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斷裂點:是烏克蘭走向勝利或是俄羅斯死路一條?
送交者: 三把刀 2024年06月09日12:11:15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斷裂點:是烏克蘭走向勝利或是俄羅斯死路一條?


題記:

      本文是因有中國專家在《經濟學人》受邀發文闡述了其認為“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必然失敗”的論述,以此為契機正好談談烏克蘭戰爭的邊界。

    

                                                                                                                                                                                                                                                                                                                                                                                   


500

其實本不打算在目前更新關於烏克蘭危機的相關內容的,因為實在沒有什麼新鮮事情。但是由於中國學者在《經濟學人》發表文章論述“俄羅斯在烏克蘭必然失敗”,連克里米亞都無法保全,基於這個契機在公眾號更新了《借最近關於俄羅斯必敗的風口淺述下中俄之間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關係》一文,本篇本來是該文的一部分,也是對中俄關係闡述的一個延展補充。但是由於和主題關係不大,乾脆獨立成章較好。本文將遵循將基於公眾號烏克蘭危機系列文章的傳統做出對烏克蘭戰爭的前景做出判斷。

烏克蘭戰爭進行到現在已經兩年多了,戰場上的形勢發展與小店幾個文章的預測若合符節。基於本文的契機,本節將不遵循小店傳統的對當前具體形勢的後續發展進行預測和點評,我們回溯到烏克蘭戰爭更底層的軍事邏輯角度去進行一個“元推理”,就烏克蘭到底有沒有可能贏得這場戰爭進行政治判斷。

一、支持烏克蘭會勝利的判斷總邏輯是什麼

所有認為在烏克蘭戰爭中烏克蘭還能夠勝利的底層邏輯均是有如下認知:戰爭一旦開始將遵循其自身的邏輯,戰爭是一個互相不斷追加投入和增加成本的事情,參戰的任意一方都不能基於戰爭本身獲得超額收益,這個收益只能來自戰勝者對戰敗者權益的剝奪得到補償。

因此如果戰爭爆發就意味着交戰的雙方互相都在追加成本且不能自我抑制,交戰的其中一方如果不能在對戰爭進行持續投入上壓到對手,或者叫不能充分滿足戰爭需要的成本(成本包括人命),那麼將必然是戰爭的失敗者,從而失去所有(包括前面投入的成本都將不能被收回)。

基於上述推理,很多人是認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可以聯合世界上幾十個國家組成支援同盟對烏克蘭進行不斷投入,不斷推高戰爭成本,因此烏克蘭作為交戰一方對戰爭進行投入的能力比俄國要高得多。

俄羅斯作為一個單一主體,並且是弱化了的,被國際孤立和制裁封鎖的偏向資源型的國家是無論如何不能在相持里追加更大的投入來實現其戰爭目的的。俄國總會在某一時刻知道自身無法再進行投入了,堅持不下去了,只能選擇談判和投降。

二、對烏克蘭勝利之路的邏輯進行“再推理”

上述邏輯當然是自洽的,但是主張這個邏輯適用於當前的俄烏戰爭的人其實完全沒有注意到西方支援烏克蘭並不是在打《紅色警戒》,在技術與政治上西方的援助要到達烏克蘭並轉化為戰場優勢中存在很多的斷裂點

更為關鍵的斷裂點是這些人沒有想過一個問題,也就是西方對烏克蘭的支援有沒有受到其他因素的抑制和制衡,西方在其面臨的結構性的環境下有沒有政治意願與能力可以實現對烏克蘭的無限投入進而壓垮俄羅斯。

(一我們先評估技術角度的問題

我們從技術上來看,考慮到烏克蘭已經喪失了自身造血能力且全境理論上都屬於戰場,基輔在全國找不到一個地方是真正安全的。

由於烏克蘭在國內已經徹底喪失了工業能力和自持的財政,烏克蘭政府全部的社會職能和軍事需求幾乎都依賴西方的援助和發行債券。換言之西方的援助的相當比例將用於支付行政費用、工資、社會保障和其他公共開支,其中能直接轉化為軍事資產和軍事能力的部分不會超過一半(我們這裡不考慮烏克蘭腐敗的行政體系對於資源的浪費和侵占帶來的損耗)。

