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遠去的第十五屆中國航展,裝發的展板居然帶火了DF-10和DF-100兩種巡航導彈。
前者不用說了,首次披露的東風-10(長劍-10)巡航導彈就明確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東風-10型巡航導彈的射程高達1500千米到2500千米,可能彈頭構型不同的情況下射程不同,或者換用不同型號發動機的情況下射程不同,但即使是1500千米這個射程,也足夠我們在東北、東南腹地覆蓋第一島鏈內的主要目標了,同時,這個射程也已經可以和俄羅斯的X-555,美國的BGM-109E“戰術戰斧”等主流巡航導彈並駕齊驅了,性能令人滿意;二、東風-10除了陸基型,還有一個空射型,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掛在轟-6K型轟炸機掛架下的K/AKD-20型空射巡航導彈,之前我們一直猜測這個空地-20型導彈和東風-10型導彈到底是不是一彈雙構型,火箭軍、空軍通用,現在終於實錘了,如果沒搞錯的話,東風-10應該還有一個海基改型,類似3M14口徑巡航導彈,用於裝備通用垂直發射系統。
而更引人注意的,是裝發首次公開的東風-100(長劍-100)超音速巡航導彈的相關技術數據,該型超音速巡航導彈最早在2019年建國七十周年大閱兵之前披露,火箭軍甚至還放出過一段模模糊糊的發射視頻,視頻中的東風-100以複雜的造型、帶了一大堆助推器,給所有人都干沉默了,總感覺這裝備多少有堆砌的感覺。但國慶七十周年大閱兵後,東風-100徹底陷入沉寂,五年時間裡一次也沒露過臉,一直到此次在中國航展上正式披露,據稱該彈是一種陸基超音速巡航導彈,射程居然高達3000到4000千米,最大速度4倍音速,突防能力強,命中精度高,展板上將其稱為火箭軍部隊精打敵要害、克敵制勝的“殺手鐧”武器。露臉一次,沉寂五年,再露臉震驚了軍迷們一臉,這就是東風-100巡航導彈給大家留下的印象。當然更震驚的還在後面,有大佬隨即科普了東風-100的來龍去脈,甚至連發展現狀都科普了,大家驚訝於東風-100現在甚至已經不算是什麼比較先進的型號了,所以大伊萬還是稍微補充一點內容,說說東風-100之前承擔的是怎樣的使命,為何以極快的速度被其它先進裝備取代了:從技術定位上來說,東風-100其實可以被認為是我們自己搞的3M25“隕石”,也就是蘇聯解體之前研發的最後一款超音速、遠程、戰略巡航導彈。當時的蘇聯部長會議之所以在1970年代後期決議研發“隕石”,主要意圖是和RT-21M“少先隊員”陸基中程彈道導彈形成配合,共同組成對歐洲的戰區級核打擊體系。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我們對東風-100的研發意圖上,在導彈突防技術領域,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各有各的技術優勢,各有各的性能優勢區間。因此,我們在集中力量突破固體燃料先進中程彈道導彈技術的同時,同步推進超音速遠程巡航導彈研發,形成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的二元打擊體系,在戰術體系建設上理所應當。同樣的,東風-100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作為火箭軍遠程精打力量的備份。火箭軍同樣是在二十多年前開始搞我們自己的反艦彈道導彈作戰體系,但考慮到彈道導彈打航母的技術難度,尤其是在彈道導彈再入段末制導問題上,存在諸多已知和未知的技術難題,當時能不能解決完全不清楚。簡而言之,就是我們的ASBM(反艦彈道導彈)技術跨度較大,研發存在技術風險,一旦研發不成功,那就是無彈可用,預定建立的彈道導彈反艦作戰體系就會面臨着全盤失敗的可能性。相比之下,起碼超音速巡航導彈反艦,這種技術咱們還是成熟的。我們當時有俄羅斯的3M80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裝備和使用經驗,也有自己研發的YJ-12反艦導彈項目,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的技術相對比較成熟,而且工程實現難度也較小。