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十戰機今年能否亮相引起國際關注 |
送交者: 蔡偉 2002年04月10日17:42:5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有關殲十的消息一直廣泛流傳在網絡上,有關該機的假想圖也層出不窮。最近有一張 無論如何,英國空軍權威的情報技術分析人員已經證實,最近網上曝光的這張殲十戰鬥機照片是真實的。在第三屆國際電子展上,國內某電子廠商的海報上赫然出現了一張戰鬥機圖片,該圖與《簡氏防務周刊》和《空軍月刊》刊出的所謂殲十圖片外形幾乎完全相同,甚至連機身的迷彩塗裝都一模一樣。當記者就此詢問一位該廠商參展人員時,該廠另一位人士連忙表示不知情:“這張海報是廣告公司做的,(上面出現的)這張照片並不表示飛機上有我們的設備。”為了強調一下,該人士指着另一張海報說:“我們的廣告上還有美國機,難道它們也用了我們的設備?” 殲十戰鬥機多年來如此廣受各國情報機構和媒體關注,在於它是中國試圖向航空強國邁出的決定性一步。殲十是一種單引擎、單座多用途戰鬥機,《全球防衛》雜誌在2001年4月號上刊出的一篇未署真名文章指出:“殲十是中國第一架真正擺脫了蘇聯第三代戰鬥機的代表作。”並指出該機採用了許多第四代戰鬥機科技。簡氏此間引用一位“地區空軍人士”提供的文件顯示,殲十戰鬥機駕駛艙內採用的是西方風格的駕駛艙,包括一台平視顯示器和三台大屏幕多功能顯示器,駕駛杆採用手不離杆設計,這與先前在網上出現、後來在《簡氏防務周刊》上出現的殲十座艙布置圖十分相似。英國皇家空軍人士對簡氏編輯表示,此圖中的駕駛艙對單引擎飛機而言設計得相當完善,“如果他們的計算機能力跟得上,這會是一架很出色的飛機。” 其實最早出現的可能是殲十的照片,是1991年航空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航空工業四十年》圖文集,該書中有一張“1990年2月李鵬總理聽取林宗棠部長關於新機的研製匯報”的照片,照片中在殲八II型原型機模型旁有一架採用帶鴨翼的戰鬥機模型,被認為是殲十最早的構型。然而可能是由於在研製中遇到困難,殲十在發展過程中不得不作了過多修改以適應中國空軍不斷改變和提高了的戰術需要。這無疑導致了殲十戰鬥機最後的外形與早期設計有脫胎換骨的變化,殲十也從最初設計的一種單純的空中優勢戰鬥機演變為一種多用途戰鬥機。西方軍事人士一致認為,殲十的任務將配合中國空軍其他的戰鬥機,如蘇-30MKK、殲八II和飛豹等戰鬥轟炸機進行制空和對地攻擊任務。 《空軍月刊》指出,殲十戰鬥機初產型裝備的火控雷達“應該是俄羅斯的‘祖克-10PD’,該雷達在中國的代號為‘珍珠’(Zhemchung)。”《空軍月刊》指出,“珍珠”雷達的探測距離為160公里,可以跟蹤十至十五個目標並同時攻擊其中的四至六個。曾經有消息表明,以色列試圖向中國推銷埃爾塔公司生產的EL/M-2035型機載火控雷達,但由於此前發生的美國禁止以色列向中國出售預警機一事,無疑表明以色列生產的機載火控雷達不可能被這種為中國寄予厚望的戰鬥機所採用。簡氏集團表示,他們從俄羅斯軍工界獲得消息說,去年10月中國派遣了一個12人的代表團訪問俄羅斯,主要任務是驗收“珍珠”雷達。簡氏的消息指出,今年中國還將接受20套類似的雷達系統。 西方過去一直宣稱,殲十採用了以色列幼獅戰鬥機的技術,但從經西方“證實”的圖片看,二者在外形上幾乎沒有相似之處。