同時還有一個技術問題是考慮到西方是多國協調的,考慮到各自的國內政治議程與各國國家利益的差別,西方協調援助和撥付軍事資產給予烏克蘭有着非常漫長且曲折多變的行政流程,這會導致高昂的交易成本和政治成本。

我們已經不止一次在現實中觀察到這個現象(最典型的就是美國最新對烏克蘭的600億援助的審議被嚴重杯葛)。這將帶來烏克蘭對於援助的及時性、規模、內容、可持續性和附帶條件上高度的不確定性(比如烏克蘭糧食出口問題就導致基輔與波蘭的關繫緊張)。這使得烏克蘭很難基於戰場客觀需要進行計劃、進行儲備和做出應變。

換言之,西方的援助和烏克蘭的需要之間存在嚴重的時空錯配,這導致了援助轉化為軍事效能的程度大打折扣。

此外,技術上我們還必須考慮到多國裝備的後勤配適問題與運輸問題,這些武器儘管是北約裝備標準,但是各國其實都有很多差別(比如信息系統、指揮系統),導致很多武器不能形成系統能力,後勤保障也必須獨立進行支持。加上西方必須輸送武器到烏克蘭,其中物流線路的安全、可到達和時效均不能確定(實際上物流路線始終不能免於俄羅斯的威脅),這導致烏克蘭前線的需求經常難以實現滿足和分發。

更為致命的是隨着冷戰的結束,西方整體上經歷了軍事能力的“去工業化”的過程,其實尤其以歐洲最為典型。這使得西方整體在當前要迅速拉動軍事產能滿足烏克蘭前線的需要變成在技術上、經濟上和政治上非常困難的事情。

比如烏克蘭前線需要的是炮彈,不是用成捆的鈔票砸向俄軍坦克,但是西方的炮彈產能爬坡特別緩慢,也不可能迅速調集足夠的技術工人和設備開啟新的生產線,資本家也不願意做這種“峰值投資”,免得行差踏錯。這嚴重抑制了對烏克蘭支援的實際軍事規模。

那麼相對西方緩慢爬坡的軍工產能,俄羅斯的情況如何呢?根據俄羅斯官方統計,2023年俄羅斯新生產坦克1530輛,裝甲車2500輛。同時根據美國的一份在對國會作證的報告裡,美國人承認俄羅斯的GDP在2023年增長了3%,而俄羅斯每年可以製造1200輛坦克,製造至少300萬枚炮彈或火箭彈,俄羅斯每月能夠生產115至130枚遠程導彈,以及300至350架見證者無人機。

相比之下,美國和歐盟每年為烏克蘭運送的炮彈總量大約只有120萬枚,這意味着俄羅斯的炮彈產能幾乎是美國及其歐洲盟友能夠給予烏軍的三倍。這與西方以前認為的俄國經濟和軍工產能不足以滿足消耗的預期截然相反。

總體來說,從目前現實考慮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投入1美元,西方大約需要花費1.5-2美元去進行平衡,如果我們認為當前的俄烏戰線總體是處於相持的話(根據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數據,一般認為兩年時間西方對烏克蘭的軍事和財政援助含人道主義支持、貸款及借款展期等已經超過2700億美元,而俄羅斯目前的花費不同口徑統計約1300億到1700億美元之間)。

這個效費比在將來還將拉大差距,因為俄國已經基於戰爭激活了整體社會的潛力和工業體系的能力,內生性的造血能力依然保持,社會投資增加,俄羅斯的社會生活和主要經濟活動沒有受到顛覆性的影響,俄羅斯政府財政能力依然保持着可持續。一個例子是2023年俄財政赤字約2.9萬億盧布,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5%,而俄國的政府債務占其GDP的比重約14.9%。與之相對的根據Politico提供的數據,烏克蘭政府債務占GDP的比重已經從2021年的48.9%上升到2023年88.1%,在2024年有可能上升到GDP的100%。


