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占地不足三萬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二百萬,卻瀕臨黑海和亞速海,並擁有一個深水不凍港,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由於歷史原因,克里米亞的歸屬極具爭議,1954年蘇聯時任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大手一揮,把克里米亞劃給了烏克蘭,就此埋下了俄羅斯、烏克蘭和克里米亞三者之間的戰爭隱患。
克里米亞的入俄事件中,其實沒有真正的贏家,最慘的是烏克蘭,最開心的恐怕是歐美而非俄羅斯。大國博弈中雙方或有輸贏,但淪為棋子的往往前途叵測、命運堪憂。
俄羅斯吃下了夢寐以求的克里米亞,卻輸掉了戰略縱深和國際聲望,再搭上西方制裁下一蹶不振的經濟,很難說是一個血賺的買賣,以至於很多人因此認定克里米亞入俄是普京的“愚蠢”之作。
且不論得失幾何,通過此次事件我們也確實看到了俄羅斯的種種窘境,往日狂熱擴張的北極熊被逼在家門口束手束腳,某種程度上,這是俄羅斯的悲傷。
克里米亞:女皇的嫁妝,俄羅斯的戰略咽喉
克里米亞是俄羅斯女皇的嫁妝,與俄羅斯有着深厚的歷史淵源。第五次俄土戰爭結束後,勝利國俄羅斯打通了黑海出海口,並在1783年吞併了克里米亞,1792年土耳其承認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俄羅斯實現了稱霸黑海的野心。
時任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對此十分興奮,宣布克里米亞是她帶給俄羅斯最好的嫁妝。
事實上,為了獲取黑海地區的控制權,使俄羅斯能夠從陸地走向海洋,從1676年到1871年俄羅斯與英法德土等國家打了二百餘年的戰爭,所以說,克里米亞的土地上留着幾代俄羅斯人的鮮血,他與俄羅斯有着無法割捨的歷史情緣。
即便排除歷史因素,在現實中克里米亞也是俄羅斯的戰略咽喉。
俄羅斯的港口雖多,但大都存在某些限制條件。東方毗鄰太平洋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港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每年有四個多月的結冰期,而且後者夏秋兩季多有大霧,可以正常航行的時間不多。北方毗鄰北冰洋的摩爾曼斯克港位於北極圈內,可以全年通航。
然而從戰略角度上,面向白海的地位弱於黑海和波羅的海;西部毗鄰波羅的海的聖彼得堡港雖然也是一個不凍港,而且交通便利,但是由此出海進入大西洋需要穿越卡特加特海峽,極易受到其他國家的監視和封鎖。
因此,坐擁塞瓦斯托波爾這一深水不凍港的克里米亞半島對俄羅斯有着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自其海軍成立以來,這裡就是黑海艦隊的總部所在。
克里米亞半島位於黑海的北部中央,由於黑海是一個較為封閉的海域,可以說,誰控制了克里米亞半島,誰就能控制黑海,進而對黑海沿岸的國家形成強大的威懾,並獲取通往大西洋發揮全球影響力的鑰匙。所以,克里米亞是俄羅斯的戰略咽喉,是其無論如何都不能不願放手的必爭之地!
克里米亞入俄:普京無可奈何的“愚蠢”之作
克里米亞入俄帶對各方造成了一系列的影響。烏克蘭由一個準大國和區域強國淪為了風雨飄搖的不入流國家;美國失去了一顆制衡俄羅斯的籌碼,也失去了與俄羅斯修復關係的可能;歐洲各國雖然丟了面子,卻得到了更加廣闊的戰略縱深。
而對俄羅斯而言,好處是吃下了夢寐以求的克里米亞,打亂了北約東擴的節奏,但壞處同樣很多,以至於很多人都認為吞併克里米亞是普京大帝的“愚蠢”之作。
克里米亞入俄是普京無可奈何的“愚蠢”之作。普京是一名成熟的政客,既聰明又務實,他對歐美“沙皇”、“克格勃頭子”之類的人身攻擊從不動怒,也從不通過煽動國內反美反歐情緒來鞏固自身權力。
事實上,從蘇聯解體後的休克療法到克里米亞事件,俄羅斯從未放棄與西方國家搞好關係,普京也一直試圖帶領俄羅斯與美國握手言和,與歐洲和解並融入其中。
比如在索契冬奧會前的國內改革,比如在卡廷慘案的紀念碑前單膝跪地等等,其實都是普京向西方表達的善意。然而,歐美等國仍然延續冷戰思維,視其為頭號大敵,一次次冷漠得拒絕了普京和俄羅斯,甚至在烏克蘭搞起了顏色革命,對俄羅斯形成了直接性的威脅。
