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GDP數據的耀眼奪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並不為大眾所熟知,但對於美國而言,年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意義非凡,被視為大國競爭的風向標。此前,2017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與美國在伯仲之間,2018年超越美國可能性極大,但這絕非美國願意看到的。在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背後,也是中美貿易戰下中國底氣所在。
相對於國內生產總值的“虛”,天然就具備“實”這一特徵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更具參考價值,被美國視為大國競爭的風向標。圖為位於中國武漢的小米之家旗艦店(圖源:VCG)
大國競爭的風向標
在當今國際社會,通常使用國內生產總值這一概念來衡量一國經濟在一定時期的體量,國民總收入(GNI)即以前的國民生產總值(GNP)也是反映一國經濟體量的重要指標。同時,為了排除國際匯率的影響,在國際對比中又產生了購買力平價(PPP)方法,即按照一個共同的價格標準來計算一國經濟體量。按國際匯率核算,中國GDP與美國差距尚大,但根據PPP核算中國GDP已經超越美國。
但在很多經濟學家看來,GDP這一概念本身較為“虛”,並不能反映一國經濟的真實狀況。比如,美國GDP中占比約10%的“虛擬房租”,即自己住自有房屋也會被核算出一筆實際並不存在的“租金”計入GDP;印度最近幾年通過多次調整GDP核算方法使GDP數據大幅增長,以致有中國網友戲稱,印度牛屎都核算成了GDP。因而,在經濟學界較為“實”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更具參考價值。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實”,一方面表現在其特指“非生產、非經營用實物商品金額”與餐飲服務收入,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反映的是實物商品消費;另一方面表現在數據的全面性、真實性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直接與納稅掛鈎,在理想化的經濟環境下除了販毒等黑色經濟外都會被納入統計,當然由於避稅的存在這一數據通常只會低估,很難高估。
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大多已經由出口驅動、投資驅動進入消費驅動經濟發展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目前也正在由出口驅動、投資驅動向消費驅動轉型,因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僅反映一國國內市場的現狀,更能反映一國經濟的景氣狀況,而其數據所具備的“實”的特徵,使這一數據的參考價值飆升。
在當代國際社會中流傳着一個法則,即一國GDP達到美國的70%,美國就會對其採取遏制措施,歷史上蘇聯、日本都曾逼近這一目標,但因各自的缺陷——蘇聯國內的商品短缺、日本的國家體量,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相比美國差距極大。
可以說,此前美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未被超越,因而在美國人看來所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美國經濟超級大國的標誌,一直以來非常看重零售數據。然而,美國遇上了國家體量遠超蘇聯、日本的中國。
中國式躍進與超越美國
改革開放前,中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其一大特點即是低工資、高積累,通過壓縮消費將大量資金投入再生產從而發展工業。包括蘇聯、中國在內的落後國家,正是依靠計劃經濟體制建立了工業基礎,進而實現工業化的,但也造成國內消費品市場商品短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長期低位徘徊,經濟增長依賴投資驅動。
1979年改革開放後,計劃經濟體制逐漸鬆動,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開始起飛。1980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2,140億人民幣(約合1,398.4億美元),到1992年已經突破萬億關口,達到10,993.7億人民幣(約合1,993.5億美元)。雖因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大幅貶值,以美元計算僅增長了不到50%,但以人民幣計算增長了近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