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德在華人士:部分德國人對中國偏見讓我感到沮喪
送交者: 中國海軍 2019年01月13日23:51:42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德在華人士:部分德國人對中國偏見讓我感到沮喪

文章來源: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人立場!

  上個月,當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被加拿大非法拘押一事發酵時,一位名叫岡特·舒赫的德國人寫了篇文章,批評美國任性的利己主義做法,沒想到在中國網絡上“火”了。因長期在華工作生活,舒赫對中國多有了解,近日,就西方對中國的認識問題,《環球時報》記者跟他作了交流。

  舒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於2004年第一次來到中國,如今在他眼中,中國最深刻的變化就是不斷的開放。接着他話鋒一轉:“中國官方媒體對我進行採訪,對於大多數德國人來說可能都是難以置信的。”

  原來,當舒赫與周圍的人分享他對中國的深入看法時,發現他們並不像他那樣熱情且持積極看法。“原因很多,”舒赫說,“他們對中國的印象已經過時,儘管並非停留在鴉片戰爭期間,但有可能停留在1995年時的中國。”

  舒赫說,中國在迅速變化,而德國人的成見依舊,比如一提到中國,德國人的思維就進入民主市場經濟和共產主義計劃經濟的對比,憂慮人權、知識產權盜竊問題、誕生於“血汗工廠”和環境污染的廉價競爭產品等。“一個更深層次的根源是人們的不發聲:私下裡他們正懷着恐懼、欽佩和嫉妒的複雜心態看待中國過去40年蔚為壯觀的發展。他們需要找到中國‘糟糕的方面’來獲得滿足感……有時,我感到一些人甚至希望看到中國失敗——至少陷入衰退。”

  舒赫認為,德國的媒體強化了德國人的片面看法,這些媒體被德國人普遍視為客觀、獨立。但他不得不說,他的親身經歷顯示並非如此,即便有些媒體的報道不是“假新聞”,也是明顯倒向一邊、極具選擇性地報道的。

  當然,了解中國的德國人也有。“他們擁有一個共同點,即都到過中國,了解中國人,許多人回國後仍然想念中國,”舒赫說,“我有兩個好朋友在中國工作幾年後,與中國人結婚成家。與我一樣,他們也為(德國人往往)對中國缺乏常識且充滿偏見感到沮喪。”

  儘管對中國已經相當了解,舒赫本人依然感受到不同文化的衝擊。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舉例說,在一個“計劃”經濟體,他曾期待中國人做出很多計劃,但現實是,由於存在很多機會,中國人經常改變主意且不喜歡長遠規劃。“德國人喜歡說‘沒有議程就不開會’,中國人卻喜歡面對面開會,先建立個人信任。”

  舒赫還提到,在華德企通常會組織培訓項目幫助德國高管適應新環境,只是大多數項目集中在基本規則或禮儀上,遠遠不夠用。“在嘗試了14年後,我知道我(在了解中國方面)依然遠非完美。但我曾為一位來中國的某項目經理的朋友提供個人培訓,他說他大開眼界,事後回想覺得明白了很多經歷。”

  由於中西思維方式的不同,舒赫目睹過各種各樣的誤解,最終認為“過度交流”很必要。他建議德中之間儘可能多地開展人際交流,比如高中生和大學生交流活動,不但能帶來個人友誼,甚至能使學生家庭之間形成友好關係。“與西方人了解中國相比,中國人已經在了解西方的道路上邁出更多腳步,學習對方的語言並前往海外留學。在德國,僅有5000名高中生學習漢語。我們必須打破這一惡性循環。”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8: 許世友、粟裕在濟南戰役中的角色
2018: 抗日英雄張靈普大戰常德悲喜劇
2017: 川普與俄政府、黑幫秘密交易曝光?
2017: 美要阻止中國接近南海島礁?除非打大規
2016: 可以毫不諱言地說,由於朴槿惠智囊愚蠢
2016: 我說過,韓國拉惡霸助威高抬的對抗態勢
2015: 中共國為什麼做不了計算機。在中共國,
2015: 始終沒弄明白 巴黎大遊行的意義何在
2014: 請問這裡的吳一戈先生,您是職業網絡編
2014: 菲律賓海軍在我國南海武力護漁 解放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