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30年代後期,緊張的局勢讓歐洲多國紛紛走上了軍備競賽的道路,地處北歐的芬蘭同樣感受到了危機,開啟了多個武器研製計劃。在1939年初,芬蘭國防部計劃開發國產先進戰鬥機,降低對外國戰機的依賴,這個計劃隨後被“冬季戰爭”打斷,1940年晚些時候重新執行,最終芬蘭成功開發出了VL“風暴”戰鬥機。
當時芬蘭自研戰鬥機的技術阻力挺大的,首先就是缺少合適的發動機,國防部的想法是從英國購買布里斯托爾“金牛座”,這個系列的幾款主要發動機功率都將近1000馬力,用於戰鬥機還不錯,可隨着1939年9月德軍閃擊波蘭,英國這條路算是斷了。隨後芬蘭看上了普惠R1830雙黃蜂發動機,作為備用從意大利訂購了菲亞特G50S,後來還打算從德國購買BMW 801.
第一架“風暴”原型機在1941年12月首飛,它太笨重了,並且出現了偏航、爬升速度慢等問題, 經過修改後重新建造了3架原型機,它們進一步優化設計。最終芬蘭空軍在1942年8月給出了50架的生產訂單,其中包括後續建造的3架原型機,訂單分成兩批建造,3架原型機被稱為“風暴”1型,另外47架被稱為“風暴”2型,2型在1943年9月開始服役。
“風暴”是一款低單翼單引擎戰鬥機,因為芬蘭沒法獲得足量的航空鋁合金,飛機蒙皮是膠合板材料,翼梁為木質,肋條為膠合板,機身內使用鋼管框架支撐,戰機空重約2300千克,長8.35米,翼展11米,高3米。
戰機的發動機為一台瑞典FSA公司生產的R1830-SC3-G,最大輸出1065馬力,它驅動一副3葉恆速金屬螺旋槳,戰機最大飛行速度約530千米/小時,巡航速度約400千米/小時,最大升限9500米,作戰半徑將近500千米。對發動機的來源有一些分歧,有一種說法認為芬蘭其實從德國那獲得了一些R1830發動機,而德國人則是從打下的盟軍飛機上回收的,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芬蘭可能獲取一些零部件用來維護髮動機。
該機的武器比較特別,發動機艙兩側各安裝2挺12.7毫米LKK/42機槍,它其實是勃朗寧機槍的衍生型號,發射12.7×99毫米彈藥,由比利時設計製造,該槍在德軍入侵比利時前出售到了羅馬尼亞和瑞典,芬蘭其實是從瑞典買的,買它是因為當時芬蘭自己建立了12.7×99毫米子彈生產線。4挺機槍雖然和同時期歐洲其他先進戰鬥機相比弱了一些,當時20毫米航炮已經普遍裝備,不過芬蘭空軍主要面對蘇軍,火力上倒也夠用。兩側機翼下各有一個外掛點,可以掛載2枚100千克航彈或小型副油箱。
要評論“風暴”戰鬥機是否合格還真不好說,至少就飛機的綜合性能而言它足以應對遭遇過的蘇軍戰鬥機,飛行員認為它的速度很快、操控性很好,但是戰機的缺點也很明顯,膠合板製成的蒙皮經不住北歐糟糕環境的折騰,經歷雨水、霜凍等情況後接縫處容易出現開裂的情況,不僅影響飛機飛行,甚至可能引發事故。
在與蘇軍戰鬥的一年間,“風暴”戰鬥機出動過68架次,擊落過2架蘇軍戰鬥機,另外還執行過幾次對地攻擊任務,在之後的拉普蘭戰爭期間執行了13次任務。因為飛機蒙皮的原因,芬蘭空軍不得不減少戰機出動次數,最終在1947年5月完全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