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的中國軍事革命歷史,中國共產黨從無到有,在戰火之中鍛煉出一支規模龐大、戰鬥意志高昂、戰鬥力強勁的隊伍,最多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人數高達550萬。
自然,百戰餘生、在槍林彈雨中殺出來的開國元勛們,也個個身懷絕技。這其中,尤其以十大元帥和十大將功勳最為卓著,戰果最為輝煌。
然而,當1950年6月25日,新中國剛剛成立不足一年時,由於與東北直接接壤的朝鮮半島戰火重燃,直接威脅到新中國的最為重要的工業區——東北地區,再加上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導致中國毛主席解放台灣的構想徹底成空。
在這種情況之下,新中國不得不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派遣志願軍進入朝鮮半島,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作戰。
在經過上百年的戰亂之後,憑藉不足美國零頭的工業實力,與世界第一強國——美國軍隊正面作戰。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那麼,誰能夠勝任志願軍統帥,在朝鮮戰場擊敗美國軍隊呢?
在1950年7月,為應對朝鮮戰爭,毛主席在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由於直面美軍,因此,東北邊防軍在剛成立之時,規模高達25.5萬,再加上隨着朝鮮戰爭形勢的愈發嚴峻,不斷有部隊被調入,這支志願軍前身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所以,高達數十萬規模的東北邊防軍,當然需要一個擁有大兵團作戰指揮經驗的優秀統帥來帶領。然而,新中國開國將領們雖然各個身經百戰、功勳卓著,但是,真有大兵團作戰經驗並取得勝利的人,其實並不多。
所以,要想找到合適的志願軍統帥,其實也只能在我軍的十大將和十大元帥中挑選,這其中,10大將中,除了名列十大將之首、功勳卓著的粟裕之外,其他9名大將都不太具備大兵團指揮作戰經驗。
即便是經驗最為豐富、資歷最雄厚、也曾獨立領軍的陳賡大將,所率領兵力最多也只有一個兵團,比之由數個兵團組成的志願軍而言,依然遠遠不足,所以,十大將中,有資格擔任志願軍統帥的,其實只有粟裕大將一人。
那麼,作為新中國軍隊的締造者,十大元帥又如何呢?
首先,當然是10大元帥之首的朱德。從紅軍時代開始,朱德就是我軍的總司令,其威信在軍中無人能比,作為志願軍統帥,自然綽綽有餘。但是,此時新中國已經成立,作為新中國領導人之一,朱德元帥不可能離開工作崗位,率兵出國參戰。
更何況,朱德元帥雖然是解放軍的締造者,但是,他其實並沒有大兵團作戰經驗,紅軍時代,朱德元帥領兵最多的時候,也只有準備長征時紅一方面軍的8萬餘人。
而在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朱德元帥其實已經離開一線部隊,並沒有在前線直接指揮大兵團作戰。更何況,作為我軍的長者,1950年時,朱德元帥已經65歲高齡,年齡過大,身體上也無法適應在國外高強度的戰爭。因此,朱德元帥最先被排除在外。
第2個被排除的則應該是葉劍英元帥,因為,在紅軍長徵到達陝北之後,無論是抗日戰爭時期和還是解放戰爭時期,葉劍英元帥一直是總部領導人,他同朱德元帥一樣,也沒有直接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歷。
第三個被排除的則是賀老總。賀龍元帥雖然曾是紅二方面軍的締造者,但是,紅二方面軍其實是紅軍三大方面軍中兵力最弱的一方,紅二方面軍兵力最多時也不過2萬餘人。而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賀龍元帥都沒有大兵團作戰指揮的經驗。
尤其在解放戰爭時期,賀龍元帥基本脫離一線指揮崗位,主要負責西北軍區的後勤工作。因此,賀龍元帥顯然也不是合適的統帥人選。
至於陳毅元帥、羅榮桓元帥和聶榮臻元帥,則更加不合適了,因為,這三位元帥更多的其實擅長的是政治工作,並不是軍事主官,三個人擔任志願軍政委一職綽綽有餘,但是,如果讓他們獨立指揮作戰,顯然力有未逮,也不是他們擅長的領域。
所以,10大元帥之中,真正有能力且有經驗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其實只有4個人,那就是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徐向前。如果加上十大將之首的粟裕大將,那麼,有資格有能力且有經驗能夠勝任志願軍統帥一職的,就是這五個人。
彭德懷元帥在我軍中的地位很高,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就作為八路軍副總指揮,長期處於敵後,直接指揮八路軍抗戰。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彭德懷更是第一野戰軍的司令員。
然而,眾所周知,毛主席在為志願軍選帥時,彭德懷元帥其實並不是第1人選。為什麼毛主席沒有第1個考慮彭德懷元帥呢?