兩相對比俄國整體的軍事成本相比烏克蘭低很多,財政擴張的能力也更強。

因此,西方對烏克蘭的援助效率和俄羅斯對前線的支持效率相比不是一個等級,這是雙方組織內部結構性差異導致的(含軍事體系的組織結構),也是烏克蘭基於自身能力不可能克服的。

(二) 制衡和政治因素對於援助烏克蘭的限制

我們從政治上來分析,由於烏克蘭戰爭對於西方是一場代理人戰爭,西方社會並未直接下場參與戰爭,老百姓沒有在戰場上犧牲和流血,經濟負擔和生活品質下降的問題在政治正確的旗幟下還可以被接受,但是如果西方要壓縮社會福利開支加強軍事工業的投入甚至更直接的進入烏克蘭戰場,這不但會帶來國家安全的重大風險(比如經濟、金融和核戰風險),還將面臨西方社會強力反彈的巨大不確定性。這種風險是存在顛覆執政的可能的,是任何選票政治上台的執政者天然厭惡的。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說過:“西方政治體制與福利(進步主義)社會文化體制的政治成本一般很少有人去計算進西方的戰爭成本裡面,但是實際這個成本高昂且會隨時間和局勢的發展呈現某種突變性或者成本突然陡峭。引入政治體制差異帶來的複合成本的概念應該要被注意到。”

西方政治體系的結構性問題天然在壓制西方對於烏克蘭援助的上限和邊界,只是我們現在還不能數量化的確定這個上限在哪裡,這不但與烏克蘭的戰場表現相關,也與西方的經濟、通脹和金融穩定相關。

我們必須指出烏克蘭也並未在西方拿到一張“空白支票”。

同樣在政治角度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美國始終將在亞太與北京的地緣競爭視為一個關鍵政治問題並且明確的成為了華盛頓的國家安全戰略。美國即使在搜腸刮肚的向烏克蘭進行援助時,也未調動美軍在亞洲的軍事資產進行轉移支付(炮彈、導彈、防空系統及其他武器裝備),美軍在亞洲的軍力部署也未做任何移動(主要還是為了威懾北京),美國既然不可能aii in自己全部的戰略庫存去援助烏克蘭,歐洲也不可能這樣做,全球地緣競合的大背景也實際的制約了西方對於烏克蘭援助的總規模。

但我們必須強調一個更底層且核心的約束,那就是中國的存在對於西方推高烏克蘭戰爭規模和投入所形成的決定性的限制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假設一個極端場景。美國如果選擇進行總動員將中俄強行基於烏克蘭戰爭打包在一起試圖實現一個具有戰略決定性的結果的話,西方會發現什麼呢?

① 整個西方會發現北京將直接收復台灣,並且不保證韓國還能作為一個國家存在於世界上,而日本也將徹底的去軍事化;

② 華盛頓會發現中美之間將失去一切島鏈的地緣隔離而基於太平洋相對,美國的地緣環境迅速發生了惡化。美國不得不在全球收縮其主要機動兵力在太平洋方向建立防禦;

③ 歐洲會發現烏克蘭戰場上會突然多上一億噸鋼鐵、很多新疆棉花(炸藥和炮彈需要用到棉花)、幾十萬架自殺無人機和幾萬門遠程大炮;

④ 基輔也會發現俄羅斯人的電子戰能力、空情能力、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和防空能力迅速提升,並且士兵的伙食要比烏克蘭好得多;

⑤ 西方會發現北京釋放全部戰爭潛力所需要的動員時間也不過是一年半,如果將中國的整體工業生產能力轉向軍工生產,中國的炮彈產能一個月就將超越俄羅斯全年產量。而目前的軍事體系羸弱的歐洲將一個重裝師投送到烏克蘭所需要準備的時間都需要1年以上,更不要說完成上述準備所需要進行行政準備的時間了;

