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誰是最大贏家? |
送交者: 小白狼 2002年05月13日16:34:1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我(編者注:本文中“我”為一不知名網友)讀過不少有關抗美援朝戰爭的資料,有彭德懷,洪學智,麥克阿瑟,李奇微等人的回憶錄,有後人寫的有關抗美援朝戰爭的書(包括中美朝韓等國的作品),有許多人親身經歷戰爭或參與有關的事件的回憶,以及有關的文學作品。 其中我覺得徐焰的《第一次較量》(我是94年在圖書館借到的)寫得很好,態度冷靜客觀,從軍事,國際政治等多方面對抗美援朝戰爭進行了論述,資料詳實,見解精到,分析問題深入透徹,看得出作者經過了很認真的思考。建議各位爭論的網友看一看。 朝鮮戰爭從三八線爆發,近二十個國家捲入(大部分是象徵性的),雙方投入軍隊多時均達百萬以上,戰爭歷時三年,死傷過百萬人,軍費達數百億美元,最後又在三八線上停下來,從地圖上看,似乎這仗算白打了。但這場戰爭對許多國家,對國際政治格局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在這場花費巨大,卻幾乎沒有改變地圖界線的戰爭中,誰是贏家,誰是輸家,得與失是否“合算”? 蘇、日和在台灣的蔣介石是大贏家。 蘇聯沒有直接出手,而它的頭號死對頭卻受到了沉重打擊,其東方的戰略態勢改善,由於美陷在朝鮮戰場,削弱了它在其他戰略方向的力量。美的全球戰略和國際聲望受到嚴重打擊。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長達四十多年的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對抗中贏得了一個重要的回合。而蘇聯是在沒有付出重大代價的情況下撈到這些好處的。另一方面,朝鮮戰爭打消了中美在相當時期內接近的可能,使得中國更靠攏蘇聯。一美國學者稱朝鮮戰爭是斯大林的陰謀:鼓動北朝鮮進攻,如果得勝固然很好,如果失敗,美國勢力直逼鴨綠江,中美對抗,可以消除中國與美國緩和的可能性,讓中國更徹底的倒向蘇聯一邊。這個說法不一定可信,但事情的發展倒是差不多。 蔣介石撿了個大便宜。當時國民黨政權在台灣實是搖搖欲墜,金門小勝吹得震天響,但無論國內國際,共產黨,美國,還是國民黨內部許多人,都毫不懷疑解放軍在認真準備後可以拿下台灣。美國對蔣已經完全失望,官方稱其防禦圈從日本到菲律賓,卻把台灣劃在其外,蔣極依賴的美援已停了。當時公認的說法:美國已經拋棄了蔣介石。島內人心浮動,秩序混亂,國民黨達官要人攜金帶妻爭相跑到美國香港,“國軍”兵團司令跑到菲律賓當中學老師。朝鮮戰爭爆發第二天,蔣介石在南朝鮮的大使就發電報告此事並作了有見地的分析,稱這對台灣是個好消息。蔣也興奮異常。杜魯門立刻下令第七艦隊封鎖台灣海峽,大批美援抵台。國民黨政權起死回生。 朝鮮戰爭中,日本作為美國戰爭基地在經濟上獲得很大好處,對其經濟恢復作用極大,據說三菱當時將倒閉,卻接到了一批美軍卡車定單,起死回生。而且在政治上,日本也撈到了很多好處,使其進一步逃脫了懲罰,其軍國主義勢力得以生存,軍事力量得到恢復。韓戰後的東亞局勢使得美國不僅沒有對日本在二戰中的罪行進行懲罰,反而全力在經濟政治上扶持日本。 美國是輸家。美國挾二戰之餘威,乘原子彈衝擊波,傲視全球,謀霸世界,動用了近一半的陸軍,三分之一的空軍,一半的海軍,幾百億的軍費,付出很大的人員傷亡,卻在一個剛剛成立一年的國家面前碰了個大釘子,沒有實現其戰略目標。 其全球戰略和國際聲望受到了嚴重打擊,而他的敵人卻信心倍增。總起說來,美國在朝鮮戰爭中在軍事,政治上都是失大於得。而且這場戰爭使得美國在亞洲多了一個難以對付的敵手,一個剛站起來的巨人。那麼中國呢?中國在這場戰爭中是輸家還是贏家?我同意徐焰的觀點:中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贏得了巨大的勝利。 代價是巨大的。中國在朝鮮戰爭中的人員傷亡很大,有的資料說在百萬以上,綜合各方面的情況,我認為不可信。在《第一次較量》中,作者對各種說法進行分析後指出了一個比較可信的數字:犧牲近十五萬,傷三十餘萬,被俘一萬多人。(淮海戰役解放軍傷亡五萬多)。除了人員傷亡,在經濟上也付出很大的代價。