其實,這依然與大兵團指揮作戰經驗有關,雖然彭德懷元帥確實是第一野戰軍的司令員,但是,由於西北地區土地貧瘠,地域廣闊,人煙稀少,因此,西北野戰軍的人數其實一直很少。
1947年8月,西北野戰軍剛剛成立時,只有4.5萬餘人,甚至不足東北野戰軍的零頭,即便是1949年2月第一野戰軍成立時,彭德懷元帥麾下的兵力也只有15.5萬人,只比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個兵團兵力稍多。
直到新中國即將成立的1949年6月,當軍委將華北軍區第十八兵團和第十九兵團歸入第一野戰軍建制之後,彭德懷元帥麾下的兵力才堪堪達到34.4萬人。
而此時,大陸基本已經解放,任務為解放大西北的第一野戰軍,也根本不需要一戰投入數十萬兵力的大兵團作戰。所以,巔峰時期麾下只有30餘萬人兵力的彭德懷元帥,就大兵團指揮作戰經驗而言,其實不如第三野戰軍粟裕和第四野戰軍林彪。
那麼,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元帥為何又沒有被選中呢?
同樣因為麾下軍隊數量、或者是大兵團作戰經驗有關。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元帥麾下的兵力,從始至終都沒有突破過30萬人,1946年6月,當解放戰爭剛剛打響時,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劉伯承,麾下5個縱隊加上地方部隊,總計約27萬餘人。
然而,當1947年中原野戰軍成立之時,劉伯承麾下的兵力反而有了縮減,當時中原野戰軍下一共有7個縱隊約12萬餘人。
當然,麾下部隊變少倒不是因為劉伯承元帥指揮不力,而是因為1947年6月,為了牽制國民黨主力,在毛主席命令下,劉伯承和鄧小平率領12萬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插進了國民黨的腹心之地,牽制了大量國民黨軍主力,為解放軍轉入全國性的戰略進攻奠定了基礎。
但也因為千里躍進敵後,劉伯承麾下的部隊損失慘重,當劉鄧大軍轉出大別山時,部隊損失過半,這也是為什麼挺進中原後,劉伯承麾下兵力只有12萬人的原因。
劉伯承元帥指揮人數最多的時候是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被整編為第二野戰軍時,當時,劉伯承指揮的第二野戰軍轄有三個兵團,約28萬餘人。
但此時國民黨早已兵敗如山倒,雖然麾下擁有高達28萬人的兵力,但實際上根本不需要發動大規模兵團作戰,國民黨就紛紛起義潰敗或投降。
所以,劉伯承元帥雖然麾下擁有近30萬的兵力,但其大兵團作戰指揮的經驗依然是比較匱乏的。不僅如此,由於劉伯承元帥當時已58歲,再加上早年曾深受重傷,因此,劉伯承元帥的身體其實也算不上多好。
也因此,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雖然中央原本希望劉伯承擔任總參謀長一職,劉伯承元帥自己卻拒絕了,他選擇退居二線,主動請纓前往南京辦理軍事學院。因此,劉伯承元帥顯然也不是最優人選。
那麼,作為紅軍時代指揮人數最多的徐向前元帥,為什麼沒有被選中呢?在紅軍時代,三大方面軍主力長征之時,尤其以徐向前元帥擔任總指揮的紅四方面軍人數最多,兵力最壯。
最多時,紅四方面軍擁有高達8萬餘兵力,甚至比紅一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加起來還要多。但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徐向前元帥指揮的兵力卻長期沒能超過10萬。
而解放戰爭時期,擔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的徐向前先是因病在休養,沒能參與戰爭。病情稍好後,1948年5月,擔任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華北軍區野戰軍一兵團司令員的徐向前元帥,麾下兵力也只有一個兵團10萬餘人。
即便是在1949年3月指揮太原戰役時,徐向前元帥麾下的兵力也只是短暫增長至25萬餘人。而且,還沒等徹底攻克太原,徐向前再次因病情加重被迫再次休養。