⑥ 西方也會發現中俄的核武器的規模、技術和戰備水平依然很高;

⑦ 美聯儲也會發現隨着戰爭升級到全面對抗,美元的霸權也將隨着東歐平原硝煙與遠東的浪花而逝去,因為一旦形成總攤牌,美元和美債的循環自然就會結束;

美國的軍事存量優勢雖然巨大,但是考慮到烏克蘭戰場和遠東戰場基於地理對於華盛頓的限制(即使從波蘭出發北約聯軍抵達目前的前線還有1200公里,且要跨越第聶伯河,從美國出發就隔着大洋),美國是無論如何也打不贏這個無限目標的戰爭的,而中俄背靠背的地緣相連只尋求有限目標的實現,能力上綽綽有餘。

如果華盛頓知道上述可能性和代價,那麼華盛頓在烏克蘭戰場上就將控制自身介入方式和可以投入的資源,更加不會有無限推高和升級烏克蘭戰爭的想法,並嚴格的遵循“不下場”原則

美國迄今為止並未成建制的投入軍事力量進入烏克蘭作戰,也未允許自己的空軍協助烏克蘭進行作戰,也未觀察到進行類似無限升級烏克蘭戰爭並直接下場所必須要前置進行的廣泛的政治動員和輿論準備,也沒有跡象發現美國開始了類似的政治議程的動向,實際上是西方在反覆強調不會“開啟三戰”。

我們必須清楚,美西方克制的更核心的原因並不是擔心俄國會總動員升級戰爭或者核武器可能的使用:俄國其實無法基於自身獨立完成這個威懾。

世界其實清楚,核武器不能阻止俄國的失敗——普京即使使用核武器也會先使用在烏克蘭,但如果使用了核武器俄國還不能實現戰爭的結束,俄國就陷入了絕境。華盛頓在這種情況下必然不會選擇被嚇住接受停戰談判,除了獲取巨大的政治正當性外,華盛頓也可以在烏克蘭向俄軍投擲戰術核武器並順利的實現對美西方社會的“說服”而轉入全面戰時體制,莫斯科將面臨一個戰爭潛力遠超過自身的對手的無盡的堅定反擊。普京將面臨無法再升級戰爭來實現結束戰爭的目的——因為戰略核武器在這樣的場景下確實無法使用——政治上不可接受,軍事上沒有希望——俄國人不可能因為烏克蘭戰爭本身就向華盛頓和歐洲發射洲際導彈。

如果這樣做俄羅斯民族就真的無法立足於人類社會了——後續的報復也是莫斯科承受不起的。這也就是我之前《借最近關於俄羅斯必敗的風口淺述下中國需要一個什麼樣的中俄關係(上)》文章里說的,核武器很多時候不見得可以約束戰爭不爆發,或者使用了核武器未必有決定性,這點同樣適用於當前的俄烏戰爭。

換言之,如果沒有中國超強的工業規模和技術能力默默的存在於莫斯科的身後,確保在常規戰爭的情況下莫斯科基本有足夠資源可以進行戰鬥(一個簡單的例子,2024年4月18日當天,布林肯訪華之前的普通的一天,北京就通過滿洲里向俄羅斯出口了不低於1200輛重載大卡,足夠俄國人在一個主要的“工程建設項目上”迅速投放3萬噸-5萬噸的貨物),美國在烏克蘭的戰略自由度和戰略膽量將比現在大得多。

如果沒有中國“沉默的存在”,烏克蘭還真有一定概率存在“通向勝利之路”:美西方利用烏克蘭本身極限消耗俄羅斯後,再自己投入力量“進入烏克蘭”繼續維持戰爭,並不斷壓迫俄羅斯要升級戰爭,直到俄羅斯無法繼續投入(也就是回歸到本文第一節歸納的烏克蘭勝利的邏輯框架)。

這也就是布林肯來到北京威脅要求北京不要支持俄羅斯的國防工業現代化,而沙利文又否認發現了北京在給予莫斯科“致命援助”的原因——華盛頓不能真的“看到什麼”,以至於“不得不做點什麼”。

怎麼能做呢?不是我看不起你們,你們有那麼大的嘴麼?

