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消息報》網站6月26日報道,不久之前,俄軍開始使用無人機在敵後投放地雷。這樣的實踐已有半年多時間。彈藥被無人機送往敵人腹地,在地下蓄勢待發。在任何作戰行動中,無論是突擊還是反擊,地雷工兵的貢獻都是無價的,充實他們的技戰術武器庫則更為重要。
《消息報》特派記者走訪了在恰索夫亞爾附近作戰的卡爾貝舍夫工兵營特種布雷排,了解到派出一架無人機執行任務需要多少人、能造成怎樣的破壞,以及為什麼野戰環境下需要設計實驗室。
我們坐在一間被毀廠房裡,這是“安營紮寨”的經典位置。在這裡,指揮部、營房和實驗室一應俱全,各種奇形怪狀的新無人機就是在這裡誕生的。布雷排由聖彼得堡“帝國軍團”的志願者組成,他們早在9至10年前就參加了頓巴斯的戰鬥。在特別軍事行動區最初的一年半里,他們作為突擊隊員作戰。從2023年底開始,空中布雷得到推廣和完善(必須指出的是,烏軍也是如此)。
代號“總督”的排長丹尼斯說:“如你所知,無人機分為三種:無人攻擊機、無人偵察機和所謂的FPV(第一視角)無人機,也就是自殺式無人機。現在又多了第四種——我們的無人布雷機,它使用特殊裝置使彈藥在空中進入戰備狀態,然後將其投放。”
“總督”解釋說,無人布雷機也屬於FPV無人機,通過虛擬現實眼鏡遠程操控,但不需要衝向目標並自毀。這種飛行器把彈藥送到距離接觸線2至6公里的預定地點,完成任務後飛回操作員那裡。
投放最多的彈藥是POM-2反步兵破片雷。在備炸狀態下,從彈體分散出4條10米長的尼龍細線作為絆線。地雷的殺傷半徑為16米。
“總督”解釋說:“投放點的選擇取決於偵察兵給我們的任務。多數情況下是道路交叉口、森林出入口、腳踩出來的小徑、輸送彈藥或人員輪換的路線。當然,敵人想不到在遠離接觸線的地方、在平時放心通過的地方、在幾小時前還乾乾淨淨的地方,會有地雷等着他們。當這種情況定期發生時,他們首先會遭受損失,然後不得不費時費力地改變後勤路線,最後還會產生精神壓力,感到自己不再安全。”
實驗室是組裝無人布雷機的地方。如人們想象的那樣,四面牆上都掛着工具。桌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導線、膠帶、剪刀和螺絲刀,空氣中瀰漫着刺鼻的焦糊塑料味。
這裡的老大是一名專業無線電工程師、塞爾維亞人德拉戈斯拉夫。他和同志們一起負責無人機的改裝、維修和保養。
德拉戈斯拉夫說:“給我們送來的都是普通的簡易無人機。我們對其進行改造,只留一半原裝部件,再裝上我們的軟件。本質上,每台機器都是一次創作。”
工程師用3D打印機打印投彈裝置:放置地雷的塑料盒以及用於無人機完成任務後平穩着陸的起落架。
代號“施密特”的根納季是無人機班的指揮員。他與一名技術員和一名操作員一起執行任務。技術員布置好地面站,負責發送信號和視頻監控,還負責檢查飛行器、部件、投彈裝置的狀態以及安裝地雷。與此同時,操作員在掩體裡測試設備,為操作無人機做準備。
兩人準備完畢後,旋翼無人機呼嘯升空,出發投彈。指揮員盯着遙測儀和監視器全程監控,充當領航員給無人機指明路線。投彈後,無人機返航、再裝填,然後重返前線。每次飛行需要10至15分鐘。布雷排每天根據任務需要完成8至10次飛行。(編譯/賀穎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