在當時彈道導彈打航母相應的偵察、目標指示體系都開始建立起來的情況下,有一個技術風險比較大的反艦彈道導彈項目,那搞一個技術風險比較小的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項目,預定可以接近、乃至部分取代反艦彈道導彈的功能,對於第二炮兵部隊來說,同樣也是在研發上搞一個“雙保險”的研發策略。所以,在研發上,東風-100的研發出發點在於:和中程彈道導彈形成巡航導彈-彈道導彈二元化配合,同時以其精確打擊性能,成為當時在研的反艦彈道導彈的有力備份和補充。有了研發初衷,接下來是技術選擇,其實以東風-100出現的時代看,超音速巡航導彈沒有什麼太多的選項。要麼是火箭發動機,要麼是亞燃衝壓發動機。其中火箭發動機對於發動機總衝要求高,對彈體升阻比要求高,相應的彈體適裝性成問題,最典型的如無偵-8型偵察機,作為對比亞燃衝壓發動機被認為適合於裝備遠射程巡航導彈,且我們當時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儲備,被認為較便於快速拿出成品、早日形成戰鬥力。故東風-100研發初衷確定後,技術路線也很快確定,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亞燃衝壓發動機超音速巡航導彈。既然明確了東風-100的研發初衷和技術路線,那麼它預定承擔的任務也不必說了,這很明確的:其一、部分擔負類似於中程常導的作戰使命,我們都知道我火箭軍的中程常導擔負着打擊第一、第二島鏈(主要是第二島鏈)上強敵強固目標的作戰使命,如彈藥庫、加固機堡、碼頭、通訊和指揮中心等,很顯然東風-100也擔負着類似的任務;其二、部分取代反艦彈道導彈的作戰使命,這很正常,我們前面就說了東風-100的研發初衷就是可以作為反艦彈道導彈的一個技術層次較低的備份,那麼在某些情況下它替代反艦彈道導彈實施遠程反艦使命,或者和反艦彈道導彈實施協同攻擊,充分發揮兩種導彈的突防效果是可以預計的。要擔負以上兩個作戰使命,尤其是要從中國東南地區打到第二島鏈強敵的幾個主要目標如關島和帕勞,要求東風-100的射程應當達到3000千米左右,要對航母等海上目標實施精確打擊,也對強敵在島嶼上的重要目標實施打擊,要求東風-100應當安裝主動雷達導引頭,當然也可以安裝諸如地形匹配甚至紅外成像制導等。因此,裝發公布的信息里,東風-100的射程在3000千米以上,大伊萬認為這個數據是準確的,從它預定擔負的任務倒推就能推出來這一點。綜上所述,東風-100的研發初衷,技術選擇,擔負使命,戰術性能都清楚了,那麼該彈為何如大佬所說,現在已經退居二線了呢?兩個因素:其一是該彈的性能現在來看並不咋樣。從遠程地導系統的攔截能力來看,80年代後出現的遠程地導對於這種飛行高度在2萬米到3萬米之間,速度在4倍音速左右,飛行路線較為呆板,中段沒有多少大範圍機動動作的空中目標,相控陣雷達捕住,地導組織攔截並不是什麼問題,甚至連戰鬥機帶着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實施超音速攔截,都有一定的攔射窗口,只不過攔射窗口小一些,2010年之後隨着高超音速飛行器概念興起,遠程打擊已經成為高超音速飛行器的天下,傳統的超音速巡航導彈,無論是遠程巡航導彈還是反艦巡航導彈,突防的成功率都在迅速下降了。其二是該彈雖然看起來比較新,但是實際上由於研發比較早,因此它可以算是一種較新的老裝備。既然是老裝備那麼就必然有更新換代的需求,尤其是在咱們的高超音速飛行器研發從2010年開始爆炸式增長的情況下,一個使用亞燃衝壓發動機的超音速巡航導彈,被其它型號的東西給替代掉是很正常的事情。最典型的,YJ-21型高超音速飛行器厲不厲害,一樣除了具備反艦攻擊能力,還可以用來打地面目標,用這種高超音速飛行器來取代東風-100這種只具備超音速性能的飛行器,一點問題也沒有。所以這樣一來二去,東風-100的性能放在現在,其實是落後的,所以自然而然地到了該更換的時候了。但注意,我們所謂的東風-100性能落後,是針對我們自己來說的,就算現在的區域防空系統對於這種4倍音速目標綽綽有餘,但同時來幾十發同時突防你也得抓瞎,就算我們覺得東風-100性能落後,美國同樣拿不出個同類產品來跟我們比量比量,情況大概就是這麼個情況吧。所以,東風-100在2019年國慶大閱兵上首次亮相,2024年上了宣傳展板亮出公開性能,這大概也就是它最後的演出了,這個特殊時期出現的奇特型號,正在逐步從我們的視線中漸漸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