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蔣先生不知兵,以匹夫之勇來從事國際大規模戰爭。兵法有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敢說,蔣先生固不知彼,連自己也茫然不知,竭澤而漁,自喪元氣。本文摘自:《蔣介石與孫立人》,
這一次戰鬥是勝利了,但孫立人看到為勝利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日軍擁有海陸空強大的火力,而中國軍隊僅以血肉之軀去打擊敵人,每小時均有上千中國官兵傷亡。孫立人覺得淞滬之戰是戰略錯誤的無謂犧牲,結果把整個精銳部隊都失掉了,將帥無謀,累死千軍。孫立人在想:“我們打敗了,這一切都是我們打敗了。”
真是英雄所見略同,李宗仁在檢討京滬會戰的得失時曾說:“我們不能不承認我們的最高統帥犯了戰略上的嚴重錯誤。我們極不應以全國兵力的精華在淞、滬三角地帶作孤注的一擲。蔣先生作此次決定的動機,第一可能是意氣用事,不惜和日本軍閥一拼,以爭一日的短長;第二可能是他對國際局勢判斷的錯誤。在蔣先生想來,上海是一個國際都市,歐美人士在此投下大量資金,如在上海和敵人用全力火併一番,不特可以轉變西人一向輕華之心,且可能引起歐美國家居間調停,甚或武裝干涉。誰知此點完全錯誤。第三便是由於蔣先生不知兵,以匹夫之勇來從事國際大規模戰爭。兵法有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敢說,蔣先生固不知彼,連自己也茫然不知,竭澤而漁,自喪元氣。”
蔣介石也震驚於前方的巨大犧牲,但他覺得做出這種犧牲是值得的。蔣介石在31日日記中記道:“此次抗戰,實被迫而應戰,與其坐而待亡、忍辱受侮,不如保全國格、死中求生,與敵作一決戰。如我再不抗戰,則國民精神亦必日趨於消沉,民族生機毀滅無餘矣。”此次上海抗戰,蔣介石有幸而戰勝之想,他要的是勝,他不在乎付出多大犧牲。10月12日,李宗仁向蔣介石建議退守蘇嘉國防線時,蔣介石就作豪語曰:“要把敵人趕下黃浦江去。”
此時,主管作戰的軍事委員會第一部及前線的高級指揮官陳誠、張發奎、劉斐等人,鑑於日軍攻占了瀏河、劉行、江灣、真如等地,我後方已無可以抽調的增援部隊,建議迅速將上海戰場的主力部隊,有計劃地逐步撤到常熟、蘇州、嘉興之線,及江陰、無錫、嘉善之線,進行整補(這兩線是1935、1936年以四個師兵力構築的兩條國防線),實行持久作戰。蔣介石經過反覆考慮後,批准了此議案。10月底,這一方案開始實施。
然而未過多久,蔣介石又變卦了。11月1日晚10時左右,蔣介石乘專車來到南翔附近一個小學校里,隨同的有白崇禧、顧祝同等人,隨即召集師以上將領會議,約半個小時聽取幾個高級指揮官的戰況報告。接着,蔣介石講話,主要內容分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他概括了“八一三”以來,敵我雙方作戰經過和國際間的一般反映,並對前線官兵的英勇戰鬥進行表揚和鼓勵;後一部分是他此行的目的,他說:“九國公約會議,將於11月3日在比利時首都召開,這次會議對國家命運關係甚大,我要求你們作更大的努力,在上海戰場再支持一個時期,至少十天到兩個星期,以便在國際上獲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援。”同時他又說:“上海是政府的一個很重要的經濟基地,如果過早地放棄,也會使政府的財政和物質受到很大影響。”蔣介石說這些話,語氣很堅定,說完他就走了。在場的高級指揮官心裡雖有異議,但也只好服從,他們普遍覺得堅持十天恐怕很難,只有聽天由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