因此,中國本身的存在即使我們“沒有真的做什麼”就已經對華盛頓和歐洲在烏克蘭戰爭上的策略選擇形成了強大的“軟制衡”,他們根本不希望做出任何超綱的舉動使得北京有可能更具體的向俄國釋放資源去維持俄國的戰場優勢(均勢)——這是西方的危險之路,且看不到希望。

那麼我們到底會不會這樣做呢?“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華盛頓去思考。

(三)烏克蘭還有機會嗎

基於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烏克蘭戰爭的基本格局將被限定在“基輔VS莫斯科”這個架構下進行,雖然西方全力給予烏克蘭各種援助,但西方不會且不能直接下場進行支持。莫斯科雖然面對西方制裁的巨大壓力,但是也維持了和東方世界及很多全球南方國家正常的雙邊貿易、產品和技術輸入得以維持財政和社會經濟運轉。

那麼戰爭的消耗或者雙邊的追加戰爭投入的能力將建立在烏克蘭與莫斯科固有規模、組織效率和人口基數上進行比較。也就是基輔不得不以其控制的約2100萬人口對莫斯科掌控的1.46億人口對拼消耗

烏克蘭唯一理論上存在的機會就是基輔對比莫斯科的軍隊可以打出極高的傷亡比,迫使莫斯科接受談判和停戰。

那麼烏克蘭的兵員損失情況如何呢?本文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推測。公開信源上對烏克蘭的損失人數有多個版本的數據(最少的只有3.1萬陣亡),真實的傷亡肯定是戰後才能被較為準確的知道。

目前基於烏克蘭開戰時候的部隊總規模、結合烏克蘭需要維持戰線的兵力總規模和烏克蘭幾次動員需要補充維持軍隊規模的數字進行一個近似估計將會最為接近事實。

戰前烏克蘭軍隊的規模基本穩定在25萬人的規模。目前經過幾輪動員烏方直接參與烏克蘭戰爭的總兵員人數超過100萬人次,維持戰線需要保持至少60萬以上的部隊進行填線(上述數字已經被基輔公開承認過,迄今為止烏克蘭承認的在一線作戰的峰值兵力約80萬人,但沒有能夠一直維持,目前前線總規模約64萬左右)。

在上述情況下,考慮到烏克蘭前總司令扎盧日內在2023年底公開承認要維持前線的兵力密度,要求基輔必須每個月最少補充2萬名動員兵進前線部隊(實際上扎總要求的數字更高)。此外,扎盧日內還公開要求澤連斯基再動員50萬人,並因為這個事情最終導致其與澤連斯基的矛盾公開化。

我們假定烏克蘭補充2萬人的指標的意義就是為了維持前線部隊總人數在60萬-70萬人這個規模不持續下降的話,那麼等於烏克蘭目前不可恢復的人力資源損失就是日均不低於800人

基於上述數據綜合判斷,自開戰以來的兩年,烏軍有生力量損失大約在58萬人左右(包含陣亡和不可恢復的受傷或者失蹤)。如果我們再檢視烏克蘭戰前部隊規模和烏克蘭維持戰場目前的部隊規模的差額,大概恰好也是50萬人左右的差距——正好與推算的烏克蘭的人力不可恢復損失相當。

換言之,以戰前25萬老兵為基點經過多輪動員部隊規模上升到60-70萬的均值,兩年時間有50萬左右的動員兵消失在烏東的黑土地上,以至於到2024年基輔依然需要月均最少補充2萬新兵才能維持前線部隊總規模勉強不下降,而戰前的老兵基本可以認為損失殆盡,所剩無幾。這意味着烏克蘭部隊技戰術水平的整體素質在下降。

