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國共和黨人布什上台以來,中美之間的矛盾、摩擦、衝撞接連不斷,就中
國來說,真可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布什在上台之前就妄稱要保衛台灣,推動對台軍
售。他的政府班底大多是對華強硬派,對華政策咄咄逼人。中美正是在這樣的背景
下發生了撞機事件。"九。一一"暫時地緩和了緊張關係,但雙方的戰略矛盾、不信
任依然存在。布什訪華時,雙方也是面和心不和,各說各話。布什急於強調反恐,
並刻意在中國人的家裡強調《與台灣關係法》和所謂的協防台灣,淡化一個中國政
策。江澤民則強調"和為貴","一鍬挖不出一口井"。隨後便是美國方面讓台灣"國防
部長"湯曜明訪美,美國官方要人與他進行了接觸。美國還自暴《核態勢評估》報
告,將中國列入美國核打擊的七個國家之中。美國國會作出決議支持和推動台灣加
入世界衛生組織。最近布什在演講中又發生"口誤",將台灣稱作"台灣共和國"。特別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美國國會85名議員成立了"國會台灣小組"(Congressional Taiwan
Caucus),這些國會議員們與來訪的台灣"立法委員"共同簽署友好暨合作聲明,聲稱
要提升美台經濟和戰略合作層次。
在美國的縱容下,台灣當局在大陸政策上從原來的"四不一沒有"進一步後退,
除繼續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外,進一步推行"去中國化"和"漸進式台獨
",在護照上加注"台灣",去除一些機構的中國特徵和名稱,最近又在世界台灣人大
會上發起所謂的"台灣制憲,國家正名"運動,試圖將台灣進一步駛離中國大陸。與
此同時,"台聯"和"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等台獨勢力內外連動呼應,在島內阻撓開放
8英寸晶圓廠赴大陸投資和高科技人才到大陸發展;在外加緊在美國國會等地進行
遊說,推動美國等國支持台灣加入WHO等國際組織,拓展和提升台灣的實質外交。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若沒有必要的反應和舉動自然是不行的,但是,如果被動
地跟隨美利堅的鷹派起舞,不利於取得外交的主動,不利於中國自身的經濟建設和
對外開放,不利於中國長遠的國家利益和目標的實現。
不隨美利堅老鷹起舞,就是說中國要根據自己的利益需要,制訂自己的戰略和
步驟,按自己的步伐走,盡力減少外部的干擾和阻撓,不被外部勢力打亂陣腳。要
以自己的戰略和步驟,營造對自己發展最有利的環境,並在可能的情況下牽制對方
的步伐,最終實現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復興。
根據上述要求,中國今後的戰略和策略應該是:
一、堅守韜光養晦戰略,不走擴軍備戰之路,繼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增強
綜合國力為目標。
在風急天高甚至黑雲壓城的情況下,應學會沉着應付,處變不驚。中國的經濟
在加入WTO後有很多的困難,中國經濟要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上還有很多很艱難的
路要走,中國必須努力爭取到較為有利的環境,使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突破原有的瓶
頸。如果軍事行動不可避免,也要通過外交和軍事威懾的共同努力將其推遲到走出
瓶頸、經濟和社會發展走上強勁和健康之路的時候。從1840年以來,中國一直被外
戰、內戰、內亂所纏繞,沒有足夠長的時間也沒有有利的環境進行持續的、大規模
的、高效率的經濟建設。不管我們怎樣滿懷豪情,慷慨激昂,160多年過去了,中國
仍然是一個貧窮的國家,中國與美國等國家相比仍是弱者,所以才有我們今天在外
交上、在台灣問題上的被動局面。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的戰略錯誤而使我們的後人繼
續處在我們今天的位置。有人統計,中國近代以來平均每15年就有一場戰爭,這種
狀況必須努力避免出現。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持續的經濟發展,國力大為改
觀,如果再爭取到二十或三十年的和平與發展,今天困擾我們的經濟、社會、外交
等問題可能已經得到基本或初步的解決,屆時我們可以更有餘力去解決統一的問
題。現在,軍事上仍要增加投入,用於軍事的現代化,但這不同於擴軍備戰的戰
略,其目的是防禦和威懾。由於解放軍有足夠的威懾,台獨勢力不敢立即宣布台
獨,改為"漸進式台獨",這至少使中國沒有立即被拖入戰爭。台灣問題的解決,待
中國大陸的國力有足夠強大後,會有更多的方式和辦法。它將是兩岸特別是中國大
陸與美國等外部勢力長期博弈的結果,中國大陸只有擁有了足夠強大的國力,才能
在博弈中取勝。
韜光養晦戰略的另一更具積極性的意義在於中國目前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已經取
得較為有利的地位。中國已經成功加入WTO,FDI在中國不斷增長,外貿每年都有
盈餘,外匯儲備逐年增加,中國大陸正象一個大吸盤吸引着國外和台灣的資金和技
術及人才。中國大陸需要有足夠長的時間讓這些因素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推動
現代化和民族復興這個最高目標的實現。
1992年,美國老布什總統決定向台灣出售F-16戰鬥機,引起中國的強烈憤怒,軍
方強烈要求鄧小平採取對美對台強硬政策和行動。但是,鄧堅決頂住了強硬派的壓