據國外媒體猜測,從殲十上採用的幾處關鍵設備來看,中國都已經成功獨立研發。例如殲十上採用的全權限四餘度電傳飛行控制系統,已經於1990年6月24日在殲八型戰鬥機上首飛成功。採用該系統的殲八II型戰鬥機稱為F-8II ACT,意為“主動控制技術”(Active Control Technology)。 殲十另一個廣受關注的是它可能使用中國自行研製的頭盔瞄準具。最早由俄羅斯研製成功的頭盔瞄準具使飛行員得以通過目視控制空對空導彈的制導和飛行,無需將飛機頭部指向目標。西方觀察家表示,如果配備了俄羅斯生產的R-77型先進空對空導彈,殲十無疑將會如虎添翼。 最近的美國《國防新聞周刊》報道稱,中國空軍業已恢復了殲十戰鬥機的飛行,並有可能在5年內正式啟用此型戰鬥機。儘管如此,珠海航展上殲十能否如《簡氏防務周刊》所言如期亮相目前並不明朗。1998年飛豹戰鬥轟炸機首次公開亮相時,該機已經在海軍航空兵少量服役。而據《空軍月刊》的報道,殲十目前尚未批量生產。“目前尚不清楚最終將有多少殲十進入中國空軍服役。據信目前已製造了6到10架原型機。” 與此同時,國外軍事媒體也紛紛猜測有關殲十的外銷情況。《空軍月刊》聲稱泰國的空軍官員曾參觀過殲十的研製過程,另有推測說殲十的潛在用戶可能包括巴基斯坦和一些拉美、非洲國家。西方一位軍事分析人士Michel Merluzeau告訴《國防新聞周刊》:“從美國的觀點來看,這是令人擔憂的發展,因為這代表中國已能發展並且大量生產先進戰鬥機。” 殲十的“內憂”與“外患” 《空軍月刊》認為,一旦殲十戰鬥機研製成功,將成為西方國家在世界軍火市場上的強勁對手。該刊文章指出,一旦中國自行生產的渦噴-15發動機定型,“殲十將沒有什麼受制於人的技術限制”。 在殲十為正式進入第三代戰鬥機俱樂部而努力之時,該俱樂部中已經有瑞典的JAS-39、法國的“陣風”、歐洲聯合研製的EF2000、美國的F-16和俄羅斯的米格29、蘇27等戰鬥機先後加入其中。面對這些或成熟或年輕的面孔,殲十並非沒有一搏。西方軍事觀察家表示,殲十戰鬥機在機動性上與上述西方第三代戰鬥機旗鼓相當,或略占優勢;而拜近十年電子工業發展之賜,在航空電子設備方面與俄羅斯戰鬥機相比又略占優勢。然而殲十的劣勢也非常明顯:它服役的時間依然不甚明朗。由於時間上的落後,世界戰鬥機市場正逐漸飽和。“殲十唯有通過性價比這一優勢才能取得一席之地。”《空軍月刊》對此評價說,並指出它的價格“應該低於1000萬美元”。 殲十的另一個競爭對手來自國內,如FC-1、殲七MG等戰鬥機。這些飛機雖然都是上一代產品,但對許多急待更換老舊機群的第三世界國家,這些飛機的價格也許更有誘惑力,況且,這些都是現貨。 儘管即將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研製第三代戰鬥機的國家(其他分別是美、俄、法、瑞),殲十的發展依然任重道遠。由於經費限制,殲十不可能以一比一的數量替換中國海空軍的殲七和殲六型戰鬥機。美國媒體估計殲十的最終產量可能達到500架,但簡氏專家認為,由於採購國外的設備導致成本增加,即便這一數字也可能最終無法達到。面對其未來的主要對手,如F-16和米格29戰鬥機,殲十在價格和性能上都具有微弱的優勢。如果它能夠儘快面世的話,按西方軍事分析家的觀點:“中國提供‘友好價格’的習慣可能使得更多的客戶獲得這種多任務飛機。”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