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和韓國的十字路口 |
送交者: 嵐少爺 2024年10月14日23:22:4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最近幾天,朝鮮半島局勢吸引了許多媒體版面。 實際上,2022年以來的朝韓關係呈極速惡化趨勢,基本邏輯線就是“韓美軍演→朝鮮射導彈→韓美再軍演……” 比如2023年3月,美韓聯軍舉行了為期11天的“自由盾牌”軍演,旨在強化美韓應對朝核威脅的聯防態勢。 與之前的軍演不同,這次的“自由盾牌”軍演除戰區實兵機動演練外,還包括了兩棲登陸作戰項目,給人一種戰時直插朝鮮大後方、上演仁川登陸2.0的聯想。 不出意外,朝鮮繼續採取“硬碰硬”的方式,連續試射兩枚巡航導彈和一枚彈道導彈。 朝中社報道了金正恩的最高指示,稱要加快發展“戰爭遏制力量”(外界認為可能指核武器)。 早些年每當朝鮮試射導彈,美國譴責的同時也會安撫幾句,比如“呼籲平壤儘快回到和平對話的道路上”“奉勸朝鮮回到談判桌上來”云云,而現在連這種安撫套話都不見了。 金正恩與愛女一起觀看導彈試射 作為一個資源匱乏且很少進行對外貿易的國家,朝鮮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外部輸血,而冷戰時期蘇聯/中國之所以會援助朝鮮,則是由陣營對抗的大背景所致。 隨着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和中韓建交,朝鮮這個曾經的“遠東社會主義樣板間”也開始一蹶不振。 九十年代中國、東南亞蓬勃向上之際,朝鮮卻陷入了最黑暗的一段時光,史稱“苦難行軍時期”。 從朝鮮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有些小國其實並不排斥冷戰,甚至打心底里非常喜歡陣營對抗。 要是大國之間像二十一世紀頭十幾年那樣開開心心做生意,小國的戰略地緣價值便會隨之下降,甚至被世界舞台所遺忘。 或許是出於類似的考量,自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朝鮮迅速拉近了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 總之,與依賴油氣出口、對西方解除制裁存在幻想的伊朗不同,朝鮮是一個徹底孤立的經濟體,西方世界已經無法再對其施加更多制裁。 另一方面,朝鮮極度渴望俄羅斯的核技術、導彈技術以及能源,這讓俄朝之間具備了緊密合作、以物易物的可能性。 早些年俄羅斯一直試圖發展與韓國的經貿往來,因此儘可能地平衡朝韓關係,而當下到了火燒眉毛的地步,自然顧及不了太多。 據韓聯社的統計,朝鮮2022年僅彈道導彈即試射了近70枚,數量之多、威力之強,為數十年來所罕見。 下面將目光投向韓方一側。 熟悉美軍東北亞地區部署的軍迷朋友想必了解,駐韓美軍主要包括第八軍團(2萬人)和第七航空隊,駐日美軍則是第三遠征軍(1.7萬人)、第五航空隊和第七艦隊。 駐韓美軍和駐日美軍協同在一起後,整個東北亞地區的6萬美軍大致是4萬陸軍+兩個航空軍+一個海軍艦隊的配置。 其中,美軍的“航空隊”相當於解放軍的“航空軍”,下轄若幹個航空師或聯隊。 比如第五航空隊,它的主要戰鬥力量第18聯隊(聯隊長為準將銜)即部署在大家熟悉的沖繩嘉手納基地。 有趣的是,美軍在韓國和日本的這倆航空軍里只配置了常規的F-15、F-16等戰鬥機,更高等級的戰略轟炸機和F-22/F-35則放到了第二線的關島和阿拉斯加,偶爾會小批量到“前線”輪換。 訪問韓國期間,美國副總統哈里斯到軍事分界線附近的哨所遠眺朝鮮 從法理上講,美國對韓軍的控制力度其實比對日本自衛隊要強很多。 《美韓共同防禦條約》中有如下條文:“美韓任何一方在亞太地區受到攻擊,另一方都將給予軍事援助。” 依照此條約,韓國在近半個世紀裡幾乎追隨了美國參加的歷次戰爭,尤其是越南戰爭,韓方總共派遣三十萬人次的軍事力量。 理論上講,如果某一天中美在亞太地區爆發衝突,韓國也是有出兵義務的。 而在《美日安保條約》裡,日方不具備協防日本本土以外地區美軍的義務(日本憲法禁止派遣部隊至海外作戰)。 