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中國海軍170蘭州艦在南薰礁附近成功驅逐美國海軍迪凱特(DDG73)號驅逐艦。兩艦最近處相隔僅僅45碼(約合41米),在美國海軍官方公開的視頻中,蘭州艦從美艦後方高速切入美艦原航線前端,迫使美艦迅速轉向。
這一幕,被網友稱之為“中國海軍的勇姿2.0”。中國軍艦從滿載排水量3670噸的重慶號,變成滿載排水量6000噸的蘭州號,而衝撞的對象,由蘇聯紅海軍“伏龍芝”號變成美國海軍迪凱特號。
然而,124年前黃海大戰中的“撞沉吉野”,30年前的“我艦奉命撞擊你艦”,乃至現代的“中國海軍的勇姿”,都是在陳述着海軍戰例中的一個最古老、最原始卻也最有效的戰術:撞擊。
薩拉米海戰,是撞擊戰術的首秀。歷史上的薩拉米海戰,雅典戰艦發揮船小而靈活的優勢,屢屢用鑲有銅套的艦首撞擊希臘戰船的船體舯部,最終雅典艦隊大獲全勝。而利薩海戰中的奧地利海軍,更是利用巧妙設計的撞角,大敗意大利海軍。
直到二十世紀初,世界各國的軍艦大多以鐵甲艦為主,裝有數百毫米的大口徑艦炮。但這時的艦炮仍然發射的是威力較小的炮彈,難以洞穿鐵甲。碰巧蒸汽動力取代了風帆動力,使得戰艦的速度更加快,用起撞擊來也是得心應手——這時期的戰艦甚至將艦首前端的撞角視為主要武器,火炮則作為輔助使用。
在北洋水師中便擁有兩艘以撞擊為主要作戰方式的軍艦:超勇號和揚威號。但是這兩艘軍艦的裝甲極其薄弱,基本上是裸奔狀態——只有在艦首安裝有一個銳利的撞角,甲板上僅布置了2門阿姆斯特朗10時炮,4門阿姆斯特朗40磅炮和2門阿姆斯特朗9磅炮共8門艦炮。如此孱弱的火力,薄弱的裝甲,決定了它們最後的命運。
撞擊戰術是一種孤注一擲的戰術,隨着兩軍艦隊交戰距離的增大,撞擊戰術越來越難以湊效。時間步入一戰,幾乎所有主力艦艇都取消了撞角——這是大艦巨炮時代,最大交戰距離已經延長至十數公里了。航母時代更甚,在層層的保護之下,根本沒有實現撞擊戰術的可能。
但如今是和平年代,海戰爆發的幾率小之又小。各國對領海極其重視,但數量更多的民間機構的巡邏船、巡邏艇正在越來越多地輔助海軍的軍艦護衛海洋,撞擊戰術又成了一個驅逐對方艦隻的有效方法。
30年前的“我艦奉命撞擊你艦”,3000噸的“忘我”號護衛艦艦、1000噸的“SKP-6”號護衛艦和9500噸的“約克城”號巡洋艦、“卡倫”號驅逐艦在黑海海域上對峙。滿載排水量大大超過蘇聯艦艇的美軍艦艇自然不把它們放在眼裡,結果“忘我”號通過國際頻道發出了這麼一句經典:“我艦奉命撞擊你艦!”
時至今日,這次撞擊案例仍然是維護領海主權的經典。撞擊戰術雖然簡單粗暴,但這中強硬的“以暴制暴”,仍然是一個震懾霸權主義國家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