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於中國空軍將上個世紀90年代從俄羅斯進口的數十架單座蘇27SK以及雙座的蘇27UBK全部退出現役,由國內自主生產的殲11及殲16戰鬥機替換的消息開始刷爆了各大軍事自媒體和新聞報道。
不少人都普遍認為這是中國軍隊在建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意味着20多年來由外國飛機擔負中國空軍主力的尷尬局面終於結束了,雖然替換這批外國飛機的其實也是國內在其基礎上複製研發出來的殲11家族,但畢竟還是實現了全部的國產化,絕對是一個可喜可賀的現象。
但事情總有兩面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退役全部的進口蘇27既可以看成是國內航空工業的發展讓我們的軍隊有底氣實現主戰裝備的自主化,但這也暴露出了至今依然是中國空軍主力的殲11系列戰鬥機的一些致命缺陷,值得我們警醒探討一番。
因為就在我們為中國空軍將這批入役於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的原裝蘇27給除役時,近在咫尺的鄰國,也是關係和我們最為複雜的日本卻依然在不斷改進着他們上個世紀80年代初就從美國買回來的F15機隊,蘇27與F15這對著名的三代機老對手的命運似乎在這裡各自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眾所周知,蘇聯研發蘇27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壓制美國的F15戰鬥機,而在天才設計師西蒙諾夫的主導下,依靠天才的總體設計和蘇聯數十年來在航空氣動學方面的積累,在航電材料和發動機全面落後於美國的不利前提下,最終還是讓蘇27的綜合性能完全達到了與美國F15戰鬥機抗衡的程度,成為了一款蘇聯航空工業的巔峰之作。
而由於當時各自特殊的引進背景,無論是首次出口給中國的蘇27SK還是早早的獲取了生產許可證的F15J,都與他們的研發母國自己準備的同類型戰鬥機性能幾乎完全一致,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對比中日兩軍的這兩款主力重型戰鬥機基本就可以評定出各自的優劣所在了。
毫無疑問,蘇27首先輸給F15的就是它的可靠性和壽命了,與大家普遍印象完全不同的是,事實上,蘇聯武器的可靠性與壽命根本無法與西方特別是美國武器相抗衡,要知道,就中日兩國空軍的訓練來說,
中國空軍飛行員的年均訓練時間是直到最近這幾年才勉強實現了對於日本飛行員的超越的,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一直到21世紀初的近三十年間,日本飛行員的年均訓練時間一直都是遠遠高於中國空軍飛行員的。
而就是這樣的使用強度之下,日本人駕駛的那批80年代初服役的F15J都還能修修補補又三年,而中國空軍在90年代中期才開始使用的蘇27SK就已經到了不得不退役的份上了,兩款戰鬥機在壽命和可靠性方面的差距可見一斑。
至於不少俄黑們一個勁鼓吹的蘇27在機動性方面的缺陷,也就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蘇27跨音速陷阱這事反而顯得遠沒有他們渲染的那麼嚴重,畢竟對於任何一款上個世紀的重型戰鬥機來說,在重載高速的情況下,
限製作戰飛機的使用過載是很正常的,就連號稱一克重量也不用於空戰以外的F15都一樣的需要在跨音速階段限制到7G以下嘛。
真正讓蘇27與F15拉開差距的其實除了壽命和可靠性之外,就屬原裝蘇27那落後的航電系統了,重達近1噸的龐大雷達看似功率超強,實則在中國空軍自己的測試中卻發現就一典型的不堅定份子,隨便一個干擾過去就成睜眼瞎,
再加之原裝蘇27甚至還沒有可靠的視距外交戰能力,中遠距離空戰基本只能依靠被外界戲稱為無控火箭的R27,也就說在未來中遠距離空戰逐漸成為主體的時代,蘇27已經遠遠的落伍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空軍在熟悉了這批從俄羅斯購買的蘇27SK之後,基本上也就斷絕了改進這批原裝蘇27的念頭,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改進國產的殲11,讓中國最新研發的武器實現在殲11上的正常使用,而蘇27更多的是擔負了讓龐大的二代機部隊熟悉三代機操作的教練機角色以及承擔日常巡航等消耗低的飛行任務。
落後的航電讓蘇27的潛在性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而短暫的機體壽命卻讓航電系統的大規模改進毫無意義,最終中國空軍手上的這批蘇27不得不扮演了一個服役時間最晚而退役時間最早的重型三代機這一難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