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10年陸軍,百年海軍,從中可以看出海軍發展的困難和艱辛,而如今中國的海軍實力不斷增強,對海軍建設不斷重視,讓中國的綜合實力有了全面的提升,甚至被公認為目前的世界第二強海軍,然而在曾經,中國雖然不斷發展海軍,但是因為發展的不全面甚至被全軍覆沒,這一路走來無比艱辛的同時,也讓很多人好奇,如今的中國海軍相比於當時來說,到底增強了多少。
在19世紀70年代,因為日本對中國的不斷進犯,當時的清朝立刻開始了針對海軍的建設和發展。一方面考慮到當時全球技術水平的進步,中國當時自身的工業實力並沒有辦法自主生產鐵甲巡洋艦。隨後,造不如買的思潮便在清朝內部蔓延開來,不過從當時清朝對所選軍艦的購買來看,當時負責此事的海軍大臣還是極富眼光。首先便是類似定遠艦這種大型戰列艦的採購,並且在與德國、英國購買了來遠號、致遠號、經遠號和靖遠號4艘戰艦後,清朝成立了北洋水師,並且以這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組建了全球第九大海軍。
儘管從噸位上看,當時的中國海軍實力的確是亞洲第一,但是在購買艦船到發生甲午海戰的接近20年中,無論是裝備的維護還是水兵的操練都並不合格。甚至甲午海戰發生之初,定遠艦就因為艦橋的年久失修,直接被艦炮開炮導致的震動而震塌。可以說僅僅依靠裝備優勢,卻缺乏妥善的管理、維護和訓練是清朝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而在民國時期,雖然民國政府也希望發展海軍,並且通過購買和技術引進等手段發展了擁有57艘艦艇的海軍,但是總噸位也僅僅5萬噸,與清朝時期的北洋水師噸位相同。
而當時世界上的其他國家諸如英國和日本、美國的海軍能力早已破百萬噸。而在二戰中,民國的海軍艦隊更是再次被日本打的全軍覆沒。而在近代,新中國剛剛成立之初,海軍同樣面臨着十分嚴峻的問題:經濟發展無法支撐一支龐大的海軍,同時也沒有足夠的技術儲備。中國只能依靠此前留下的魚雷艇、炮艇、布雷艇和驅逐艦作為主要海軍力量。並且在後期不斷通過購買和研製等手段進行自我研製。
最終在2006年左右,中國的經濟基礎發展成果逐漸顯露了出來,一方面是海軍艦船的技術和工業能力達到了要求,開始不斷通過自產自研的方式為中國海軍提供大量的艦艇,另一方面中國海軍的兵員素質、裝備維護保養以及訓練方式的科學性也已經躋身於世界前列。在這100年中,從只能買無法造,裝備保養人員訓練跟不上,到造買結合,但是經濟無法支撐,最終發展到了如今經濟基礎雄厚,海軍無論是裝備還是人員訓練、技術掌握程度和工業發展都十分先進的現代化海軍,可以說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