而影響深遠的是中美兩國的關係,戰爭使得中美兩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發展正常的國家關係,反而陷入了尖銳的對抗,由於美國特殊的國際地位,這種對抗給中國的外交和國際環境帶來了很多的困難。特別嚴重的是朝鮮戰爭爆發後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使得解放台灣的計劃一再拖延,國家長期處於分裂狀態,雖說台灣創造了經濟奇蹟,但國家長期的分裂,對整個民族是個大悲劇,給外國勢力對付中國以極好的空子,這種分裂帶來的痛苦和沉痛的代價,是加之於兩岸的中國人身上的。 我們的勝利也是巨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的結果避免了美國直逼我國東北邊防的態勢,消除了美國對我國國防安全,特別是東北的直接威脅,使得東北這個當時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得以發揮作用。軍事上,看起來雙方打了個平手,志願軍無法把美國佬趕下海,美軍也無法打到鴨綠江。但全面考慮一下當時的實際情況,就可以得出結論,美軍大大的丟臉。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最先進的工業,裝備一流,有最強大的海空軍,而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年,工業極其落後,部隊裝備差,開始時說不上有海空軍,陸軍裝甲力量極弱,一個軍的炮兵裝備不如美軍一個師。 通訊後勤醫療等各方面的裝備水平和美軍相差極遠。由於沒有制空權,大部隊白天無法行動,補給極為困難,美海軍在志願軍入朝後雖沒有大的行動,但其威脅卻使得志願軍不得不將大批力量部署在東西海岸反登陸(志願軍最多時有七十九個師在朝鮮,其中五十三個師部署在東西海岸防美軍登陸)。在這麼多不利的條件下,志願軍仍然能把美軍從鴨綠江趕回三八線,使其蒙受“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殲滅幾十萬“聯合國軍”,並能牢牢守住一條戰線,雖然志願軍遭受過挫折,一些仗打得不好,但無論如何,他們在那樣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取得的戰果是了不起的,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蹟,志願軍指戰員是真正的英雄好漢,是民族的驕傲。而且,在停戰前,志願軍在軍事上是稍占優勢的,美軍幾個月的夏季攻勢,秋季攻勢,損兵折將,每天前進不到一公里,後來上甘嶺一戰更是碰得頭破血流,大敗而歸。而志願軍一次攻勢就在“聯合國軍”的戰線上打開幾十公里寬,深二十多公里的缺口。單純從軍事上說,朝鮮戰爭就象兩個人下象棋,我方比對方少兩個“車”,少一門炮,只多了幾個兵,而且對方走三步我方只能走兩步(大部隊白天無法行動給志願軍帶來的困難恐怕比這個比喻還要大得多),結果是下成和局,誰敢說我們不是高手。應該說中國是勝利的,得到了一個較好的結果。 朝鮮戰爭對解放軍的建設影響深遠,在與世界第一流軍隊的較量中,解放軍從正反兩方面都學到了很多東西,人民空軍也在戰火中迅速成長起來了。在美國出兵朝鮮的同時,國內土匪,國民黨殘餘勢力暴動四起,他們認定第三次世界大戰就要爆發,解放軍肯定不是美軍的對手,一時氣焰囂張,高峰時全國土匪以百萬記,還有許多反動勢力跳出來大肆破壞。但志願軍在朝鮮的輝煌勝利一下子把他們的氣焰打了下去,大大加速了匪患的平定和國內的政治,社會秩序的穩定。 抗美援朝運動打破了許多中國人心中的崇美恐美情緒,鼓舞了廣大群眾的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抗美援朝戰爭給當時千創百孔的中國經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但共產黨創造了奇蹟,經濟不僅沒有垮,反而抑制了通貨膨脹,完成了經濟的恢復,抗美援朝戰爭一結束,中國就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在朝鮮戰場和經濟戰線的勝利使得無論敵人還是朋友,或是騎牆望風的資本家,都不得不佩服。