俄烏邊界距離莫斯科不足六百公里,期間無險可守,一旦烏克蘭真的加入北約和歐盟,甚至引來歐美駐軍,那麼俄羅斯的本土暫且不提,游弋在克里米亞的黑海艦隊是肯定保不住的,而黑海艦隊對於俄羅斯的戰略價值眾所周知。
所以,為了國家的戰略安全,為了保留國家復興的希望,普京別無選擇,只能做出這個“愚蠢”的決定。克里米亞入俄使烏克蘭徹底倒向西方,俄羅斯的地緣環境更加惡劣,團結部分原蘇聯盟國的希望徹底破滅。
隨着烏克蘭橙色革命的爆發和親俄總統的下台,與歐美越走越近的烏克蘭讓俄羅斯感到了極大的威脅,一代政治強人普京當然不可能坐以待斃,果斷出手支持烏克蘭境內的親俄勢力並派兵進駐克里米亞,短短5天就完成了克里米亞的吞併工作。
在俄羅斯人看來,這當然是果斷高效的得意之作,但在烏克蘭人看來這就是赤裸裸的侵略行徑。而且,俄羅斯如此作為,讓周邊其他國家如何看待?唇亡齒寒的故事和道理又不獨屬於中國。
在懼意和戒心的支配下,又有幾個前蘇聯國家還敢與俄羅斯進行全面的結盟合作?為了抵抗俄羅斯的強大威脅,部分國家不得不向歐盟國家暗送秋波,以求在大國平衡中艱難生存。
所以,哪怕俄羅斯有希望重新振興,但鑑於其擴張歷史和近期行為,很難有國家可以與其做到深入互信了,原蘇聯國家的團結聯盟的構想徹底破滅,幾乎再無可能實現。
克里米亞入俄讓西方國家集體制裁俄羅斯,導致其經濟雪上加霜,本就困難重重的發展之路再次停滯,綜合國力的下降已然不可避免,戰略收縮是必由之路。普京曾豪言,“給我20年,還給你奇蹟般的俄羅斯”,事實上呢?
14年俄羅斯GDP為2.06萬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九,到了19年其GDP僅為1.7萬億美元,世界排名第十一,僅比第十二名的韓國多出了500億美元。考慮到兩者的增速之差,20年俄羅斯GDP再降一名也並非不可能。
奇蹟般的俄羅斯沒有如約而至,經濟總量上的萎縮卻已然降臨。在這種境況之下,大刀闊斧的經濟社會改革已然不可能,能保住經濟的基本盤已是萬幸,要知道,這樣的經濟數據還是在中俄石油大單等一系列戰略合作基礎上完成的。
如果能源外銷出了問題,很難想象俄羅斯如何渡過西方經濟封鎖下的嚴冬。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了經濟的基本支撐,俄羅斯的綜合國力下降是必然的,其在全球範圍內的戰略收縮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現在的俄羅斯實在撐不起多處戰場上的對峙和消耗,只能收回拳頭保住要害,一些之前的中間地帶逐漸被歐美拉攏操縱是確定無疑的。
克里米亞:俄羅斯的悲傷
克里米亞事件顯現出了俄羅斯的窘迫,這個繼承了前蘇聯大部分遺產的強國竟然被西方國家逼到了家門口,雖然這讓俄羅斯捍衛了國家安全並保住了復興的希望,但也直接導致了俄羅斯的第三次經濟危機。
在新冠疫情和敘利亞軍事衝突的拖累之下,俄羅斯甚至有可能步入第四次危機之中,不得不說,從某種程度上,克里米亞事件造成了俄羅斯的悲傷。
無法融入全球產業體系的俄羅斯是沒有未來的。在1999年至2008年,得益於石油堅挺的價格,俄羅斯也曾經歷過十年的快速增長,在2000年時其GDP增速甚至達到了10%,但俄羅斯沒未藉此時機完成適配的經濟社會改革,也沒能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
因此,其經濟社會的脆弱性沒有得到本質上的改善。克里米亞事件引發的西方制裁導致了俄羅斯長達兩年的經濟衰退,比此更嚴重的是中短期內俄羅斯再也沒有融入全球產業體系的希望,只能依靠賣資源和軍工產品苦苦支撐。
在西方制裁之下,俄羅斯得不到外國的投資和轉移出的產業,本就競爭力不強的產品在出口時又處處受限,所以既不能提升國內的產業水平,也無法解決就業和消費問題,1.5億人口撐不起大規模的市場,本就落後不平衡的經濟像是一潭死水,沒有任何活力可言。
中國有句俗話,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在技術更新和產業升級日新月異的今天,始終無法融入全球產業體系中的俄羅斯是沒有未來的。克里米亞,是普京無可奈何的“愚蠢”,也是俄羅斯無法承受的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