因此,徐向前元帥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也是相對不足的,再加上1950年時徐向前元帥的身體依然沒能徹底好轉,仍處於休養之中。自然,徐向前元帥也被排除在外。
所以,十大元帥之中,最有資格擔任志願軍統帥的其實是林彪元帥,雖然林彪元帥在抗戰時期只在前線待了半年就因傷前往蘇聯治病,但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林彪元帥卻表現的極為出色。
當時,擔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的林彪元帥,麾下兵力最多時高達100萬,他率先完成了解放東北的遼瀋戰役,殲滅國民黨主力47.2萬餘人,而後,率領70萬東北野戰軍揮師入關之後,更一路打到了海南島。
所以,林彪元帥指揮的第4野戰軍,不但是解放軍各大野戰軍之中兵力最多、裝備最先進的一個,而且也是作戰經驗最為豐富的一個。最多時,林彪麾下的兵力高達150萬餘人。
而接連指揮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的林帥,顯然也有着最豐富的大兵團作戰指揮經驗,再加上朝鮮戰爭爆發於與東北地區環境相似的朝鮮半島,林彪元帥作為志願軍統帥,顯然是極為合適的。
然而事實是,即便林彪十分合適,毛主席心目中志願軍統帥的第一人選卻並不是林彪,而是十大將之首的粟裕。
比之十大元帥,資歷遠遠不足的粟裕,為什麼能躍居10大元帥之上,被毛主席直接選為志願軍的統帥呢?粟裕所憑藉的,自然是最硬、最無法辯駁的軍功。
長期遠離中央、一直在最艱苦環境作戰的粟裕,不但沒有被艱苦的環境磨滅,反而越戰越勇。率領一支並不重視的偏師,硬生生的打成主力,粟裕可謂解放軍在解放戰爭時期最大的驚喜。
在戰果方面,粟裕大將的戰績之牛,甚至連同為軍神的林彪也難以媲美。
1947年2月,在四平保衛戰中,由於長期脫離一線部隊,驟然指揮數十萬大軍作戰,再加上部隊擴充過快,戰鬥力也有了不小的下降,所以,即便天才如林彪也遭遇了相當大的損失。然而同時期的粟裕卻在華中地區七戰七捷,打到極為優秀。
而後,在林彪終於率領東北野戰軍終於連戰連捷之後,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更是光彩奪目,在國民黨的腹心之地,粟裕以60萬的弱勢兵力,卻敢發動旨在殲滅國民黨軍主力80萬大軍的淮海戰役。
而且,華東野戰軍與一直擁有優勢兵力的四野不同,淮海戰役時,粟裕麾下的華東野戰軍不但兵力居於劣勢,而且,還毫無外援可言,這與一直可以獲得大量蘇聯援助四野,在武器裝備和後勤補給方面相差懸殊。
然而,即便在這種劣勢之下,粟裕指揮60萬大軍依然以少勝多,殲滅了國民黨最後一支精銳部隊,淮海戰役之後,長江以北的國民黨主力部隊基本被消滅。
而在淮海戰役之後,始終沒有脫離一線作戰的粟裕元帥,還被毛主席直接任命為攻台總指揮,開始率領65萬大軍籌備攻台作戰。
對於粟裕大將的戰功和軍事才華,即便雄才大略如毛主席也是極為認可的。粟裕也被認為我軍之中“尤善於組織大兵團作戰”之人。
所以,粟裕大將不但擁有極為輝煌的大兵團作戰指揮經驗,與此同時,在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之時,他也是唯一一個仍處於臨戰狀態的野戰軍級軍事主官。
而且,粟裕還擁有一個其他大多數元帥不具備的優勢,那就是,粟裕是諸多大將和元帥之中最年輕的一個,1950年時,粟裕和林彪同歲,都只有43歲,正是一個人最年富力強的時刻。
所以,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後,毛主席為應對朝鮮戰局成立東北邊防軍,第1個點的就是粟裕的名字。
毛主席對粟裕有多看好?由於當時粟裕身體不好,不得不請假休養,然而即便如此,毛主席依然不願意換將,足足等了粟裕近三個月的時間。
直到朝鮮戰局急轉直下,粟裕大將的身體又無絲毫好轉,迫於無奈之下,毛主席才轉而選擇志願軍統帥的第2人選林彪元帥。
當然,由於種種原因,林彪依然未能就任志願軍統帥一職,最終,彭德懷元帥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率領志願軍進入朝鮮半島,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作戰,並以此奠定了新中國開國第一戰的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