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坑理論 No time to finish today. next time.
開放分類: 西方、經濟學
有一個“看不見的手”的理論,說個人利益、是、是價格機制會自動調整經濟引導經濟發展。
但後來(1929年吧),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爆發了。危機先從美國開始,、、、工人失業、經濟陷入大蕭條,後來波及到全世界的很多西方國家。這時斯密“看不見的手”的理論失效了。
然後出現了約翰·,在1936年寫了,(著名的啊,學經濟的人都應該知道)。他說,那隻“看不見的手”解決不了經濟危機問題,經濟這麼蕭條,股市這麼低迷,失業這麼嚴重,應該有“看得見的手”出面啦。他說的“看得見的手”主要就是指國家干預。政府沒錢可以發國債,用來拉動經濟,刺激經濟回升。在他的書裡有一個“挖坑理論”很著名,說:雇兩百人挖坑,再雇兩百人把坑填上,這叫創造就業機會。雇兩百人挖坑時,需要發兩百個鐵鍬;當他發鐵鍬時,生產鐵鍬的企業開工了,生產鋼鐵的企業也生產了;當他發鐵鍬時還得給工人發工資,這時食品消費也都有了。等他再雇兩百人把坑填上時,還得發兩百把鐵鍬,還得發工資。
也就是當一國經濟蕭條時,政府應該出來做事,用這隻“看得見的手”,通過發國債的方式把經濟拉起來,讓經濟從蕭條中擺脫出來。的理論也的確使西方國家從經濟危機中走了出來。
挖坑理論確實很荒謬。
西方經濟學研究對象是赤裸裸的錢,忽略了人性和物的特性以及事物之間的聯繫邏輯,很多理論本末倒置,荒謬至極。
經濟發展的本質是價值增量,即通過勞動是人們生活物質豐富、勞動工具更先進、科學技術更進步,從而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凱恩斯挖坑理論認為通過某個環節拉動經濟過程的循環速度就是促進經濟發展了,完全沒有弄清楚什麼事經濟發展。況且挖坑不是正常經濟循環中的一個環節,是一種不必要的消耗,不能增加積累,以此拉動經濟完全是南轅北轍。
不可否認的是,在經濟蕭條時,通過政府拉動消費或經濟發展的某個環節,加快經濟循環速度,有一定作用,是政府向企業輸血的過程。這只是救急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