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在設計之初就採用了CAPTOR無源相控陣雷達等先進裝備,歐洲聯合研製的"颱風"戰鬥機也很快就掉出了世界先進戰鬥機的准一線隊伍:不提美俄中的第四代戰鬥機,諸如美國F-15SA等新型出口戰機已經把有源相控陣雷達作為基礎配置,這使得參與"颱風"戰鬥機項目的歐洲各國不得不把"颱風"的升級改裝提上日程。
但在近日的巴黎航展上,原本進展順利的"颱風"戰機升級項目又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在沒有收到訂單的前提下,空客已經對"颱風"戰機的升級問題不置可否。
於已經決定不購入F-35,轉而獨立發展4.5代/5代戰鬥機的德國這邊,"颱風"至少要在2020-30年代依舊保持先進戰鬥力,服役到2040年才退役;而對於已經大量引入F-35戰鬥機,甚至成為F-35戰鬥機項目深度合作成員的英國、意大利兩國來說,F-35將取代"颱風"的一線制空戰鬥機角色,也就自然沒必要對"颱風"的雷達等部件做升級處理了。
總而言之,在未來的二十年時間裡,英國和意大利希望"颱風"戰鬥機轉變為廉價的對地戰鬥轟炸機角色,能兼顧幫襯F-35的制空作戰任務即可;而德國和西班牙則希望"颱風"戰鬥機能引入全新的雷達、導彈等武器設備,具備和F-35差不多的制空能力。
而這兩個願景的差距無疑在資金水平上差距極大:前者只要"小修小補",後者則是要對機體的總線、雷達都做一次全面更新,在歐洲各國都不情願增大國防預算,特別是裝備採購預算的今天,指望哪一方做出讓步都是不現實的想法。
從德國和西班牙的訴求來看,CAPTOR-E有源相控陣雷達無疑是重中之重。但即便在超過十年的研發時間裡,歐洲各國已經為CAPTOR-E投入數十億歐元的研發資金,CAPTOR-E的性能也依舊不能令英國和意大利滿意——至少在實際使用中,F-35的雷達航電系統就已經讓歐洲人明白,這不是"颱風"戰機通過小修小補就能與之匹敵的存在。
當然,"颱風"戰鬥機的升級和延壽還是要做的。但打從歐洲各國有這個想法到現在,空中客車公司僅僅只收到5300萬歐元的研究費用,用於研究"颱風"戰鬥機能用到2040年的升級方案。
不消說,這筆錢基本上也確實只夠歐洲人鼓搗出一份紙面上的"方案"。至於實機是否接受升級,升級到個什麼地步,那還得歐洲各國來個"研究研究"。
從現在F-35在歐洲的"攻城略地"現狀來看,美國並沒有在盟友是否購買該機一事上施加太多的壓力,但諸如"陣風"和"颱風"等歐洲聯合製造的武器裝備,就是確確實實地在不斷失去本該屬於自己的客戶。
而之所以會有這個後果,也和這些歐洲國家的"精打細算"脫不開關係:既然連"颱風"戰鬥機的創始國都對該機的升級改造小氣兮兮,甚至認為外來的F-35"更香",那客戶也必然做出和生產國一樣"趨利避害"的選擇,這一切都是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