然沒能打通這條通往中國的“東北航線”,但巴倫支首次發現了深藏於極寒之地的斯瓦爾巴群島。
2
開闢通往中國航線時的新發現
斯瓦爾巴群島引起了探險家、投機者、商人和政客們的極大關注。
巴倫支死後大約十年,英國莫斯科貿易公司的商人們資助亨利·哈得孫,裝備了一艘排水量約為80噸的帆船,並招募了12名船員。
哈得孫準備藉此船穿越北極到達日本。
然而,哈得孫沒摸到日本的邊,卻“無心插柳”,意外到達了位於北緯80°23′的西斯匹次卑爾根島北端,並在那裡發現了大群鯨和海象。
根據哈得孫提供的信息,英國和荷蘭的漁獵手立即前往該海域捕鯨獵獸。
德國、法國也加入到了捕鯨行列,最多時,有300條捕鯨船在此穿梭。
由此,斯瓦爾巴群島成了捕鯨人的“福地”。
1858年後,芬蘭人先後5次派探險隊去斯瓦爾巴群島探險考察,並在那裡發現了大量煤礦及其他礦產。
這可是歐美工業革命急需的能源!
美國人、英國人、荷蘭人、德國人、俄國人、挪威人紛紛來此開採煤、磷灰石、石棉、石膏等礦產資源。
部分漁民和礦工在這裡駐紮下來,形成了一些城鎮。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地球最北端的城市(北緯78°14′)朗伊爾城。
除了西方國家,這裡也不乏中國人的足跡。
1908年5月,環遊世界的康有為到達斯瓦爾巴群島的那岌島,成為探索北極的中國第一人。
是的,你沒有看錯,康有為除了“變法”,還是一位“超級驢友”:
四渡太平洋;
九涉大西洋;
八經印度洋;
泛舟北冰洋七日;
16年遊歷31國,美、英、法、意、加拿大、希臘、埃及、巴西、墨西哥、日本、新加坡、印度。。。。。。
更讓人驚訝的是,他不光是逛逛而已,還曾花2.8萬克朗在瑞典買下了一個小島。
當然,“康有為島”早已被瑞典政府收回了。
當時中國的“最資深驢友”立刻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
他寫下一首名為“攜同壁(康有為女兒的名字)游挪威北冰洋那岌島夜半觀日將下末而忽升”的長詩來表達敬意。
詩後還有附註:
“時5月24日,夜半十一時,泊舟登山,十二時至頂,如日正午,頂有亭,飲三遍酒,視日稍低日暮,旋即上升,實不夜也。”
其實,康有為看到的是北極的極晝。
美麗如畫的斯瓦爾巴群島不僅成功引起了捕獵者、採礦者和“驢友”的注意,俄國、挪威、荷蘭等國的政治家一致認為:如果在北冰洋地區發生戰爭,這片群島的戰略地位將極其重要。
俄國人說:“斯瓦爾巴群島是我的,因為島上俄國居民最多!”
挪威人說:“斯瓦爾巴群島是我的,因為離挪威最近!”
荷蘭人說:“斯瓦爾巴群島是我的,因為荷蘭人巴倫支最先發現!”
除這三國之外,瑞典、英國、丹麥、美國等國也在島上開發了很多年,都有自己的利益,不願意放手。
不過,由於當時的歐洲大國極力想阻止俄國勢力向歐洲北部擴張,於是,大部分國家轉而支持相對弱小的挪威,把水攪得越來越渾。
正當大家爭論不休時,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無暇爭奪這片土地,最硬的一方退出了,這對於西方解決斯瓦爾巴群島爭議是一個天賜良機。
3
作為戰勝國的合法權利
經過紛繁複雜的討價還價,各國終於達成一致。
1920年2月9日,英國、美國、丹麥、挪威、瑞典、法國、意大利、荷蘭及日本等18個國家在巴黎簽訂了《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行政狀態條約》(即後來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以下簡稱“《斯約》”)。
《斯約》承認了挪威對斯瓦爾巴群島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權,同時規定:所有締約國公民和挪威人一樣可以自由進入該群島,在這裡居住、旅行、打獵、經商、科考,只要不違反挪威法律就行。
它開啟了一個先例:世界各國可以通過協商共同開發一塊土地。後來《南極條約》的簽訂,顯然受到了它的啟發。
這顯然是給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一項福利。當時的中國是戰勝國之一。
1917年8月,皖系軍閥段祺瑞執政之下的北洋政府正式宣布對德奧宣戰,加入協約國行列。
在段祺瑞看來,中國的宣戰沒有任何實際風險,因為美國已於同年4月加入協約國,這將加速德奧的戰敗。