抗美援朝的勝利,極大的提高了中國的國際聲望和地位,贏得了一個比較有利的國際環境。 從鴉片戰爭百多年來,中國屢受列強欺凌,十來艘軍艦,幾萬人就能讓政府屈膝投降,割地賠款,國家內政外交,仰洋人鼻息。西方列強根本不把中國當一回事,國家民族受盡屈辱。到抗日戰爭,國人八年浴血,臨到頭來,雅爾塔協定上,“盟友”卻拿中國的權益作交易,是怪蘇聯人野心太大,還是怪“民主自由,主持國際道義”的美國為了少死幾個寶貴的美國人就出賣盟友?都有道理,但說到底怪我們自己沒本事,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收復東北,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節節勝利時,在豫湘桂戰場上面對已是日薄西山,數量只有中方十分之一的日軍卻一潰千里。人家瞧不起中國,想涮就涮,你還得打落牙齒和血吞。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實力就得受人欺負。 四九年,毛說: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但真正讓世人震驚的,是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一個百年積弱的民族,一個剛剛從戰爭廢墟中站起來的國家,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面對氣焰囂張的超級大國,不僅敢於鬥爭,而且善於鬥爭,贏得了輝煌的勝利。有人稱讚,有人漫罵,但沒有人敢瞧不起,世界終於認識到,中國不再是那個任人欺凌的國家,中國已經成為任何人都不能忽視的力量,一個世界強國將崛起在東方。志願軍用他們的鮮血和生命,洗去的是百年來蒙在整個中華民族身上的恥辱,捍衛的是整個民族的尊嚴,他們是民族的英雄和驕傲,應該得到全民族最崇高的敬意。 志願軍在朝鮮並非完勝,但志願軍無比英勇頑強的鬥爭精神,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吃苦耐勞的作風和高超的軍事素質和指揮藝術,徹底改變了世人眼中中國軍隊的形象,贏得了敵人和朋友的尊敬。志願軍的赫赫軍威,新中國領導在外國侵略勢力面前絕不低頭的骨氣,是國家安全的有力保障,是國家外交的堅強後盾。不知令多少想占中國便宜,看中國不順眼的國家不得不三思。弱國無外交,國弱,外交主動權就少,別人有機會就欺負你。軍威,是一種威懾,試想當時要是蘇聯紅軍在哈勒欣河的表現和在芬蘭一樣屁,而中國在“九一八”時英勇抵抗並大勝的話,日本後來是“南進”還是“北進”呢?如果中國當時能全殲封鎖台灣海峽的第七艦隊,菲律賓之流還敢在六七十年代打起南沙的主意嗎? 我看過一位台灣的人寫的研究中國軍事的書,其中對中國軍隊多有指摘,一付不服氣的樣子,但其中有一段說中國政權曾經面臨極危險的局面:當時中蘇關繫緊張,蘇聯在邊界陳兵百萬,美第七艦隊進入高度戒備狀態(我在其它資料上看到美第七艦隊幾年內舉行過七次針對中國的演習,其中五次帶核背景。〕,蔣介石積極準備反攻大陸,印度蠢蠢欲動,要報當日一箭之仇。中國內部正陷於”文化大革命“一片內亂中,但是,面對如此“良機”,作者寫道:各方懾於韓戰中中國軍隊之威,竟無人敢先行發難。其遺憾之意,無奈之情,躍然紙上,那種酸溜溜的態度,教人又好氣又好笑。抗美援朝對中國外交也帶來了很多好處,國際威望提高了,國際上得到了尊重,蘇聯東歐等國家對中國也好得多了,西方國家雖然和中國關係不好,但中國贏得了尊嚴,成為以後雙方發展真正平等關係的基礎。 戴高樂對美國總統說:與其等到中國政權強大得你不得不承認他,不如現在就承認他。對於滿清帝國他是絕對不會說這種話的。國與國關係好,一種是朋友對朋友,互相尊重,這種尊重絕非出於道義而來源於實力,新中國追求的是這種友好,還有一種是居高臨下,表面上客客氣氣,其實根本不把你放在眼裡,美國和巴拿馬就是這樣,抗戰後國民黨政權與美國的關係也差不離。 現在流行一種觀點是一切要看實用,講GNP,國際聲望,軍威,能當飯吃嗎?這些東西不能當飯吃,卻是任何一個有骨氣的民族所必須的,是一筆寶貴的無形資產,就象商家的牌子和信譽。國家的獨立,民族的尊嚴,安全的保證,對今天的人們來說,就象空氣和水一樣普通,讓人常常意識不到它們的存在,但千萬不要忘了,它們也象水和空氣一樣重要。