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福布斯》雜誌俄文版網站6月16日文章,原題:太空規模:中國和俄羅斯準備在月球上建設什麼 近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了一項法律,批准俄羅斯與中國簽署的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協議。這實際上是在月球上建設一個長期的基地。
根據中俄兩國的協議,國際月球科研站是建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軌道上,可長期自主運行的綜合性科學實驗基地。目前,兩國還沒有商定時間表和技術細節。這一協議的任務是為該項目提供法律基礎,技術問題將由兩國航天部門研究商定。
根據中俄兩國航天部門公布的路線圖,其工作將分階段完成:初步研究階段、科研站的建設階段,以及投入運行階段。在初步研究階段,將對科研站進行設計並選址。當然,選址不是隨意的。俄羅斯計劃2026年發射“月球-26”探測器,將採集月球極地土壤樣本並進行研究。與此同時,中國“嫦娥七號”探測器將於2026年前後發射,對月球南極的資源進行探測。所有這些探測器獲得的數據計劃都將用於科研站的選址上。
實際上,選址只是這一項目中較為簡單的任務,更困難的是建造安全準確的登月技術設備。到目前為止,人類探月仍面臨着巨大的風險。俄羅斯“月球-25”探測器在月球上墜毀就證明了這一點。
此外,在月球上進行大規模建設工作需要運送重型貨物,這需要建造超重型運載火箭。從2031年起,中俄計劃至少執行5次聯合任務,以在月球表面建設科研站。兩國工程師們將儘可能地實現施工自動化,所以技術設備都將遠程控制。雖然建設的基地不是用於人類長期居住,但仍需要空氣、水、能源、通信、導航等。事實上,基礎設施需要在月球表面從零開始建設,這將是一項史無前例的項目。
為什麼要建月球科研站?首先是為了探索月球。與地球相比,目前月球上的礦物、地質結構和內部結構的數據仍然是不完整和粗略的,因此需要對月球進行真正的全面研究。另一個目的是從月球表面進行天文觀測,同時探索近月空間。最後,月球也是進行生物、物理、化學和其他實驗的一個獨特平台。
中俄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項目對其他國家開放,目前已有12個國家和航天組織參與這一項目。自2007年“嫦娥一號”發射以來,中國一直在成功地推進自己的月球探測計劃。而俄羅斯在這一領域面臨着困難,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探測器尚未成功登陸月球或其他天體。(作者阿納托利·格良采夫,柳玉鵬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