但是,當時的中國也沒能力遠程投放兵力到歐洲去支援,所以就採取了勞工的方式支援同盟國。
整個一戰期間,英法俄三國共招募華工30萬人,為他們蓋房、修路。也有為數不少的華工被違約送上戰場,在戰火中修工事、運彈藥、抬擔架,不少華工甚至被“編為軍隊,作前線衝鋒之用”。
戰爭期間,約有5萬華工死亡。
因此,中國當然有權利簽訂《斯約》。
1925年,法國人主動找到段祺瑞,想讓他派個代表去簽字。
段祺瑞不好不給法國面子,就應承了下來,簽完就把這事拋在了腦後。
4
北極之路進展神速
列強和段祺瑞也許都沒想到,這份條約竟為中國進入北極鋪平了國際法理之路。
1991年,中國人開始行使《斯約》簽署國的權利——千里之外那塊冰雪大地上塵封的權益,解凍了。
促成這件事的是一位從事民間科學考察的探險家。
1991年秋天,中國探險家高登義應挪威卑爾根大學Y·葉新教授的邀請,參加了挪威、蘇聯、中國和冰島四國科學家聯合的北極綜合科學考察。
按照高登義的話來說,這次探險考察的最大收穫,是在Y·葉新教授贈送的《北極指南》中看到了《斯約》的英文版。
他在書中注意到,中國是《斯約》的簽約國,葉新教授還建議他向中國國內提議,在斯瓦爾巴群島建立科考站。
不過由於日久年深,高登義將《斯約》帶回國時,知道這一條約的人實在是寥寥無幾,翻遍史書也只能找到一句冠冕堂皇的話:我國經法國之邀請並承認荒島主權本系國際間一種事實。如我國加入該約,則僑民前往該島經營各種事業即取得條約保障而享有均等權利。
這個消息引起了重視,中國科學院責成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促成此事,並在“九五”重大科研項目《極地與全球變化研究》中增加了一個子課題“北極斯瓦爾巴群島科學建站調查研究”。
時隔半個多世紀,中國人才猛然驚醒,遠在三千公里外,我們還有這樣一份國際權益。
隨後的進展堪稱神速:
1993年,香港科技協進會理事李樂詩乘飛機到達北極點,插上了中國的五星紅旗;
1993年,中國科協批准成立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籌備組;
2002年,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在北極斯瓦爾巴群島的朗伊爾建立了“中國伊立特·沐林北極科學探險考察站”;
2004年,中國在北極斯瓦爾巴群島的新奧爾松建立了“中國黃河科學考察站”。
5
這兩項權利極為重要!
根據《斯約》的規定,中國在斯瓦爾巴群島有權從事一切海事、工業、採礦和商業活動,也有對斯瓦爾巴群島及其領海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的開發權。
斯瓦爾巴群島煤炭資源蘊藏豐富,北極地區迄今最重要的商業礦產資源就是斯瓦爾巴地區的煤礦(儲量約110億噸)。
挪威和俄羅斯就在這方面賺了很多便宜,兩國在島上各自經營的兩個煤礦,每年向本土輸送煤炭十幾萬噸!
此外,上文提到,斯瓦爾巴群島擁有豐富的礦產和漁業資源(磷灰石、鐵等多種礦產資源,海象、海豹、鱈魚、鯨等多種水生動物和漁業資源)。
註:斯瓦爾巴群島上建有一個巨大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號稱“末日糧倉”。儲藏着地球上450萬種種子樣本,以防環境變化或一旦發生毀滅性災難導致這些作物物種滅絕,確保人類食物的來源和多樣性。
《斯約》規定了我國享有平等自由進出此地水域、峽灣和港口的權利。
自由出入的範圍為東經10°-35°、北緯74°-81°之間的所有島嶼和礁石。
特別是西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東北地島、巴倫支島、埃季島、希望島和查理王島以及所有附屬的大小島嶼和暗礁。
這可是很重要的一項權利!
隨着北極冰川逐漸融化,北極地區夏季很可能會通航,航行權對於我國北極權益的實現至關重要!
由於地理位置、經費以及航海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充分開發和利用斯瓦爾巴群島資源對於很多國家而言,依然屬於高難度項目。
目前,我國在斯瓦爾巴群島的主要活動僅是開展科學考察,還不具備開發礦產資源和利用航道的條件。
不過,既然我們有《斯約》所賦予的各項權利,那就要用好,為維護我國在北極地區的權益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