誠然,國家的地位是綜合國力的體現,一個落後的國家不可能僅經過一場戰爭就成為世界強國,需要在經濟科技軍事文化政治多方面的努力,就象一個很餓的人不能只吃一個餅就飽,但是我們也絕不能說哪第一個餅是浪費的。 我們四十多年作了很多事,有對的,有錯的,這些事共同形成了國家今天的國際地位。雖不令人滿意,但比四九年是強得太多了。不能因為我們經濟工作沒搞好就連軍事上的成就也成了罪惡,強調發展經濟也不能忽視軍事,看看坐在金馬桶上的科威特人就清楚了。如果因為國家今天的國際地位尚不令人滿意或共產黨作過些錯事就認定抗美援朝也是錯誤的,那顯然是講不通的。 有幾個問題我想特別討論一下。中美長期對抗僅僅是因為抗美援朝嗎?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力量對比如此懸殊的抗美援朝是不是非打不可?是否因為某些人的野心而驅使幾十萬中國老百姓當炮灰?中美關係的發展是複雜的,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的。四九年,那時雙方都有接近的動作,司徒雷登留在南京,中國也派黃華到南京和他接觸。但這並不是說兩國關係有發展的堅實基礎,這只是一種試探,據說司徒雷登要求中國遵守“中美通商協定”(名字記不准了,反正對中國很不利〕,並對中國的國際戰略提出要求。美國內也分成兩派,一派比較現實,承認中國,發展正常的國家關係,另一派“不忘階級鬥爭”,要扼殺中國政權,追究是“誰丟失了中國”,遺憾的是後一種意見占了上風。(據說解放軍渡江時美國有一個以美軍全面介入中國內戰的計劃,美國多年來一直試圖構築一道從朝鮮半島到日本到台灣菲律賓越南的對華包圍圈,就在最近還有人作這個夢呢〕。中國邀請司徒雷登借燕京大學校慶到北京一談,美國政府阻止了司徒雷登,命其歸國。 就是中國“一邊倒”後,也並沒有排斥與包括美國在內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正常的國家關係的可能性,看看當時的文件就很清楚了。中國當時並不想打仗,象毛那樣的天才戰略家再有野心也不會在那種時候去侵略。解放軍制定了大規模裁軍的計劃。朝鮮戰爭爆發,中國還沒有作出任何動作,美國就下令第七艦隊封鎖台灣海峽,進駐台灣。 這是朝鮮戰爭中很重要的事件,而容易被許多爭論的朋友所忽略。這是對中國內政的干涉,對中國主權的嚴重侵犯。就為這,就有足夠的理由跟美國打一仗。如果中國當時有強大的海空軍力量,會立即對美宣戰的。這也是二十多年中美關係的一個死結。美軍打到鴨綠江邊,構成對中國國防安全的直接威脅,不把美國的氣焰打下去,中國將處於極其不利的戰略態勢下,不可能有一個安心建設經濟的環境,東北的這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將被迫搬遷。國內反動勢力會高漲,國際形勢也很不利。 周恩來當時說:看來非跟美國人較量一下不可了。地點可能有三個:台灣,越南,朝鮮。在朝鮮打,最有利。抗美援朝,是毛一生中最困難的決定之一。不是想打,是不得不打,不是為了出風頭,管閒事,而驅使士兵手執簡陋的武器與敵人拼殺,毛的口號清楚而老實“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不是為了個人野心驅使老百姓當炮灰,而是敵人的威脅,國家民族的利益要求人民作出犧牲,正如同不是羅斯福驅使美國青年犧牲在瓜島一樣。沒有哪個野心家會驅使自己的兒子去當炮灰的。共產黨比清政府強,他們敢於鬥爭,共產黨比義和團強,他們善於鬥爭,能夠贏得勝利。美軍不一定會侵略中國,但把國家安全建立在那樣一種基礎上是不可能的。俄國為何堅決反對北約東擴?北約並沒有說要侵略俄國,大家還是“和平夥伴關係”嘛。那麼當時中國忍下來是否就可以和美國友好,這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想法,美國當時可以和你友好,但要你按它的指揮棒跳舞,越忍,它越囂張,不定什麼時候就把你給賣了,國民黨在雅爾塔協定,金門炮戰就被賣過。小國有小國的活法,大國有大國的活法,中國不可能象有些小國家那樣借着別人的保護,聽別人的擺布,一門心思搞經濟。至於中國後來和許多國家關繫緊張,是後來的內政外交整個指導思想出了問題,和抗美援朝沒直接關係。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