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我想最好從當時國內國際的歷史背景全面來看待這個問題,這樣才會有明確的認識。
國際形勢是冷戰沒有結束,美蘇兩大國際集團仍然對峙。中國夾在這兩個對峙集團中間,處理得好能夠得到兩邊的借力;處理不好,就會受到兩邊的壓力。鄧小平上台伊始就受到美國的友好表示,卡特總統邀他訪美,美國與台絕交,中美的各種交往台上台下都是非常熱絡。反之蘇聯,中蘇關係有解凍,但是因過去寒冷太重,一時緩和還需時日。正在此時,越共才收復南越,但是這些人不懂恢復生產,反而真學會了毛澤東的方法,以為只要剝奪了原南越有產階層的財產,就能算生活好過。他們的毒手指向原越南的華裔居民,這事類同今日在印尼發生的事情。鄧小平是個軍事家,他認為如此收拾一下蘇聯在亞洲的這個小打手,也是對蘇聯的強硬態度一個回擊,同時對美國是一種示好,對於中國本身也是顯示國際地位提高所需的一次必要行動。他選擇了決定對越作戰。但是他顧慮還是有的,最大的顧慮就是害怕蘇聯因此在北方對我國挑起戰事,這樣中國會陷入長期兩線作戰的軍事僵局。美國當時通過衛星偵察沒有發現蘇聯在遠東和中亞有軍事調動,他們將這個情報通報了中國。但是鄧小平當時沒有完全信任美國方面的情報,(他到死都沒能夠達到這點。)同時也是認為不必將越南戰後的那個爛攤子自己來背上。所以在部隊占領諒山以後,他就宣布自衛反擊結束,從越南國土撤回部隊,只是在邊境上長期保持占領一些邊緣地帶,以防止越方騷擾,保障邊境邊民的安全。
當時國內情況是三中全會才結束,國家面臨的是要撥亂反正,迫切有待發展的時期。坦率地直說當時鄧小平對當時軍隊不抱好感。完全有理由可以相信,軍隊在文革中所扮演的角色使他很不滿。軍隊在文革中的地位使全軍上下有一種優越的飄然感,大批紈絝子弟為逃避上山下鄉而流入部隊也給部隊造成非常不良的風氣影響,部隊特出政治學習使得軍事荒疏戰鬥力嚴重下降。讓這種和平慣的部隊突然要去流血打仗,無疑是在“整”軍,也是掂軍隊的份量,用時髦話講是標準在“接受考驗”。鄧小平是一個軍事家,他利用這個機會滅一下部隊的傲氣,同時也是排除一下部隊對改革開放可能會有的阻礙作用。總之他的策略可是一箭多雕。果然首先表現出來的是軍無鬥志,“再見吧媽媽”這歌其實和蘇聯二戰時的“共青團員之歌”在中心思想上沒有多大差別,但是這次效果竟然是天壤之別。軍事技術不過硬,越怕死傷亡越是多。廣州軍區某軍標兵團尖兵營遭遇越方9人游擊隊(民兵)騷擾性伏擊,300 餘人居然以密集隊形暴露在越方火力之下造成嚴重傷亡損失。指揮高層也是出現同樣的問題,本來是71年鄧小平向毛澤東建議的為防止軍閥割據實行的“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的策略,進行了八大軍區司令對調,如今這種策略的弱兵副作用倒是充分顯露了出來。南京調來的許世友將軍指揮原本不熟悉的部隊,倒是也有一番非同尋常的表演,但是於事無補。最後是秦基偉將軍去了勉強維持了局面。不過瘦死駱駝比馬大,儘管付出慘重代價,最後還是算完成了任務。回來以後鄧小平就裁撤100 萬,老鄧手下沒有留情。當時他的思路認為軍隊在改革開放期間只會是阻力,能夠維持場面就夠了。他對軍隊的重新認識是在89年風波以後,但是這次事件中不論是他還是這支軍隊造成的形象,我不便多說了。
了解了這些背景,關於這次“自衛反擊戰”的心態我們也就會有個數了。江澤民如今面對的是一個更加複雜的局面,對於這個“自衛反擊戰”的評價確實有難處,難以有個說法。但是如何通過有規模的軍事行動,以確立他這個軍委主席的地位權威,他是肯定想過的。而且通過89年底風波,他也肯定認識到軍隊對他要堅持的政治體制和局勢的重要性。他提升軍人待遇,總之他能夠做的一切他都做了。他也放手讓軍人去實現榮譽觀,何況這也是榮耀了他這個主席麼。但是96年的台海演習不知為什麼原因,沒能達到預定的目標效果。去年的抗洪倒是師出有名,但是如果撇開抗洪偉大意義不談,只從電視上看參加抗洪部隊的軍事素質,那還是不敢恭維,至少絕對稱不上為現代化。江澤民最近提出“科技強軍”的口號,這個方向是完全對頭,在經過真麼多年的非正常發展,軍隊確實需要步入正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