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攻擊艦為何會有三種完全不同的分型? |
送交者: 力挽狂瀾 2021年04月25日18:44:33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作為現代海軍中除航母外第二大的戰鬥艦艇,兩棲攻擊艦在很多國家的海軍中都享有崇高的地位。但各國的兩棲攻擊艦分類卻並不相同,英國、韓國、巴西稱之為直升機登陸平台(LPH);歐洲國家和澳大利亞稱之為直升機船塢登陸艦(LHD);美軍最新型的美國級兩棲攻擊艦則被分類為直升機突擊登陸艦(LHA)。那麼這三種兩棲攻擊艦都有什麼不同呢? 這三種兩棲攻擊艦中,最古老的是LPH。美國二戰結束後建造/改造的最初12艘兩棲攻擊艦使用的都是這一分類。然而在論證階段,他們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分類——APA-M。二戰時期,美國曾徵用大量的民用客船(AP)和民用貨船(AK)進行人員和裝備的運輸。戰爭過程中,為了增強自衛能力,這些民船加裝了大量自衛武器,成為了攻擊客船(APA)和攻擊貨船(AKA)。而上面我們提到的APA-M中的M指的則是多功能(multi-purpose)。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原意是,這種新型的人員運輸艦綜合了APA、AKA和直升機航母的功能。那麼,新的問題來了——直升機航母是怎麼混進來的?
1946年美軍在比基尼環礁進行的“十字路口行動”核試驗。該試驗的目的是驗證核武器對於水面艦隊的毀傷能力。1946年7月1日和7月25日,美軍分別向停泊在比基尼環礁瀉湖內的二戰剩餘艦艇投擲了爆炸當量為2.3萬噸的“胖子”原子彈。其中7月1日的阿爾法測試為空爆試驗,7月25日的貝塔測試為水下爆炸試驗。 兩次測試的結果表明:不管是採用空爆還是水下爆炸,當時的原子彈對於水面艦艇的有效毀傷半徑最多也只有2000碼(1829米)。而在實戰中,艦艇很少以如此密集的隊形進行編隊。因此,美國海軍認為只要繼續拉達艦艇的編隊間距,核武器就並不足以對水面艦隊造成太大的影響。但另一方面,美軍也意識到,需要在較窄的正面集中大量艦艇,同時釋放出大量無頂部防護的登陸艇,並在無防護的灘頭建立陣地的登陸部隊卻極易受到核武器的攻擊。
為了避免被核武器“一鍋端”,登陸部隊必須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分散。這樣一來,即使一部分登陸部隊被“餵了蘑菇”,整支登陸部隊依舊保有一定的作戰能力。可問題是,一旦登陸部隊被分散,敵軍防守起來就會變得非常簡單,己方的攻擊則很有可能變成添油戰術。此外,分批投送部隊也會導致登陸時間的大幅延長:以傳統投送方式投送一個營的時間約為20~27分鐘;而進行分散投送則至少需要200~280分鐘。這同樣是難以接受的。此時,美國海軍注意到,如果不使用傳統的“船到岸”登錄方式,而使用剛剛登上航母的直升機進行兵力投送的話。則可以完美解決登陸艦隊和登陸部隊容易吃核彈的問題。首先,直升機相比登陸艇有更靈活的操作性能,可以在更遠的距離上離艦實施登陸。而在相對廣闊的外海,登陸艦隊可以採用類似於戰鬥艦隊的大間距編隊方式。同時,當時直升機的巡航速度已經超過了120節,而登陸艇的航速不過20節左右。這使其能夠更加迅速的將登陸部隊運送至與敵軍交火的陣地上。而一旦與敵人近距離交火後,登陸部隊被核打擊的概率就趨近於零——因為幾乎不會有人選擇一發核彈把自己人和敵人一起送上天。這樣一來“直升機母艦”這一概念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兩棲部隊的潛在選項。
後來,APA-M因為成本原因而下馬——二戰剩餘的老運輸船太多,新造APA-M要比單純為登陸艦隊配直升機航母貴20%到30%。美軍轉而將二戰剩餘的布洛克島號護航航母轉換為了直升機母艦驗證艦。與APA-M不同,布洛克島號並沒有設置供小型登陸艇出入的塢艙。不能“多功能”後-M的船身識別碼便消失了,這艘艦轉而成為了APH,即以直升機為投送手段的人員運輸艦——雖然原本應該是這樣,但此時美國海軍正在對自己的艦艇識別碼體系進行改革,以登陸為目的的艦艇開頭的A開始被象徵“登陸”的L(Landing)代替。因此這艘護航航母的船身識別碼實際被定為LPH-1。雖然這艘艦的改裝並未完成,但LPH的叫法卻被後來的硫磺島級和3艘從航空母艦改裝而來的兩棲攻擊艦所繼承。