該條文曾遭到川普無情諷刺,表示“一旦日本遭受攻擊美國必須出兵援助,而美國遭受攻擊日本人只需要在家裡看電視……” 另外,中國與朝鮮之間也有類似美韓之間的條約:一旦締約一方受到任何一個國家的或者幾個國家聯合的武裝進攻,因而處於戰爭狀態時,締約另一方應立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 2021年紀念《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簽訂60周年之際,日本共同社記者曾在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提出有關該條約期限的問題,發言人汪文斌引述條文回答稱: “該條約在未經雙方就修改或終止問題達成協議以前,將一直有效。” 《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簽訂現場,1961年 繼續聊韓國。 除《美韓共同防禦條約》裡的協同作戰義務外,韓國到目前為止尚未獲得“戰時指揮權”。 五十年代朝鮮戰爭期間,時任韓國總統李承晚將韓軍指揮權移交給了“聯合國軍司令部”(實際上是美軍)。 1978年,早就是空殼的聯合國軍司令部被韓美聯合軍司令部取代,依據法律,韓美聯合司令部司令由駐韓美軍司令兼任,副司令則由韓國人擔任。 1994年,韓國收回了除戰時指揮權之外的軍事主權。 2005年,盧武鉉政府正式向美國提出收回戰時指揮權;當時雙方達成協議,美方將於2012年4月17日將戰時指揮權移交給韓方。 不過李明博就任韓國總統後,“主動提議”將戰時指揮權的移交時間推遲,最新說法是2025年左右。 朝鮮平壤祖國解放戰爭勝利博物館。朝鮮官方將1950~1953年的朝鮮戰爭宣傳為“祖國解放戰爭”,很有政治意味。 朝鮮民眾跨年 朝鮮半島歷史上有所謂的“北三角”和“南三角”之說:“北三角”即蘇聯/俄羅斯、中國、朝鮮,“南三角”即美國、日本、韓國。 六個國家中,目前對新冷戰和陣營對抗立場比較鮮明的是四個:俄羅斯、朝鮮、美國、日本;心態猶豫的倆是中國和韓國,官方口徑一直拒絕新冷戰,認為百害而無一利。 韓國的戰略訴求其實很簡單——朝鮮半島無核化/和平化,不過實現這一戰略訴求的技術路徑卻大相徑庭: A、通過與美國緊密綁定,採用軍演等強勢手段對朝鮮施壓,以備不測。 B、通過中國“曲線救國”,約束朝鮮。 中美關係好的時候,韓國往往能夠兩條技術路線並舉;一旦中美關係變差,韓國能選的往往就只剩下A。 2017~2022年間擔任總統的文在寅曾一心希望與朝鮮和解,直到卸任前夕,文在寅政府都盼望能夠達成對朝和平協議。 某種意義上講,朝鮮應該抓住文在寅政府最後的機會。 從歷史發展看,開拓性的成功外交舉動往往對國家戰略具有可持續的重要影響,即一旦在“節點”處做出選擇,剩下的便是走下去的問題。 文政府及其政黨的選舉失敗給韓國的B路徑帶來重創,新總統尹錫悅當選後,完全押注了A技術路徑。 經常有人說台灣是第二個烏克蘭,其實搞不好韓國會成為第二個烏克蘭,尹錫悅才是第二個澤連斯基。 畢竟與中國相比,朝鮮和金正恩的辦事風格更類似普京一些,也更容易在“硬碰硬”的過程中擦槍走火。 雙贏與雙輸,很多時候就在歷史節點處的一念之間。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3: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猶太人是不懂的 | |
2023: |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意義 | |
2022: | 搞情報:彭立發你漏了 | |
2022: | 哈哈哈,席鏡屏其實可以這樣說來要求中 | |
2021: | 五代機產能如何?美國6年生產187架F22 | |
2021: | 印度接收新一批陣風戰機 可打擊各種高 | |
2020: | 世界第三大核力量:美國又給中國新扣了 | |
2020: | 印媒:印度擬報米格21被擊落之仇 或用 | |
2019: | 中共對台政策最糟結果是鬧到台灣人鄙視 | |
2019: | 庫爾德武裝迎來最大勝利,擊斃75名土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