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烏克蘭戰爭的局勢以及各國圍繞烏克蘭戰爭展開的大國博弈在繼續進行。波蘭空軍的米格-29戰機忽然在這輪博弈中成了話題的中心,而在一批老戰機由誰負責援助的爭議背後,正是烏克蘭戰爭最終走向的關鍵。與此同時,巴基斯坦空軍為本國空軍接收的殲-10C戰機大辦亮相典禮,印度卻低調地展開了新一代的“先進中型戰鬥機”(AMCA)樣機的製造工作。南亞次大陸就這樣開始了新的一輪的空中力量技術競賽。
從軍援飛機到軍援勝利
截止本周六,烏克蘭戰爭已經進行了17天。儘管戰爭爆發頭幾天時不少人預計俄軍的戰略意圖是以多路大規模深遠的穿插行動,一方面在行進間奪取包括基輔、哈爾科夫等大城市,一方面對集中於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兩個所謂人民共和國正面的烏軍重兵集團實施大規模合圍,但俄軍只在克里米亞半島方向的戰場南線進展相對順利,在俄軍投入兵力規模更大,作戰目標也更多的戰場北線上,幾座大城市至今仍然為烏克蘭軍隊所控制,對烏軍的全面合圍也沒有實現。
俄軍大佬繪製的態勢圖
另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為了聲援烏克蘭,不僅對俄羅斯採取了從經濟制裁到趕走柴可夫斯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內的全面抵制,還營造了對烏克蘭大力進行軍事援助的景象。從數量上說,烏克蘭得到的軍事援助數量和種類都不算少。多個歐洲國家都提出向烏克蘭提供單兵反坦克和單兵防空武器以及輕武器,眼下的烏克蘭甚至有點“輕小武器展覽會”的感覺。在反坦克導彈上,除了烏克蘭原有的蘇制和烏克蘭自製的反坦克導彈和火箭彈之外,“標槍”反坦克導彈,NLAW反坦克導彈,“鐵拳”反坦克火箭乃至M72反坦克火箭現都出現在了烏克蘭戰場上,便攜式防空導彈的情況也是類似,除了一應俱全的蘇式便攜彈外,美制“毒刺”還有波蘭的“雷霆”防空導彈也已經進入烏克蘭。
被頓巴斯武裝繳獲的“標槍”反坦克導彈
這些武器在戰場上的確廣泛使用,也實實在在地給俄軍造成了一系列損失。不過相比戰場進展,烏克蘭方面顯然對於這些援助並不完全滿意。第一是最直接的,烏克蘭不滿足於北約只向其提供輕小武器的援助狀態,而想要重裝備;第二則是更進一步,烏克蘭不滿足於北約的支援只有武器,更希望北約軍事力量能夠親自下場,對俄軍進行進一步的打擊。
本周鬧得沸沸揚揚的“波蘭米格-29”風波就在某種程度上很能說明這一系列問題。波蘭空軍在冷戰結束前,曾以華約組織成員的身份獲得過一批米格-29戰機,隨後在上世紀90年代又用本國產的其他飛機和捷克空軍交換了一批米格-29,再加上21世紀初德國將民主德國的那批米格-29送給了波蘭,讓波蘭湊到了總共40多架米格-29。這些飛機使用至今,還有二十多架在役。美國就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向波蘭威逼利誘,要求波蘭將這批飛機援助給烏克蘭空軍以補充戰損。而在兩國來回來去就美國用什麼裝備來補償波蘭空軍反覆爭論的時候,波蘭外交部又發布消息稱,經總統杜達與內閣官方磋商後決定,希望將波蘭空軍現有全部米格-29系列戰機悉數轉移至位於德國境內的美軍拉姆斯空軍基地,而後由美國再轉交給烏克蘭官方。結果面對突然大方的波蘭,美國國防部反而退縮了,乾脆拒絕了向烏克蘭提供米格-29的提議。翹首企盼的烏克蘭澤連斯基自然也是大失所望。