上述推測的烏克蘭的傷亡率和俄羅斯公布的戰報相比也沒有產生數量級的偏差,兩相對照屬於可置信的推論範圍內。而俄羅斯經過所謂的局部動員以及不斷簽署合同兵,可信的推論是俄國目前在前線的兵力總規模不低於60萬人,按照現在的徵兵速度,俄羅斯在2024年底有可能能夠實現在前線的部隊規模上升到80萬人,實現對烏克蘭的前線總兵力規模優勢

我們不考慮雙方的火力差異和後勤能力的差異,單純基於兵力對比和人力池來計算,按照二戰蘇聯極限動員兵力的計算可以達到其控制人口的17.7%,扣除烏克蘭已經動員和損失的人力資源,而按照這個標準計算烏克蘭目前還能動員的人力池大約在190-220萬之間。烏克蘭能夠維持的人力按照目前情況持續消耗的時間最多再堅持2年左右就難以保障前線兵員的充足了。

而這個人力池後期動員難度已經幾倍於前期,實際上是不可能全部動員上前線的。考慮到烏克蘭政府的行政能力不可能和蘇聯等量齊觀,所以烏克蘭真正可以相對有把握的維持前線兵力密度的人力池規模最多為蘇聯動員比例的一半多,也就是還可以動員95萬至110萬之間,維持前線兵力密度不下降的時間大概還可以堅持1年多,而俄羅斯的口袋還很深。

最新對上述人力池深度和其挖掘效率的佐證是,烏克蘭關於兵役、動員和兵役登記的法律修正案(即動員法)於2024年5月18日正式生效。該動員法規定,25歲至60歲的烏公民應接受動員,居住在國外的18歲至60歲的烏克蘭男性也必須提交軍事登記文件及其他必要文件,才能在烏克蘭外交機構獲得領事服務。由烏克蘭國防部於5月23日公布的信息稱,從2024年5月18日至22日烏克蘭有80.5萬人完成了兵役登記,這次登記主要通過一款名為“服役+”的應用程序在線完成。這一數字基本上應該已經把烏克蘭政府控制範圍內的可以被動員的人口進行了一個全面信息登記,後續可以按照這些登記信息挨家挨戶進行徵招。

經過換算,單純本次“登記動員”的人口占比已經是其控制人口的4%,再計算進前面多輪動員的人力數據,烏克蘭兩項相加相當於已經動員了其實際控制人口的10%,我們可以認為基輔已經逼近喪失繼續動員能力的臨界點了



基於上述的一攬子推論,人們還會覺得烏克蘭在推高戰爭成本的能力上會比俄羅斯更有優勢麼?烏克蘭基於當前的博弈框架還能贏得戰爭麼?結論不言自明。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三、結束語

實際上在戰爭開始後的幾天裡關於西方對於烏克蘭的援助存在總規模限制和美西方無限推高戰爭投入存在結構性制約的事情就很明白了,要想清楚這個並不難。

因此無論是當時與朋友聊天還是在小店貼出的文章里,筆者明確的表明了如果烏克蘭戰爭的結構是美西方不直接下場,那麼烏克蘭單單憑藉援助就想打贏戰爭的機會是極為渺茫的。

這個觀點在俄國前期“千里塞車,基輔撤軍”時沒變過,在烏克蘭“哈爾科夫大反攻”導致俄軍“一潰千里”時沒變過,在瓦格納兵變“一日游”時也沒變過。

結構性的問題除非發生“結構性的突變”,否則是不會因為偶然性的頓挫而導致崩塌的。

讓我們基於後續現實的發展繼續去驗證這個判斷吧。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綁着背帶的白鯨間諜驚現瑞典海外
2023: 董玉振冷眼看海參崴港對中國的機會
2022: 他媽的太有意思了
2021: 怎樣才算造謠高手
2021: 美媒報道中國隱形艦載機上艦
2020: 越南的騎兵警隊,馬略矮了點啊
2020: 大漠腹地,空降兵戰術演練,現場震撼
2019: 美台軍事交流公開化。台軍陸戰隊軍旗現
2019: 電磁彈射下馬!純屬蒙錢?200億打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