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批台獨分子總是企圖依靠它國提供的一些武器裝備以實現“以武拒統”的“決心”。特別是陳水扁上台後大力推行所謂“決戰境外”的軍事戰略,以及一些媒體不負責任的吹噓,使得某些台獨分子總是對“以武拒統”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然而兩岸的軍力情況到底是什麼樣的,在今後的幾篇中我們將從雙方的空中力量、地面力量、水上力量、戰略力量等幾方面對兩岸軍力做一個客觀、科學、公眾的評判。
90年代中期以後,台灣根據優先發展空軍、重點建構防空戰力的建軍方針,配合二代武器換裝,開始實施規模龐大的陸空軍現代化計劃,不惜投入巨資,對整個防空體系進行全面的更新換代。為了真正使其空軍成為對抗大陸的第一道屏障,台軍不惜高價買來了外軍戰機F-16MLU、和幻影2000。
此次對戰鬥飛機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
1、不同飛行高度,飛機的飛行性能(1、速度和高度;2、爬升性能;3、加速性能和減速性能;4、水平機動和垂直機動能力;5、非常規機動能力)的全面對此。
2、武器系統(1、搜索、截獲、識別能力;2、機載武器攻擊範圍;3、武器發射條件;4、武器系統的中繼能力;5、武器系統的攻擊效率;6、武器系統的顯示、操縱條件)的全面對比。
3、機載設備(1、自動飛行控制系統;2、信息綜合顯示;3、電子對抗系統)的全面對比。
大陸現擁有戰機數十種,3000餘架,其中較先進的有殲8IIM,殲-11(蘇27SMK)以及剛剛浮出水面的殲10。由於殲-11還未大量裝備部隊,殲10也未形成戰鬥力,因此這次對比選的是已裝備部隊多年,雖性能與後兩種有一定差距但仍具有西方第三代戰鬥機典型特徵的殲8IIM。台灣方面最有戰鬥能力的戰機是F-16MLU與幻影2000,由於幻影2000在台空軍中主要擔負對地攻擊,因此這次評比選用F-16MLU。
雙方自報身世
殲-8IIM殲擊機是瀋陽飛機工業公司,瀋陽飛機研究所等有關單位聯合,在殲-8II基礎上改型研製的一種高空高速,全天候,多用途,出口型殲擊機。1995年投入研製,1996年3月31日首飛成功。該機長21.59米,高5.41米,翼展9.344米,最大起飛重量18322公斤,最大平飛速度2.2馬赫,升限18500米,作戰半徑800公里。
殲-8IIM殲擊機的設計思想是以提高飛機的作戰效能為主要目標,因而充分利用國際合作途徑,採用先進技術,對殲-IIM進行了大幅度改進。改進的方面主要有:雷達和藹中距空空導彈,並配置了不得全慣性/全球定位組合導航系統,多功能顯示系統。它可以全天候的對目標進行探測,識別和攻擊,可完成自主導航,空空攔截,空中格鬥等多種任務換裝了兩台大推力的WP-13B型發動機,推重比達0.981,提高了飛機的機動性;配備了先進的綜合電子對抗系統,能對尾後搜索和跟蹤的敵機雷達實施干擾,提高了載機在空戰中的生存力;改進了機體結構細節和承受過載的能力,提高了使用可靠性和維修性。
台灣在1992年末向法國和美國採購60架幻影2000-5和150架F-16A/B戰鬥機。F-16A/B由於是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推出的老舊機種,加上台灣所爭取到的補償貿易份額偏低,立刻引起軒然大波。台灣軍方在壓力之下,只好積極向美方爭取F-16A/B中壽限改良型(又譯“中期改進”,下同,英文原稱Mid-Life
Update,MLU)機種。據傳美國將向台灣供應附加MLU套件的第40批F-16A/Bblock-40。
F-16MLU是荷蘭、比利時、挪威和丹麥等歐洲四國與美國空軍合作的F-16A/B
Block10和15改良計劃,該計劃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自1991年開始的工程製造和發展(EMD),各國共提供9架飛機(歐洲每個國家2架,美國1架)用於發展,並開發各項支援設備、技術和訓練設備,第一階段預計1995年完成,接下來為生產階段,順利的話可自1995年中期展開,並於1996年中期開始批量生產MLU套件。
