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大戰略是絕對不允許中國崛起 |
送交者: 邁克爾 2006年04月26日15:25:23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英國專家深度分析:美國的大戰略是絕對不允許中國崛起
在布什政府上台後的最初七個月裡,遏制中國這一目標支配着白宮的計劃編制;只是在2001年9月11日後,由於感到有義務凸顯反恐,這一目標才被放在一邊;現在,儘管喬治·W·布什面臨伊朗、伊拉克的當務之急,但白宮還是重新強調中國是其首要關注點,並為此不惜冒險在亞洲重新掀起一場具有潛在災難性後果的軍備競賽。 布什及其高級助理們在2001年初進入白宮的時候,已經有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重新實施1996—1999財年防務計劃編制綱要(DPG)中明確提出的長期優勢學說,這是美國在後蘇聯時代第一次正式提出的美國戰略目標。根據這個文件最初的官方草稿(它在1992年初被泄露給媒體),美國戰略的基本目標將是阻止一切在未來可能對美國壓倒性軍事優勢構成挑戰的競爭者的崛起。 這個文件聲稱:“我們的首要目標是防止又出現一個新的對手……它會象蘇聯那樣對世界秩序構成威脅”。於是,“我們(必須)致力於防止任何敵意政權支配某個地區,該地區的資源如果被置於集中的控制之下,就足以產生全球性的力量。”
然而,喬治·W·布什入主白宮後,在精英們看來,潛在對手的名單已經減少到只剩一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據說中國作為一個有抱負的超級大國,擁有挑戰美國經濟和軍事能力。因此要將美國的全球優勢永久化,就意味着要對中國力量進行遏制。
出於這些原因,她宣稱,“中國不是一個‘現實’的大國,但是一個由於其自身利益考慮而可能改變亞洲力量平衡。僅此一點,即可使它成為一個戰略競爭者,而非克林頓政府一度稱謂的‘戰略夥伴’。”她提出,採取一種戰略,防止中國崛起成為地區性大國,這是至為關鍵的。特別是“美國必須深化其與日本和南韓的合作,並維持其在此地區保持強大軍事存在的承諾,”並把美國帶入一個反華聯盟體系。
白宮的高級反恐顧問理查德·克拉克後來指控說,由於賴斯把當務之急放在俄國、中國和大國政策上,因此忽視了基地組織可能對美國發起襲擊的警告,從而沒有能夠採取本應能夠防止襲擊的防衛性行動。儘管911委員會沒有認可克拉克指責的準確性,使得賴斯得以僥倖逃脫厄運,但一切認真的歷史學家必然會從這一關鍵時期美國過於重視遏制中國這一事實開始,尋找布什政府不可原諒地罔顧潛在對美恐怖襲擊警告的原因。
到2005年春,白宮已經重新回歸到賴斯的全球大戰略上。6月4日,國防部長唐納德·拉莫斯菲爾德在新加坡會議上發表了一個廣為公布的演講,意示白宮政策制定中將有新的重點,他在演講中敘述了中國正在進行的軍力建設,警告說這對地區和平和穩定將造成威脅。 他聲稱,中國“正在擴張其導彈力量,使它們能夠打擊世界許多地區的目標”,而且在亞太地區“提高其投射力量的能力”。他隨後以一種高岸的虛偽姿態問道:“既然沒有哪個國家威脅中國,我們就必須思索:為什麼中國要增加軍事投資?為什麼要繼續和增加購買武器?為什麼要繼續增加軍事部署?”儘管拉莫斯菲爾德沒有回答這些問題,但其含義是明顯的:中國現在已經走上了可能使其成為地區性強國的道路,因此有朝一日可能站在讓人難以接受的平等地位上挑戰美國。
●新的大棋局
沿着這條路線,華盛頓對發展中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的關切已經與美國在波斯灣和中亞的霸權糾纏在一起。這使得對華政策在華盛頓具有更大的重要性——並且有助於解釋它頗帶情緒化的回應,雖然它表面上正在全力以赴以應對伊拉克戰爭。 無論各種因素如何才能實現完美的平衡,布什政府現在顯然致力於作出協調和系統的努力,以遏制中國在亞洲的力量及影響。這一努力看來有三個大的目標:將現有的與日本、澳大利亞和南韓的關係轉變為一種穩固和有機的反華聯盟體系;把其他國家,特別是印度,納入這個體系;擴張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力量。 自從布什政府在一年前開始努力加強與日本的關係以來,兩國已經接連進行會談,制定用以實施其2005年戰略協定的相關條約。10月份,華盛頓與東京公布了聯盟轉型與重組報告,以指導美日進一步整合其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力量,以及同時對美國駐日基地系統進行改造。(其中一部分基地,特別是沖繩島的基地,已經成為美日磨擦的一個根源,因此五角大樓現在正在考慮縮減其招致反感的設施。) 日美官員也致力於研究聯合“協同能力”,以使美日間戰鬥與通訊系統的“接觸面”更加順暢。“在聯合導彈防禦體系建設方面也進行了密切合作,”美國太平洋司令部(PACOM)的總司令威廉·法隆海軍上將報告說。 在這個正在進行的巨大努力中,美國也已採取步驟把南韓和澳大利亞牢牢地納入美日聯盟體系中。南韓很久以來對於是否與日本合作感到猶豫不定,因為朝鮮半島在1910年至1945年期間被日本殘暴地占領,至今仍然擔心日本軍國主義;然而,現在布什政府卻鼓動在漢城、東京和華盛頓之間建立所謂“三方軍事合作”。正如海軍上將法隆所指出的,這個提議明顯含有反華因素。
