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俄羅斯《消息報》援引俄羅斯國防部消息,稱鑑於“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航母,預計2028年將重歸現役。俄羅斯海軍已經開始着手挑選艦載機飛行員,重新組建第279和第100獨立艦載航空團,並開始相關訓練,這聽起來相當滑稽。
▲“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航母現在還在船塢維護
很多隻擁有一艘航母的國家,都會面臨航母維護時,艦載機部隊訓練強度下降的問題,其中最典型的當屬法國海軍。其唯一一艘“戴高樂”號航母,由於設計存在嚴重缺陷,所以進場維護頻率非常高,偏偏時間還很長,所以搭載的“陣風-M”艦載機群,經常要在陸上完成年度訓練。以至於“戴高樂”號雖然搭載了蒸汽彈射器,但實際起降效率比中國海軍山東艦的“單日50+”還要低。俄羅斯海軍的問題,其實比法國海軍更嚴重,但其特殊之處就在於,從“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服役開始,配套的艦載機部隊就處於非常尷尬的階段,實際上從來就沒有真正形成戰鬥力。
▲“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服役後就一直待在港口
早在1973年,蘇聯海軍就成立了第279艦載航空團,當時隸屬於第57混編艦載航空兵師,主要裝備雅克-38垂直起降戰機。1976年,該團進駐北極圈內的“北莫爾斯克-3”機場,期間經歷了種種變遷,但始終都沒有離開這個機場。1992年俄羅斯海軍成立時,第279團已經成為獨立單位,下轄41架蘇-25和38架雅克-38.全部都是過時裝備,一度瀕臨裁撤。好在後面“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航母驚險歸國,俄羅斯海軍從牙縫裡擠出了建造24架蘇-33的資源,第279團鳥槍換炮,一時間赫然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海軍的重型艦載機部隊。
▲蘇-33性能還是不錯的
但俄羅斯海軍其實並沒有部署重型艦載機部隊的資源,“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也待在港口不出去,所以第279團一直都在陸上訓練。具體來說,其平時常駐“北莫爾斯克-3”機場,每年定期前往克里米亞半島的“尼特卡”陸上起降設備,進行艦上模擬考核。在2008年之前,第279團使用“尼特卡”比較容易,但當時俄羅斯海軍資源有限,所以陸上模擬考核的規模不大。2008年到2014年間,烏克蘭極力限制俄羅斯海軍使用“尼特卡”,以至於第279團通過陸上起降考核的飛行員,與日俱減。
▲米格-29K和蘇-33並存的場面相當罕見
從2010年開始,俄羅斯海軍在裏海海岸的葉伊斯克建造第二套“尼特卡”,期間由於2014年克里米亞半島被俄羅斯控制而減緩進度,最終在2018年基本完工,但使用效果不佳,實際上主要還是在克里米亞半島訓練。此外,早年生產的24架蘇-33.在訓練和使用中不斷損失,到2012年就只剩12架,並且期間一直沒有進行大規模升級,性能非常勉強。因此,俄羅斯海軍在2015年之前採購了24架米格-29K,但沒有直接交付第279團。而是從第279團中抽調人員、裝備,新組建第100艦載航空團,接收了全部米格-29K。2016年末兩個艦載航空團抽調精銳,登上“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前往敘利亞,執行生涯第一次實戰部署。
▲“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前往敘利亞的表現並不好
結果長年不開動的航母濃煙蔽日,阻攔索又接連故障,導致一架蘇-33和一架米格-29K折戟,航母遠征無疾而終。“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歸國後就扎進船塢,這對兩個艦載航空團其實影響不大,因為原本日常訓練就不怎麼依賴航母。真正的問題是,隨着航母長年不出塢,兩個團獲得的資源進一步減少,人員和艦載機狀態非常不樂觀。像2021年前往“尼特卡”通過陸上起降訓練的戰機,就只有10架米格-29K、3架蘇-33和1架蘇-25UTG。而去年俄羅斯海軍乾脆就讓第100、297艦載航空團,配合其他部隊巡航北極。在多年耽擱下,名義上重建第100、297艦載航空團根本沒有意義,因為兩者從來就沒解散過,而真正組建在航母上運作的艦載機部隊,也遠不是現在俄羅斯海軍能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