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送交者: 中國海軍 2020年09月26日19:12:3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寫在前面的話——

說到東方(主要是中、俄兩國)主戰坦克,大家腦子裡出現的第一個畫面是什麼?是圓滾滾的“五對負重輪”還是蘇聯“宰人航天”的代表作T-72?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五對負重輪”已經成為我國第一代主戰坦克的代名詞了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估計絕大部分人對蘇制坦克的印象都是這樣的吧

那麼,要說到西方(北約系)主戰坦克呢?大家腦子裡的畫面又是什麼樣的呢?是海灣戰爭中“一戰封神”的M1?還是“顏值與實力並存”的豹2家族?還是開坦克也要喝紅茶的“優雅挑戰者”?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打贏一次,終生受益的M1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明明可以靠顏值吃飯,卻偏偏得靠實力的豹2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誰說打仗就不能優雅!老子可是貴族!

說了這麼多,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我們對東西方主戰坦克的第一印差異會如此之大呢?這種差異的根源又是什麼呢?

下面坦克君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扒一扒東西方主戰坦克的差異與這種差異背後的深層原因

作戰體系的差異——

首先要講明的是,真正的坦克戰絕對不是“捉對廝殺”,而是在一個巨大的作戰體系下對火力的合理分配。從理論的角度來說,真正的地面作戰有點類似於鬥獸棋:每一種裝備都有它的優勢和弱點,要想打贏就得合理的安排各種裝備之間的配合,最大限度的發揮裝備優勢的同時又要相互掩友鄰的弱點。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鬥獸棋里棋子屬性的相剋就是最簡單的一種“作戰體系”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象棋則可以看成是略微升級版的“作戰體系”,除了屬性相剋不同的棋子還有不同的用法

舉個例子,軍圈裡有一個老梗——窮則戰術穿插,富則火力覆蓋!說的就是那年...兔子還是窮兔子的時候,手裡除了小米加步槍的的步兵之外,實在是買不到、買不起、用不起、養不起坦克、重炮這樣的重型裝備;而兔子的對手那個個都是富得流油,重型裝備一抓一大把!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那年,窮兔子窮到連一身軍裝都湊不齊,但是他的對手卻能飛機、大炮加坦克一字排開了和你干......

面對這樣的對手,正面硬剛是不可能打得贏的!要贏就得動腦子、就得不怕犧牲、就得學會揚長避短!於是兔子發明了近戰、快站、混戰、突襲戰戰法,隱蔽接敵,機動到距離敵人很近的地方突然發起攻擊,讓敵人的重型裝備來不及反應、來不及使用......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在正確的地形上安排正確的戰術,即使手裡只有步槍、手榴彈和炸藥包,也能幹掉M26重型坦克

但是今天,兔子賺到小錢錢了,有錢研製、製造、裝備世界一流的重型裝備了,敵人有的我們有,敵人沒有的我們也有!窮兔子翻身變富兔子,於是我們的戰術也就變得越來越“王師”范了——如果一顆炮彈解決不了的問題,那就兩顆,兩顆還解決不了,那就十顆!!!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兔子今天的成就是先輩們用命、用屍山、用血海拼出來的!也是我們的軍工人用自己的青春和付出乃至鮮血澆灌出來的!別把他忘了!

這就是作戰體系的變化,過去咱們沒有重裝備或重裝備很少的時候,作戰體系以步兵機動為核心,要想盡辦法的讓我們的步兵快速隱蔽的接近敵人。今天當我們的重型裝備也能“滿倉滿谷”的時候,作戰體系的核心就變成了火力的精確打擊,用強大的火力在敵人還夠不着我的地方就精確的消滅敵人!

再把話題拉回到坦克設計上,那麼東西方作戰體系的差異差異在哪呢?其實東西方軍隊作戰體系最大的差異就差異在於——空中火力

空中火力的差異——從M1說起

過去坦克君曾經多次吐槽過M1那門萬年不變的M256型120毫米滑膛炮,雖然M256從M1A1開始歷經了M256A1A2A3A4的改進,但是改進的地方從來都不是火炮的威力,迄今為止美國的M256在火炮的基礎數據(火炮的極限膛壓與出膛壓)上,仍舊與RH120/L44一模一樣。所以就算美國所謂的M829貧鈾穿甲彈有“自銳性”的加持,但是在火炮性能沒有本質提升的前提下,M256發射M829穿甲彈的威力絕對不會比RH120/L44發射DM33穿甲彈在2000米上擊穿550毫米垂直鋼板提高多少。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貧鈾穿甲彈的“自銳性”確實要好於普通鎢芯穿甲彈,從上圖就可以看出鎢芯穿甲彈(左)有很明顯的“蘑菇頭”,而貧鈾穿甲彈(右)的“蘑菇頭”要小得多,穿深也要大一些。但兩者的區別遠沒達到“逆天改命”的級別

這個威力放到今天已經完全不夠看了。那麼美國人為什麼從M1A1開始一直到今天的M1A2C都沒有想辦法增強M1的火力呢?原因有三:

一、美國從1959年起就放棄了常規坦克炮的研製,造成技術斷層;要想獨立研發一門大威力坦克炮投資太大,成本上不划算。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可以“白piao”德法英的坦克炮。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自T95中型坦克研製失敗之後,美國就放棄了研發常規坦克炮

二、M1系列主戰坦克的設計不合理,炮塔前部太重沒有增加火炮重量的冗餘——炮塔前部的貧鈾裝甲重6噸,火炮防禦盾重1.2噸,如果火炮的重量超過3噸,那麼整個坦克的炮塔就會變成一個以炮塔座圈為軸心的“蹺蹺板”:前面重、後面輕(炮塔後部重5.7噸)!稍微顛簸一下都能把炮塔從座圈上撕下來!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M1A2不換裝長身管火炮的是因為炮塔嚴重不平衡,前部的貧鈾裝甲太重!根本沒有增加火炮重量的冗餘

三、其實上述兩個原因都是小問題,只要投錢就能解決。但是第三個原因就是大問題:美軍壓根就沒打算用坦克來反坦克!在美軍的作戰體系中,承擔反坦克任務的是各型攻擊機與武裝直升機以及各類遠程炮兵火力。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A-10、AH-64、M270......這些遠程火力平台才是美軍反坦克的主要手段,坦克自身的反坦克能力只是用於自衛

2009年4月,美國空軍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論述美國未來10年的隱形化空中作戰體系;在報告中有這麼一段表述:“......用以F-22和F-35為主的第五代作戰飛機奪取制空權之後,一架B2轟炸機與兩架F-22戰鬥機、兩架F-35戰鬥機全部攜帶GBU-53“風暴破壞者”小型制導炸彈,可以在8小時之內完全摧毀一個重型裝甲師的全部地面車輛。如果在摧毀敵人的防空系統之後再加入四架同樣使用GBU-53的F-15E“鷹”,可以把時間壓縮到4個小時之內......”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美軍無疑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空中力量以及隱形機隊,所以美軍作戰體系的核心是“以空制陸”

當然,這份報告肯定有“王婆賣瓜”之嫌(發表這份報告的主要目的就是說服國會繼續給F-35計劃撥錢),但是從中也可以看出美軍這種“以空制陸”的作戰體系,確有十足的底氣。所以在美軍現在的作戰體系中,如果坦克設計師們提出增強坦克的火炮威力的方案,不僅不會得到軍方的支持,反而還會因為觸動了空軍和陸航的“奶酪”而被否決。

於是乎,東西方坦克設計的第一個差異就體現出來了,西方至少是美國的主戰坦克在設計的時候並不太注重火力的提升!在火力上更多的注重與空中單位以及各種遠程火力單位的配合與信息交換。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M1A2最大的戰術優勢是信息化能力,它打不死你有的是東西可以打死你!它只需要把你的信息能打死你的單位就好

等等!坦克君說得不對!雖然美國坦克確實沒有提高火力的需求(如果那天美國也開始着急忙慌提升坦克火炮威力,那就說明美軍失去了空中優勢),但是西歐那些北約國家都在不遺餘力的加強坦克的火炮威力啊!?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法國AMX-勒克萊爾裝備的CN-120-26型120毫米口徑滑膛炮的性能雖然算不上頂尖,但也算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滑膛炮之一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德國RH120/L55型坦克炮是目前現役坦克炮中的翹楚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另外德國還研製了創紀錄的L51型130毫米口徑滑膛炮

的確德、法兩國一直都沒放棄對大口徑坦克炮的研製,也產生了豐碩的成果,CN-120-26型、RH120/L55型乃至目前口徑最大的L51型,這些世界一流的坦克炮。原因很簡單——在北約框架下的軍事行動,這些西歐國家都能得到美國空中力量的支援;但是一旦脫離了北約體系,這些西歐國家本身並沒有像美國那樣的空中力量。所以反坦克還得靠自己,怎麼着都得留個後手。

防護與機動理念的差異

①裝甲防護的差異

其實東西方坦克設計理念差異最大的不是火力,提高坦克炮的威力,一直都是雙方不懈追求的目標。在這個動力的推動下,現代大口徑坦克炮(120毫米以上口徑)的炮口動能從最初的12至13兆焦耳發展到今天接近18兆焦耳,足以在2000米距離上擊穿7、800毫米的垂直裝甲鋼板。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提高坦克炮的威力,增加穿甲深度是所有坦克設計師的共識

但是在機動性與防護設計理念上東西方卻走向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我們先來看看東西方主戰坦克的體重差異: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豹2A6M戰鬥全重67噸,配備1500馬力柴油發動機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M1A2SEP戰鬥全重在65至71噸之間,配備1500馬力燃氣輪機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挑戰者2的戰鬥全重在65至70噸之間,配備1200馬力柴油發動機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T-90MS戰鬥全重55噸,配備1130馬力柴油發動機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ZTZ-99A戰鬥全重約55噸,配備1500馬力柴油發動機

