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革命性的“刺蝟彈”投入使用,射程180米。後續大家的發展思路相近:射程更遠、威力更大。
在此基礎上,陸續形成三個流派,一種是英國的三聯裝反潛迫擊炮,例如烏賊、地獄邊境,增大口徑、提升威力。第二種是蘇聯的流派,中口徑集束定向器+火箭深彈,半自動裝填,強調可靠性。第三種是美國,初期是四導軌的MK20、八導軌的MK22導軌式火箭深彈,簡陋但適裝性強,魚雷艇能裝、127炮塔能外掛。
終極產品,是美國阿爾法系統(RUR-4),這是一種全自動的大口徑反潛火箭深彈系統,高速自動裝填長2.6米、重238千克的火箭彈。因為系統可靠作低,阿爾法系統在60年代之後就被阿斯洛克取代。同時期還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多管大口徑火箭深彈,產品如博福斯。還有一種是進一步發展的反潛迫擊炮,代表如意大利梅農反潛迫擊炮(K-113 Menon ASW mortar)。
意大利梅農反潛迫擊炮為自研產品,口徑同為12英寸(305毫米)。早期為露天炮塔,三聯裝定向器,看起來突兀、簡陋。後為其增加了封閉炮塔,改善操作環境;定向器漆成黑色,外觀如火炮,符合意大利多炮塔審美情趣。在構成上,可看作是將地獄邊境的原理與阿爾法的再裝填機構集合在一起。後期改為單裝,裝備護衛艦、巡邏艦等小型艦艇。
雖然外形與地獄邊境差異很大,梅農在原理上還是迫擊炮,依靠火藥燃氣將深彈發射出去。在射程控制上,採用了與地獄邊境一樣的原理,通過控制閥門的氣量來調節。其仰角固定為45°,炮塔可旋轉調整射向,通過控製藥室閥門的出氣量來調整射程,射程在400-900米之間。彈藥為全自動裝填,可在70秒內發射21發深彈。
地獄邊境的最大問題是占地面積大,與開始上艦的航空系統、拖曳聲吶爭奪甲板面積。梅農雖為迫擊炮原理,但結構上吸收了新式反潛火箭深彈的設計,包括集束定向器、尾部裝填,尤其是尾部裝填為迫擊炮的開創性設計,極大提升了再裝填速度。
梅農炮塔尺寸與76炮相近,裝填機構貫穿三層艙室安裝,第三層艙室安裝彈庫,與炮塔之間依靠鏈式輸彈裝置進行裝填與退彈。
第一型裝備梅農的艦艇,是意大利聖馬可與聖喬治號巡洋艦,屬於加裝武備。此後,意大利新建護衛艦、驅逐艦,全部裝備梅農反潛迫擊炮。安裝位置在艦橋之前,讓出寶貴的後部空間,用來安置機庫與飛行甲板。現在這種司空見慣的設計,後來成了反潛火箭深彈的標準安裝位置。
梅農反潛迫擊炮服役時間為50-70年代,與反潛魚雷配合使用。梅農之後,反潛迫擊炮並沒有停止發展,下一產品來自瑞典博福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