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爆出中蘇友誼轉對抗起因 |
送交者: 本日日本 2002年04月16日16:16:5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台灣《中國時報》四月十五日報導,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中國大陸發動了“八·二三炮戰”,戰的巨響震撼了全世界,並為美、台、中、蘇四方之間的關掀起了驚濤駭浪。 台灣視大陸發動“八·二三炮戰”為武力攻台的前奏,並展開了全面軍事保台計劃;美國擔心共產主義的戰矛刺破西太平洋的反共防線;北京則企圖以武力壓制國民政府反攻大陸氣焰,並趁機統一中國;蘇聯則企圖透過與中國的結盟關係,對抗美國對共產主義的包圍。 “八·二三炮戰”共持續了六十四天,在十月二十五日,中國大陸公布了“單打雙不打”的原則後,炮戰宣告落幕。從此之後,兩岸大規模的軍事突,也隨之告一段落,兩岸關恢復相對穩定,大陸逐步擱置了武力攻台計劃,而進入和平解放階段。但也有史家認為,大陸是因為戰失利而暫時放棄了武力攻台計劃,兩岸開始了相對穩定時期。但大陸官方的說法則大異其趣,大陸官方學者認為,大陸發動炮戰的目的很多,諸如牽制美國在中東的侵略、測試蔣介石的統一立場,拉住台灣不分裂出去、測試美國對台灣的防衛決心等等。 然而,戰對全球格局造成的影響相當深遠,它既不在中美關係,也不在美蘇關係,而是中蘇共盟友關係。雖然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在五八年台海危機時承諾將會以核武支持中國大陸對抗美國,但事實的發展卻是,蘇聯不願意被中國拖入與美國的核戰爭,縱使美國以戰術核武器攻擊中國,蘇聯也無意介入,除非美國對中國實施戰略核攻擊。甚至於赫魯曉夫還立即將此一立場透過管道立即告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 形勢發展的結果是,美國了解了蘇聯的立場,對處理台灣危機已有把握,中國亦掌握了蘇聯的態度,這使毛澤東對赫魯雪夫失去了信任,中蘇間的友誼全面動搖,裂痕越撕越大,僅僅一年後,中蘇共由親密戰友進入長達二十年的全面對抗時代,並在一九六九年二月爆發“珍寶島事件”。 美國最終放棄了在金門部署戰術核彈的計劃,因為已沒有必要,台海第二次危機事實上已經落幕了。一方面中國大陸已終止大規模的炮擊金門方案,一方面蘇聯也不願被中國拖入美中核對抗之中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