從以上對比中可以看出,西方坦克普遍比東方主戰坦克要重10噸以上;在火力大家都趨同的條件下,這十多噸的重量差異就體現了防護設計的差別。

西方主戰坦克的防護設計強調“全防護”,坦克的正面與側面都敷設了厚重的複合裝甲;另外在複合裝甲之外還會加裝厚重的多層隔間附加裝甲。這是因為西方主戰坦克經常捲入城市反恐戰、游擊戰這類不利於重型裝備的戰鬥中。在這類戰鬥中西方引以為傲的空中力量往往無法發揮作用,坦克只能依靠自身的裝甲防護“硬撐”到救援趕到(另外在這種戰鬥中,隨行坦克的步兵往往會把坦克當掩體用,如果加裝重量輕且防護效果好的爆炸反應裝甲,雖然可以提高坦克的防護能力,但卻會對步兵增加傷害,所以西方主戰坦克基本都不使用反應裝甲)。所以就要求坦克具備很強的全方位防護能力。

而東方主戰坦克更多的是強調正面防護,把強悍的複合裝甲都堆到坦克的正面,側面往往只有一層不太厚的均質鋼裝甲,最多在側面敷設爆炸反應裝甲。這是因為東方都是把坦克當成進攻作戰的“矛頭”來用,主要作戰環境是大規模野戰。在這樣的作戰中,坦克的側後會得到友鄰的掩護,用不着加裝厚重的裝甲來拖累坦克的機動性。另外,在野戰條件下,伴隨坦克的步兵都是在步戰車裡或在離坦克八竿子遠的地方構築陣地,所以東方各國的主戰坦克都喜歡加裝反應裝甲這種防護效果好且重量輕的附加裝甲。

綜上所述,東西方主戰坦克在坦克的防護設計上,西方主戰坦克強調的是坦克要有獨立於作戰體系之外的全向防護能力;而東方更強調坦克是融入己方作戰體系之內的裝甲防護。這就是東西方在裝甲防護設計上最大的差異。

②機動性理念的差異

如果我們認真觀察東西方主戰坦克的機動能力就會發現,西方的主戰坦克在坦克最大公路時速、發動機最大功率...這些機動性數據上非常好看,但是如果一旦遇上複雜一點的地形,氣氛往往就會顯得比較尷尬......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雖然在直線衝刺時,A6與A4相比並沒有什麼區別,但是超長的剎車距離以及在轉彎和複雜地形上的遲緩,都在說明“肥豹”的“關節”與“心臟”已經有點力不從心了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體重近70噸的豹2A7的戰場機動性,雖有1500馬力加持,但奈何體重太胖

但是東方主戰坦克,在發動機最大功率、最大公路時速這些機動性數據上比較難堪,但是一旦遇上了野地......原地撒歡吧......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咱99A的戰場機動性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T-80U的戰場機動性

在前文我已經說過,東西方作戰體系最大的差異就是空中力量的差異,所以西方主戰坦克的機動性往往強調——在有效的空中掩護下,用最快的速度衝刺向預設陣地;配合空軍殲滅敵軍後在沖向下一個陣地......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固定陣地打黑槍,才是西方主戰坦克的主流作戰方式

那麼如果在衝刺的路上遇到了遭遇戰、伏擊戰、突襲戰......怎麼辦?靠裝甲硬扛!扛到自己的飛機趕來解圍!如果飛機來不了呢?

替我向上帝問聲好......

而東方坦克的機動性設計理念則完全相反,因為沒有像美國那麼強大的空中力量,所以在坦克機動性的設計上,東方國家並不是太強調最大時速這一指標,而更多的強調戰場隊形轉換——本來是行軍隊形,遇上敵機空襲,在一分鐘內全部轉換為防空陣型;遇上突襲了,最快速度轉變為作戰隊形;遇上伏擊了,用最短的時間轉變為防守陣型(我國裝備99A型主戰坦克的某裝甲旅,一直是行軍/戰鬥隊形轉換的世界記錄保持者)......

這樣的機動性設計就給了東方系主戰坦克極大的戰場生存優勢:如果遇上敵軍包圍,可以用機動性自己跳出來,就算跳不出來,也可以利用戰場機動的優勢進行風騷走位,與敵軍周旋到救援部隊趕到!

東西方坦克設計的差異與背後的原因


➽蘇系坦克看似裝甲不厚,但是憑藉優異的戰場機動性,其戰場生存能力並不比西方主戰坦克小

所以,東方主戰坦克在機動性上往往強調獨立於作戰體系之外的戰場機動能力,而西方主戰坦克往往把機動性這東西與作戰體系一起考慮。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9: 解放軍占領諒山, 繳獲一件戰利品, 武元
2019: 海灣戰爭真要打響?美國做出重要決定,
2018: 日本正研發高超音速武器 應對中國海軍
2018: 055驅逐艦有多大?能裝112枚導彈還能放
2017: 中越戰爭:芳華難以觸碰的秘密?
2017: 美軍公開對俄作戰手冊 俄軍的3種弱點可
2016: 中國應抓住現在軍事進擊的最好時機
2016: 劉正教授論文《春秋戰國〈貳車斧〉銘考
2015: 習總要求美方澄清關於幫助中華民國光復
2015: 台灣會變成最下流無恥的李登輝一類的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