對於賴斯來說,將澳大利亞納入這個正在成形的反華網絡具有重大的優先性。賴斯於3月中旬在澳大利亞呆了幾天。儘管她這次訪問的意圖是加固美澳聯繫(這在過去幾年被華盛頓忽視了),但其主要目的卻是與來自澳大利亞、美國和日本的高級官員會談,研究制定一個共同戰略,以抑制中國在亞洲不斷上升的影響力。沒有宣布正式的結果,但紐約時報的史蒂文·維斯曼在3月19日報道說,賴斯召集這個會議的目的是“加深三方區域聯盟,部分目的是與無處不在的中國取得平衡。” 在華盛頓看來,更大的戰利品是把印度整合到這個正在成形的聯盟體系中,這是首先由賴斯在《外交》雜誌上提出的可能前景。由於美國國會反對印度的核武器計劃以及印度拒絕簽署核不擴散條約(NPT),這個步驟受到了挫折。
在與印度簽署核協議時,布什沒有暗示其政府的反華計劃,只是說這將為一個“持久的防禦關係”奠定基礎。但是沒有人會被這種含糊不清的表述所欺騙。根據紐約時報維斯曼的報道,多數美國議員將這個核協定視為美國政府意欲將印度變成“中國力量抵消者”的表現。
五角大樓2月5日公布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QDR)第一次明確闡述了美國戰略的廣闊範圍。在談論對美國安全的長期威脅時,它一開始就重申1992年已經清楚地表達過的基礎性規則:美國將不允許任何一個競爭性的超級大國崛起。 這個文件聲稱:美國“將試圖阻遏一切軍事競爭者發展破壞性或者其他性質的能夠形成地區性霸權或者以美國為敵的能力”。它隨後認定中國就是這類競爭者中最有可能和最具危險性的國家。“在主要的正在崛起的強國中,中國部署了具有破壞性的軍事設備,可能不斷抵銷傳統上美國具有的軍事優勢”——然後,它沒有忘記補上一腳——“如果美國不採取對抗戰略的話。”
換言之,對於美國軍事—工業聯合體中的大型武器製造公司來說,備戰對華戰爭將成為未來的搖錢樹。例如,備戰需要是獲得如F—22A“猛禽”戰鬥機、多用途聯合打擊戰鬥機、DDX驅逐艦、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和新型洲際突擊轟炸機等昂貴新型武器的基本理由,這些武器只有在與另一個大強國發生全面衝突時才可能具有效用,這樣的敵手只會是未來某個時候的中國。
由於每艘航母其實都是一個由諸多支援艦和保護艦構成的巨大陣列的核心,這一行動肯定會使美國在西太平洋上面臨繁重的海軍能力建設任務,而且將肯定使美國需要對在本地區的基礎設施進行實質性的擴張。——法隆海軍上將及其PACOM的參謀人員已經對這一需要進行了仔細的研究。此外,為了評估作戰行動對軍力建設的需求,今年夏天美國海軍將在西太平洋上進行它自越南戰爭以來最為廣泛的軍事機動,可望有四艘航空母艦戰鬥群和很多支持艦船參加。 綜上所述,那麼作為結果的戰略只可能看作是一個系統性的遏制行動。沒有政府高官會用這麼多話來談論它,但是有可能把賴斯和拉莫斯菲爾德以各種方式的行動作出解釋。從北京的觀點來看,現實是絕不會被弄錯的:美國持續在中國東邊、南邊和西邊邊境進行軍力建設。 中國將如何應對美國的這種威脅?目前看來還得依賴於魅力外交和運用經濟利益,以疏離澳大利亞、南韓甚至印度與美國的關係。這種戰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因為這些國家都尋求從中國目前非同尋常的經濟繁榮中得利——中國經濟需要從其亞洲鄰國得到種類廣泛的如石油、鐵、原木和其它物資供應。 胡錦濤主席在最近對美國的訪問中,也會運用這種戰略。當中國的鈔票在波音和微軟等有着巨大影響力的公司大放光芒時,胡錦濤也就提醒了共和黨那些有着企業背景的人士:只要繼續保持不威脅中國的姿態,就會繼續有巨大的經濟利益。
這將使得台灣問題和北朝鮮核計劃的持久和平解決變得更加困難,並且增加亞洲爆發並非有意的全面戰爭的危險。在這場大災難中,很可能不會有勝利者。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5: | 德國媒體嚴厲批評日本對二戰血腥罪行反 | |
2005: | 扁籲朝野建立兩岸政策共識 | |
2004: | 請相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力量 | |
2004: | 中美關係的胡思亂想 | |
2003: | 雁鳴隨筆(6):生命的意義 | |
2003: | 小心印度IT革命和人才戰略 | |
2002: | 看胡錦濤如何打好“形象牌” | |
2002: | 中南海間諜部門大揭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