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媒體報道,烏克蘭一架安-22運輸機修復完畢並且飛上藍天。而且,烏克蘭方面還放出消息稱,目前烏克蘭有13架安-22運輸機等待出售,單機售價僅為2.1億美元,這樣誘人的條件確實讓許多國家動心。而就在之前不久,中國空軍運-20就曾經大規模前往武漢運輸人員和物資,這也就讓許多人產生了聯想,目前大型運輸機還不太多的中國,是否會看上烏克蘭這13架安-22運輸機。
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渦槳飛機,安-22始於1962年開始研發,1965年進行了首飛,首飛後僅僅一年就開始批產。作為一款戰略運輸機,安-22參與過蘇聯時期的很多軍事行動。在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上,安-22就曾運輸大量蘇軍進入捷克斯洛伐克。阿富汗戰爭期間,蘇聯也大量出動安-22運輸機,投送了大量的人員和裝備。蘇聯解體後,僅存的85架安-22有一部分被分給了烏克蘭。
但是戰略運輸機作為國之重器,無論是使用成本還是維護成本都非常高,而且烏克蘭並沒有使用這些運輸機的需求,所以就逐步淘汰了。別看安-22可以運載80噸的貨物飛行五千公里,但是它的實用性不高,蘇聯研發安-22的目的就是為了運輸特種裝備,譬如彈道導彈和卡車、坦克等裝備。而這些需求一旦消失,安-22就沒有了用武之地。其實也不僅僅是安-22,像安-124、安-225這些運輸機,也基本上都逐漸淪為冷門產品。除了用途之外,安-22還有一個問題,也導致它聲名不顯,那就是改為民用的話,經濟效益也並不太好。
其實安東諾夫設計局很早之前就考慮過這個問題,他們曾試圖將安-22改裝成客機和民用貨機,但是因為技術原因和經濟效益原因作罷了。也正是因為如此,安-22的數量也才只有85架的規模。所以,僅僅從安-22這兩個本身的問題來看,烏克蘭拋售的安-22中國就不太可能看得上。而從中國自身考慮,引進安-22也不太現實。
以中國空軍的戰略運輸體系來看,基本已經構成了運-20、伊爾-76為主,運-8和運-9為輔的模式。在伊爾-76方面,中國有自己的一套維修體系,甚至D30發動機也可進行國產,完全不擔心後續的一系列問題。加上伊爾-76的保有量在全球範圍內數量更多,採購更加方便,安-22基本就沒什麼希望了。而且,另外一方面,中國空軍正在逐步裝備運-20運輸機,未來運-20將成為中國戰略力量投送的主力軍。
以這次武漢空運中中國空軍的表現來看,運-20作為戰略運輸機,其運載能力和協調能力都已經十分成熟,現在只欠數量。而目前生產工作也在有序展開,據專家預估,運-20的數量極有可能會在300-500架左右,到了那個時候,引進安-22意義就已經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