因為所有的這些LPH都沒有設計塢艙,所以這也成為了這型艦艇的特色。比如上面我們提到的巴西海軍的大西洋號兩棲攻擊艦,前身為英國海軍的海洋號。同樣沒有設計塢艙,而使用直升機作為運載兵力的唯一手段,所以也都使用了LPH的分類。相比之下,韓國的獨島級LPH則沒有任何命名依據,可能只是韓國人接觸這個分類比較早,產生了某種情懷。
上世紀70年代,隨着二戰老艦的大規模退役,原本比較費錢的,自帶塢艙的APA-M類型的兩棲攻擊艦設計反而變得比較省錢了:美國海軍計算得出,16艘以類似APA-M的艦艇為核心的登陸艦隊就可以頂的上39艘艦組成的傳統登陸艦隊。這直接促成了新的艦種——LHA的誕生。那麼LHA和LHD又有什麼區別呢?答案是沒有什麼區別。在美國海軍自己的解釋中LHA是一種通用兩棲攻擊艦(General-Purpose Amphibious Assault Ship);而LHD是一種多用途兩棲攻擊艦(Multi-Purpose Amphibious Assault Ship)。但“通用”和“多用途”真的有啥區別嗎?不但中文沒啥區別,甚至連英文都沒啥區別——很多英語詞典都是用All-purpose來解釋General-purpose的。
事實上,兩種艦艇分類主要是根據兩級戰艦的設計進行定義的,即塔拉瓦級LHA和胡蜂級LHD。這兩者在設計時的定位幾乎完全一致,區別只在於塔拉瓦級設計建造的比較早,沒有趕上AV-8B V/STOL攻擊機和LCAC氣墊船這些80年代才出現的新鮮玩意。在甲板設計上,AV-8B要求兩棲攻擊艦最好使用大尺寸舷外升降機和全寬度的艦艏甲板,而塔拉瓦級則採用了大尺寸舷內升降機、小尺寸舷外升降機和切角的艦艏甲板。這意味着,即使經過了甲板耐熱改裝,塔拉瓦級依舊不適合操作AV-8B艦載機。
在塢艙方面,塔拉瓦級的塢艙是為LCU 1610登陸艇設計的,可以以2x2排列塞進4艘LCU 1610。但上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已經在開發能夠以超過50節的航速運送登陸部隊的LCAC氣墊登陸艇。而塔拉瓦級的塢艙太矮,並不能很好地容納LCAC,即使經過了改裝,也只能塞進去一艘。種種這些缺陷使美國海軍需要一種新的兩棲攻擊艦。這種兩棲攻擊艦,也就是胡蜂級——以塔拉瓦級的船體為藍本,但擁有兩部大尺寸舷外升降機和全寬度甲板,同時塢艙雖然面積縮小了,但還是能裝進3艘LCAC氣墊登陸艇。在建造胡蜂級時,美國海軍順手把LHA的艦艇分類改成了LHD。
改名的原因並沒有確切的說法,但美國海軍歷史顧問,同時也是海軍學界的著名人物諾曼·弗里德曼給出了這樣的解釋——預計建造9艘的塔拉瓦級最終只建造了5艘,美國政府問責局給國會的報告顯示:後4艘塔拉瓦級被砍掉的原因是海軍報了假賬,以至於在採購LHA項目上報銷的實際金額超出了國會批準的範圍。因此,為了避開LHA這個已經上了國會“黑名單”的字眼,美國海軍不得已才把胡蜂級分類為LHD。
而在國際上,大多數國家的兩棲攻擊艦建設稍晚於美國的胡蜂級,自然也就沿用了胡蜂級的“新叫法”,而沒有繼續使用LHA的“老名字”。不過有趣的是,美國自己重新設計的美國級兩棲攻擊艦,卻因為再次閹割掉了塢艙而被重新命名為了LHA,雖然其三號艦又將重新加回塢艙,但LHA的分類方法卻不會再因此而改變了。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0: | 被日本遺棄在東北的10萬女性去哪了?怪 | |
2020: | 二戰時期日本為何會讓女兵穿裙子上前線 | |
2019: | 戰場上的笨拙並非國軍將領愚蠢 | |
2019: | ZT: 寄語中共黨衛軍 --- 不求你們來解 | |
2018: | 軍用芯片絕不做"中興第二" | |
2018: | 關島B52戰略轟炸機飛近廣東 | |
2017: | 關於國產航母下水的幾個疑問 | |
2017: | 分析:中國C919大飛機即將首飛? 挑戰 | |
2016: | (圖)反射式天文望遠鏡鏡頭解 | |
2016: | 2000 第二部 冤殺韓復榘 序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