烏克蘭的失望並非純粹的表態,除去戰略火箭軍和海軍力量,在戰場上的俄烏軍隊中,空中力量可能是兩軍差距最大的領域。相比俄軍在2010年後力所能及地添置了總規模300架左右的蘇-30SM、蘇-35、蘇-34等新型戰機,並在2015年後增購了部分先進空空導彈和精確制導彈藥,烏克蘭空軍在冷戰後至今基本可以看做是毫無建樹。繼承自蘇聯的戰術機隊不僅因為缺少升級在30多年後在技術上已經落後於時代,其機隊的可用數量也因為飛機的損耗和缺乏資金保養不善等因素顯著減少。波蘭的這一批米格-29在技術批次上本就屬於早期的9.12A批次,在性能上並未比烏軍現役的米格-29機隊更好(波蘭的技術升級也主要集中於與北約制式相符的通訊系統等),相比俄軍裝備更是沒有技術優勢,唯一的好處是因為是同種裝備,烏克蘭空軍和飛行員都對它們比較熟悉,因此可以更快的完成裝備的接收並且投入戰鬥。而現在連這樣的戰機都無法得到,那麼接下去基本耗盡現有機隊的烏克蘭軍隊將無力再爭奪或者阻礙俄軍獲得和使用戰場制空權,只能用肩扛防空導彈在特定場合下給俄軍製造一定損失,而對於一場現代戰爭,徹底失去制空權意味着什麼顯然是不言而喻。
美國方面甚至動起了向烏克蘭援助希臘S300的念頭
而對於烏克蘭而言更加絕望的是,眼下美國和北約國家明面上是拒絕軍援“以免刺激普京,使戰況升級”,實際上則擔憂作為直接軍援國會遭遇俄羅斯更進一步的直接報復與反制裁。幾十架30多年前生產的蘇制戰機的軍援尚且如此,烏克蘭在戰爭前幾天指望的北約在烏克蘭上空開設禁飛區乃至直接出兵更是毫無可能。
對於烏克蘭軍隊而言,這種獲取外援上的“明線”與戰場上的進展,正將烏克蘭軍隊逼向一個相當糟糕的境地。俄軍的全面大規模進攻雖然充滿了瑕疵,俄軍在戰場上也不是每一次都能夠精妙配合大獲全勝。但得益於俄軍在數量和質量上的雙重優勢,烏軍在不斷取得一些戰術勝利的同時,不僅也遭受了不小的裝備消耗,還在戰局上處于越來越不利的境地。在戰爭的頭幾天,烏克蘭方面對外公布的視頻戰報不少都是烏軍打掃被擊毀或者拋棄的俄軍裝備,表明要麼是俄軍在行進過程中丟棄的裝備為烏軍所獲得,要麼是兩軍交戰後烏軍控制戰場;隨着俄軍在幾個主要方向的繼續推進,烏克蘭的TB-2察打一體無人機成了前一段時間最關鍵的幾個戰果來源,這些戰鬥頗為精彩,俄軍在毫無警戒的狀態下遭到了打擊,但他們給俄軍造成的損失有限,更多的只是遲滯俄軍的行軍;到了這兩天,烏克蘭軍隊發起的一系列對俄軍的阻擊作戰則顯出了烏軍的窘迫。一次戰鬥中,烏軍使用反坦克導彈阻滯俄軍,並試圖用炮擊攻擊俄軍的後續部隊,結果當俄軍裝甲縱隊因為溝通不暢在道路上堵塞起來之後,烏軍卻沒有足夠的炮火能對堵在一起的幾十輛坦克裝甲車輛予以集中殺傷,最終在不多的炮彈擊毀了俄軍部分裝甲車輛後,烏軍只能眼睜睜地看着俄軍突破阻擊陣地繼續前進;另一次戰鬥中,烏克蘭一個反坦克小組在極近的距離上對俄軍的行軍縱隊進行了攻擊,摧毀了一輛俄軍坦克,隨後被後續的俄軍殲滅。
密集編隊下,烏軍最終只造成俄軍數輛步兵戰車的殺傷
拋開此前俄軍散步的烏軍將火箭筒射手鎖在路邊的傳言不論,反坦克小組在沒有任何友軍掩護和支援的情況下,潛伏並且在極近距離上對裝甲部隊發起攻擊,本身需要極大勇氣。在俄軍從東面步步緊逼到基輔近郊的時候,烏軍雖然還有相當的作戰意志,但在打阻擊戰的兵力兵器兩方面,都顯而易見地明顯不足了。
這還只是阻擊作戰,如果烏軍想要從戰役乃至戰略上改善眼下的態勢,就必須發動決定性的大規模地面反擊行動。而眼下的烏克蘭軍隊無疑已經在各種重裝備上付出了巨大的損失。由於俄軍戰場記錄公開的保守性,這種巨大損失無法從開源情報研究中得出,但卻能從烏軍的作戰表現看出來。而更令烏克蘭被動的是,如果說2014-15年的失敗只是讓烏克蘭軍隊損失掉了現役部隊的主戰裝備,烏克蘭還有不少的坦克庫存和大量可供恢復的老舊坦克的話,眼下的烏軍在組建過程中就早已將本國的重裝備潛力挖掘殆盡了。再加上包括哈爾科夫、日托米爾等地的烏克蘭坦克生產廠和大修廠被摧毀,烏軍修復戰損和繳獲裝備的能力也直線下降。在得不到諸如北約國家直接重武器援助的情況下,想要再動員出一支烏軍的“生力軍”幾乎是不可能的。
烏軍的技術兵器被俄軍優勢的空天軍大量消耗
當然,在目前的哈爾科夫、基輔以及馬里烏波爾,烏克蘭軍隊依然有為數不少的部隊依託城市在進行抵抗,烏軍手裡的各種外援和儲備的反坦克裝備也遠不到枯竭的程度。但俄軍可以通過在戰備倉庫里拉出的老裝備充實部隊,也可以直接從其他方向調動裝備稍差的二線部隊,而烏軍在不具備優勢的戰場環境下只能被不斷消耗。對於西方國家,這自然是削弱俄羅斯軍事力量的絕好時機,但對於烏克蘭而言,既然戰爭開始就不存在取勝的可能,那麼現在想要在戰場上獲勝就更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