MLU的設計考慮,主要是延長Block10和15系列F-16A/B的使用壽命至2020年,並大幅度提高它的空對空和空對地功能。MLU對F-16A/B的改進,基本上包含五大部分,分別為:先進的模塊式任務計算機(MMC)將取代現有的3套系統,並增加該計算機的記憶容量與處理速度。機上原有的西屋電氣公司AN/APG-66機載火控雷達,將更換為V2型規格,除了增加探測距離,也提高了性能。大幅度改進機載電子設備,將包含一套數字地形跟蹤系統,全球定位系統(GPS)、微波降落系統。大幅改良座艙設備,將採用新型多功能顯示器和改良式電子戰管理系統,換裝Block50系列F-16C/D所採用的改良型側位駕駛杆和節流閥控制系統,採用寬視場平視顯示器(HUD)和先進敵我識別(IFF)系統與一套頭盔顯示/跟蹤瞄準系統。其他結構方面的改良,將因掛彈能力的加強而提高其火力,並改進維修性。從上述改進的五大部分看,所謂MLU,主要在提高F-16A/B的機載電子系統性能,並強化它的空對面攻擊能力,但發動機和主要武器系統則差異不大。
誰的本事更大
不少人認為,殲-8II是高空高速截擊機,不適合打空戰,更不適合與F-16近距空戰,這實際上是對中國空軍的偏見。如果此事發生在外國,也許是對的,偏偏在中國就是錯的。中國空軍有一套自己獨特的戰法,簡單講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抓住你的弱點在我的優勢區進行決戰,這也是我軍的一貫作戰思想。這種軍事思想是建立在對敵情深入的分析基礎之上的,也就是毛澤東當年提出的“專挑弱的打”這一戰略思想的升化和發揮,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對敵方的作戰飛機進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其弱點之所在。這就要求助於軍事評價系統進行分析。
對比一下殲-5、殲-6、殲-7展弦比,它們分別是4.08、3.28、2.22,其在4個G時的誘導阻力分別為1:2.2:10。這表明,小展弦比飛機在大迎角時的減速性能優於大展弦比的飛機。比如在做減速機動時,大展弦比的飛機很容易造成沖前而失去主動。在低空做半大速度滾倒轉時,小展弦比的飛機可以做,大展弦比的飛機未必敢跟,因為大展弦比飛機減速慢,半徑大,做此動作損失高度多,搞不好容易墜地;反之,大展弦比飛機在做半滾倒轉時,因減速慢,垂直半陘大,而小展弦比飛機,減速快,向下垂真半陘小,很容易進入攻擊位置。由於F-16MLU的展弦比大於殲-8IIM,因此,F-16MLU雖然占據了中低空水平盤旋的優勢,但在向下垂直機動方面將處於劣勢,這是由其氣動布局所決定的。而中高空F-16MLU最大可用載荷下降,殲-8II的高空高速性能將占優勢。
來一場模擬空戰
作一個F-16MLU和殲-8IIM超視距迎頭對攻的模擬:
在一對一的超視距空戰中,F-16MLU可能先發現殲-8IIM(前者RCS=5,後者RCS=8左右)。但殲-8IIM的雷達全向告警器會通知其已被發現,殲-8IIM會迅速進入超音速狀態,在對方鎖定自己之前PD雷達也會發現對方位置,雙方相互鎖定後,殲-8IIM會利用R-77中距空空導彈射程大的優勢,搶先發射,但這個時間必須拿捏得非常準,這就要看飛行員的素質和平時訓練了;F-16MLU也發射AIM-120中距空空導彈,但F-16MLU會先進入R-77的主動雷達作用範圍,殲-8IIM在進入AIM-120主動導引範圍之前開加力加速逃逸,並作大幅度蛇形機動或劇烈下滑規避AIM-120。此時,F-16MLU面臨兩難,如果繼續鎖定對方(且不論對方已開始作機動規避,並不能保證繼續鎖定),己方可能被R-77擊中,若也開始逃逸,AIM-120尚未進入自尋的狀態,可能脫靶。在作機動規避時,無論是蛇形機動還是劇烈下滑,主要還是比誰跑得快,分析到這,F-16MLU的問題就來了。F-16MLU的最大平飛速度很難達到M2,只有在俯衝飛行中依靠重力的作用才能勉強達到,其氣動布局突出中低空M0.9到M1的纏鬥能力。而殲-8IIM達到M2卻是勝任愉快,持續轉彎的最大過載允許8g(廠商對外公開指標),保證了其作蛇形機動的能力。所以,同樣是面對中距空空導彈的攻擊,殲-8II的逃生機率會大於F-16MLU。當然,這還需要地面或空中指揮預警,實戰中,還會摻雜其它複雜因素,如飛行員的技術水平和心理素質等。總之很明顯,殲-8IIMLU將在這場賽跑中占上風。當然,還要考慮其它因素,如雙方的干擾能力、指揮能力、飛行員的臨場發揮等等。起碼有有一點可以明確,在這種條件下的超視距空戰中,絕不會出現一邊倒的情況。
還需說明一點,台灣的F-16MLU現已得到美國的干擾吊倉。干擾吊倉主要是干擾導彈,對載機的大功率PD雷達無能為力。但是,AIM-120這一代導彈普遍具有TWS(邊掃描邊跟蹤)能力和多目標區分能力,甚至可攻擊干擾源。俄制雷達的“燒穿距離”明顯要大於美制雷達,即抗干擾能力可能占優(所以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會小於美制雷達)。干擾吊倉的作用如何,尚待實戰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