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印度採取迂迴策略?暫停軍事挑釁,改從3個層面爭奪高端製造業
送交者: 力挽狂瀾 2021年03月11日19:28:20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印度在2020年受了不小的“內傷”。不僅GDP衰退8.9%,而且由於沒能控制住疫情,導致內部多個矛盾集中爆發。譬如印度工人抗議嚴重的失業和通貨膨脹問題,占印度總人口80%的農民持續抗議新德里發布的三條農業法令。

雖然陷入困境,但印度的侵略野心反而高漲。誠然,挑起邊界衝突的結果依然是被教訓,但也令印方產生加速新一輪擴軍和購買新裝備的動力。目前印度軍方就在試圖引進美國的ISTAR戰場和地面監視飛機平台,以便為越境打擊做好準備。以低效著稱的印方一方常態,對這筆軍購展現出戶急迫態度。

為提升軍事實力,印度也在緊鑼密鼓地研製國產ISTAR系統。包括雷達、通信、電子等裝備的研製已經進行將近2年的研究。除此之外,印方還組建了研製NetraMK.2預警機團隊。印軍試圖在二手A320科技基礎上鼓搗出國產預警機。

美印關係的持續升溫,讓印方能夠接觸到一些高科技。但決定軍工水平的天花板,依然是製造業的總體水平。莫迪提出的“印度製造”戰略根本就是照抄最大鄰國的作業。其中就包括這一條基本原理:採購國產軍事裝備是對本土先進製造業的投資和提升。儘管畫虎不成反類犬,但不可低估印度的努力和潛力。

取代“大陸製造”已經成為新德里的陽謀。即便不能取代,也要從蛋糕上挖下一大塊。現在的國際形勢對印度有利,新德里又迎來了良機。

 1、美國鼓動盟友對華進行“軟脫鈎”,印度嘗到甜頭

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廠家三星已經關閉在華所有手機生產工廠,把生產基地轉向印度和越南。日本也在積極推動經濟方面的對華“脫鈎”。2020年4月開始,日本開始撥出專款,幫助在華日資企業將生產線轉移到其他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和印度。

在美國決定遏制最大競爭對手的背景下,印度不僅聯繫了超1000家美企,向其推介印度的“優勢”,還順勢採取了卑劣手段,譬如以提高進口關稅作為骯髒的武器,迫使中資廠家成批前往印度設廠,以便降低成本,在當地銷售手機。包括小米、OPPO、VIVO等在內的廠商都在印度當地進行大規模投資,產能相當大。

印度等國不停挖牆腳,需要值得警惕的一個數據是,2020年我國手機產量比2017年足足下降22.24%。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2、印度對華經貿聯繫持續加強,新德里從“鄰國效應”獲益

2020年印度對華貿易總額達到777億美元,這意味着美國不再是印度的最大貿易夥伴。2020年印度對華進口價值587億美元商品,這一數額是排名第二和第三的美國與阿聯酋的總和。而這還是在莫迪當局封禁數百款中企應用軟件之後取得的,新德里還一度暫停對中資的審批。

“鄰國效應”在發揮作用。印度在經貿上被牢牢吸附在崛起中大國的周邊,猶如衛星圍繞行星運轉。東方大國不僅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保持正增長的國家,而且2021年GDP增長率很可能超過8%。

另一顆衛星越南醒悟得比較早。自從1991年恢復對華關係以來,多採取直接“複製+粘貼”方式抄作業,經濟獲得長足發展,甚至計劃在2045年成為中等發達國家。印度沒有更長遠的目標,但每走一步都要獲得實惠,絕不肯吃虧。印度已經決定陸續恢復審批來自中企的投資。抄作業速度的確比越南要慢,但慢工出細活。

只有製造業的長足發展才能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促進農業到工業的轉型,才可能改革成功。這並不是秘密,因為全世界都看到了東方大國的經驗。而印度憑藉龐大的人口——儘管購買力依然低下——是最有希望複製奇蹟的國家。

基礎實施薄弱、營商環境惡劣、能源資源匱乏等,雖然是印度的短板,但假以時日,只要下定決心,並非沒有改進的空間。

3、印度意識到崛起的關鍵是製造業,直接明搶暗奪

美國是能脫鈎而不願放棄巨大利益,印度則是雖不能脫鈎但明搶暗奪。莫迪早就將首批25個行業列為重點發展目標,並給予優惠。

如果說日本的“雁陣模式”已經破產,那麼印度就更加不願意老老實實從低端做起,而是希望一步到位,直接爭奪高端產業。據《華爾街日報》2月24日報道,新德里宣布拿出近10億美元,試圖吸引計算機製造商落地印度進行生產。印度野心昭然若揭,就是縮小貿易逆差,從最大鄰國那裡爭搶製造商。

印方直言不諱地承認,就是要把世界前五大企業都吸引到印度,以終結目前80%以上的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絕大部分都要依賴對華進口的局面。

印度並不滿足於組裝手機和電腦,開始直接搶奪產業鏈。過去數年,新德里逐步提高上游電子零部件產品的關稅,迫使電子零部件的工廠向印度遷移。

對於印度,一定要警惕,不要把我國在印度的智能手機工廠成為電子產業鏈全面向印度轉移的平台。

如今的局勢是,前有圍堵,後有追兵。儘快實現卡脖子技術(核心科技)的攻克與掌握是當下的最大課題。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印度追趕的腳步。

印度周期性地在邊界挑事也不會停止,因為其狼子野心不會消失。只要本土企業能夠替代中企,印度會毫不猶豫地出陰招狠招,譬如封禁中資APP,導致很多互聯網公司在印度的前期投入打了水漂,反而刺激了印度相關產業的成長。

因此,必須禁止上游核心電子零部件廠商到印度投資,必須禁止向印度轉移高利潤產品生產線,譬如顯示面板、光學與聲學器件、芯片等等。只能允許低水平、低技術的工廠赴印度建廠。

現在的莫迪當局似乎有點開竅,沒有緊跟美國的“戰略競爭部署”,而是若即若離。由美國主導的“印太”安全架構逐漸形成,缺少不了印度。是否積極參與“印太戰略圈”,取決於美國能夠給予什麼好處。可以說,印度的“退”,是為了“進”。對美國如此,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如此。印度現在急需補血。

恢復冷靜的印度更難對付。經濟合作無關友誼,是為下一次較量蓄力。可以預言,印度遲早會成為“次級強權”,必須對印度的發展保持足夠的警覺。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075兩棲攻擊艦能否升級為航母?日本就
2020: 台軍秘密研製生化武器 P4實驗室曝光
2019: 假如毛澤東,中國會是什麼樣
2019: 委內瑞拉戰爭已打響?美國發動二波電力
2018: 習也不行
2018: 北韓很可能變成美國打擊北京的橋頭堡馬
2017: 朝鮮發展核武合法合情合理,韓國日本越
2017: 從歷史經驗看朝鮮半島的新戰爭不可避免
2016: 巴基斯坦空軍求購F-16的啟示
2016: 香椿樹,‘文官集團’這個名詞不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