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了解中國空軍發展史的人應該清楚,中國即便到了如今,還在使用俄制研發的航發系統。中方擁有不少先進的武器裝備,但有部分戰機上面安裝了俄制航發,這應該讓不少人感覺很無可奈何。中國對於航發裝備的研製時間也非常久遠。但對於這個技術攻破非常難,而且已經超乎大家想象。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這種發動機必須要滿足裡面溫度高達1600度,而外面卻絲毫不會感覺到它燙手。只是這一個條件就讓不少國家無法完成,所以最終也有不少國家選擇放棄。對於未來戰事來說,制空性已經成為必然,如果想要讓自己國家不會受到外界欺凌,那麼獲得制空權必然相當重要。在擁有制空權的情況之下,就意味着可以向對方軍事基地發動多元化攻擊。一旦失去了制空權,那麼這個國家只能從最初的攻擊,逐漸轉變為被動防守,這種局勢的變動,將意味着最終戰局對自己不會太有力。
目前世界上只有中美俄三國具備五代戰機,就是因為如此,所以這三個國家的空中軍事實力才最為強大。對於空中戰鬥而言,真正決定戰機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那就是航發技術。從結構來說,航發就等於是戰機的心臟部分,以其說,現如今各國都在努力比拼戰機性能,倒不如說大家都在比對航發性能。只有心臟部分足夠強大,那麼他呈現出來的戰鬥力才無可挑剔。
美國之所以能夠穩穩占據世界軍事力量第一寶座,最主要因素是他們手中擁有航發研製技術。對於戰局領域來說,飛行高度算是考驗戰機主要因素之一。中俄研發的戰機飛行高度大概在19000m左右,而美國卻已經超過2萬m。中國早就已經開始着手航發技術,但在很多問題上我們依舊沒有辦法解決。
就比如我們剛剛提到的航發內部溫度已達到上千攝氏度,外部還必須要保證不燙手,這種工藝並非一兩天就可以解決。除此之外,對於航發保護材質也需要人工技術的合成,而這一點我們始終都在依靠俄方的幫助。即便是航發製造完畢,我們還要考慮他與戰機之間的磨合度。目前中國在航發領域還處於起步階段,我們不僅需要時間,同時還需要更多技術的累積,所以我們如果想要成功完成這個項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