力。在中央軍事委員會會議上,楊尚昆傳達了鄧小平的5點指示:1、除非出現大規
模入侵中國的事件發生,一切工作要繼續集中於經濟建設,而中國人民解放軍則要
為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保駕護航。2、軍事現代化應集中於質量。3、對美國最近的
舉動,應當保持鎮靜。4、美國違反三個聯合公報的行為有損美國的國際聲譽,中
國可以取得主動。5、黨對台灣的基本政策不應改變。鄧的策略是成功的。中國經
歷過里根競選時和上台前期的對華強硬姿態,經歷過布什政府向台灣出售F-16戰鬥
機事件,經歷過因李登輝訪美引發的中美和台海危機,有上述的經歷,中國應該能
夠在當前和未來沉着應對中美和台海間發生的危機和衝突。
二、建立自己的戰略縱深。
由於美國的單邊主義行為,由於美國在反恐和對以色列和阿拉伯不平衡的政
策,由於美國與俄羅斯潛在的矛盾,中國可以建立自己的戰略縱深。中國可以鞏固
與北朝鮮的同盟關係,通過作為和不作為制約朝鮮半島局勢的發展,制約美國的戰
略,特別是使韓國保持對華友好政策。加強與巴基斯坦和緬甸的密切關係,這是中
國印度洋戰略的重要基礎。特別是應加強與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的關係。美國與這
些國家的矛盾和衝突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根本的解決。伊朗、伊拉克、利比亞之
外,即使是其他國家,由於美國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不公正的政策,由於西方與
伊斯蘭世界存在的所謂"文明衝突",中國可以在這裡建立自己的戰略縱深。與俄羅
斯可以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並且通過俄羅斯,加快中國軍事裝備的現代化,制約美
國對台的軍售。這次江澤民在美國採取對華強硬政策時出訪伊朗和利比亞是明智和
有意義的外交舉動。中國在反恐問題上已經給予了合作但美國沒有給中國善意的回
報,今後在不與美國對抗和激化矛盾的前提下,可以根據自己的戰略需要發展與這
些國家之間的關係,不必陪美國起舞。
三、爭取中間力量和第三世界。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各國在華利益也會不斷
的增長,許多國家並不會跟隨美國的對華強硬政策。中國的周邊國家,大多是中間
力量。日本雖然與美國結盟,又有周邊事態法,但日本與中國有很廣泛的經濟聯
系,不希望與中國全面對抗。韓國在統一問題上最需要中國的支持,與中國的經濟
聯繫正在擴大,也希望與中國建立較為密切的關係。東盟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將會由
於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而加強,特別是東盟並不希望台海出現戰爭,因為東盟也將是
台海戰爭的受害者。印度與中國沒有真正的戰略衝突,如果邊界問題得到解決,中
印可以進行合作。歐盟在許多方面與美國是一致的,但歐盟希望世界多極化以突顯
自己的地位,它不滿美國的單邊主義。在對華關繫上,歐盟必須考慮自己在中國的
利益。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與中國一直有良好的關係,在國際事務中可以相互支持
與合作。今後,隨着中國經濟力量的增強,中國應該加強對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援
助,這將有利於打擊台灣在國際上的活動。
在外交上爭取有利環境的同時,中國應該全神貫注地發展經濟,循序漸進但意
志堅定地推進民主與法制,改善人民生活和社會福利,使中國社會穩定健康地實現
轉型。在台灣問題上,除對台獨勢力進行必要的牽制和打擊外,應對台灣民眾充分
展示和平統一的誠意。在此前提下,擴大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如果大
陸社會穩定,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兩岸的聯繫將會更密切,對統一將是有力的推
動。只要中國能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台灣將很難自外與中國。當中國經濟發展、
社會繁榮、綜合國力增強到一定程度時,台灣方面目前對大陸的傲慢和優越感將會
逐步改變,通過經濟、軍事、外交和各方面的努力,台灣問題的解決應該是可能
的。這裡一切的關鍵在於中國自身的發展,而不在於美國的對華政策和台灣的動
作。
不隨美利堅老鷹起舞,也意味着中國不能因為美國對華政策一時的強硬而隨意
地與美國搞對抗。一時的強硬並不意味着美國將一直對華強硬下去,一屆政府的強
硬並不意味着下屆政府政策必然強硬,中國人看到過里根和克林頓政府在對華政策
上的前後調整與變化。現在西方出現了"新帝國主義"論調,美國國會和智囊團中不
斷有對華不友好甚至敵視的聲音,但中國的決策者應該對此有充分的評估,制訂自
己相應的合適的對外對台政策。中國處於若勢,在羽毛未豐時應耐得住外在的挑
釁。從根本上講,中國仍應繼續爭取發展中美關係,中國大陸應有與台灣競爭和博
弈的準備和決心。中國應該更加自信地走出去,到美國去,到美國國會去,到美國
民間去,向台灣學習,向美國展示一個自信、負責任的泱泱大國的形象,推銷中國
的和平統一政策,爭取美國公眾、美國媒體、美國的國會議員們更多地了解中國、
理解中國和平統一的政策和立場。從這個意義上說,最近胡錦濤去訪美是必要的,
有利的,儘管作為接班人訪問對他個人有政治風險。如果大陸領導人不去,而讓台
灣當局的人不斷在美國宣揚對大陸不利的論調,對中國外交損害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