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衝突到現在已經過去4年多了。由於中方的有理有利和有節,這場衝突最終並沒有升級成一場戰爭。但是,雙方至今還是在邊境保持着相當大規模的軍事對峙。2024年4月份,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研究所發表了一份關於中印邊境問題的研究報告,作者是美國駐華武官丹尼斯·布拉斯科。他從美國軍方的角度,分析了2020-2021年間,中印雙方的對峙態勢,特別是對解放軍在中印邊境地區的部署情況作了詳細分析。布拉斯科判斷,除非雙方進行正式的撤軍談判並形成協議,否則,解放軍將無限期地在阿克賽欽的實控線附近,以及洞朗邊境地區常態化駐守。
此人通過判讀中印邊境的軍事地理和商業衛星圖像,認為解放軍在西線僅僅駐紮了2萬地面兵力,而不是印度媒體所渲染的5萬人。這樣少的兵力分布在這麼寬大的邊境線上,而且主要的後勤設施還在1600公里開外,這意味着解放軍採取的是防禦態勢而不是進攻態勢。另外在衛星影像上,沒有看到前線集結了大量的坦克、裝甲車這些重裝備,解放軍的兵力部署遠沒有到發起一場進攻戰役所需要的密度。
但是,布拉斯科注意到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中方對於邊境地區戰場建設的力度。中國一側道路橋梁等交通設施的建設一天一個樣,僅僅是在班公湖上就修建了的兩座大橋橫跨南北兩岸。這些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意味着,一旦有作戰需要,解放軍可以快速集結兵力和裝備、給養,可以快速前出投送兵力,可以快速形成對印軍的壓倒性優勢。同時,這些良好的基礎設施,也為解放軍在這些高寒缺氧地帶長期駐守提供了條件,解放軍再也不需要像從前那樣,在大雪封山之前返回後方過冬,到第2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再返回前沿。過去,因為列城、斯利那加等地距離實控線更近一些,解放軍全季節全時程駐守相對困難,這就給印軍的滲透、擠占留下了可乘之機。
如今,解放軍在實控線後面不遠處建立了許多大型的軍事基地,解決了過冬取暖、高原宿營、飲食飲水等後勤保障難題,就能夠在邊境一線全年無間隙長期駐守。這些大型基地,不但有良好的防禦工事和居住設施,還能夠存放大量的武器彈藥和生活給養,前沿一線無補給堅守的時間越來越長。布拉斯科還特別指出,解放軍的駐守營地往往都安裝了先進的蔬菜大棚,自產的新鮮蔬菜自己都吃不完。
美國人還把解放軍的這些在高原長期經營、在邊疆牢固紮根的舉措,同在南海地區進行主權維護的戰術策略做對比。在南海,中方也是把曾經無法住人的島礁建設成了大面積的島嶼,建設了機場、住宅樓,雷達站和其他設施,甚至建起了醫院、超市和運動場。駐紮了海軍、海警部隊,還駐紮了預警機和反潛機,駐島部隊有良好的生活環境能夠長期守備。
看來,這個美國駐華武官還真是收集了不少解放軍的資料。但說心裡話,這是不了解解放軍歷史的外國人的大驚小怪。我作為一個有30多年軍齡的老兵,對這一切是太熟悉了。我可以說,在這個星球上,沒有任何一支軍隊能有解放軍這種頑強的生命力。井岡山上的紅米飯南瓜湯,延安時期的南泥灣開荒,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副業生產,“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那是我們解放軍的傳統,在沙漠上能開荒種地,在海島上能養豬種菜,在石頭上能自己蓋房子,這都是小菜。當年我在解放軍基層部隊工作的時候,平均3個人要養1頭豬,5個人要種1分菜地,根本就吃不完,省下的伙食費去買書、買文體器材。解放軍這樣的部隊在哪裡都能生根開花,你美軍也好,日軍也好,更別提印軍菲軍了,能斗得過解放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