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35A與F-35A具有毫無疑問的外觀相似性和性能針對性。必須說,殲-35A活成了F-35A想要的樣子:輕盈,現代。連F-35項目辦公室都情不自禁地把殲-35A的圖片拉來當作F-35A作為宣傳圖片。沒辦法,顏值擺在那裡,而宣傳本來就是最講顏值的。
全周期增加到2088年,今年的被爆料需要2萬億美元,比去年漲價了25%,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多方述求,採購數量從一開始的保守5000架,到樂觀的3000架購買量
F-35(包括A、B、C型)的研發歷史已經成為戰鬥機研發中“別作”的教科書了,殲-35A可算是針對F-35A的種種短板對症下藥的,沒有理由不比F-35A更優秀,尤其在機動性方面。不過低估洛克希德也不合適,F-35A依然是優秀的戰鬥轟炸機,說最優秀也不為過。
F-35A的問題在於作為空戰戰鬥機,殲-35A的改進也是針對空戰性能的。
因此,殲-35A作為戰轟不比F-35A優秀。必須說,有一點差距。較小的機內彈艙無法在全內載的情況下攜帶多少炸彈。但這對殲-35A不是問題,這本來就不是重點。重點是空戰。
空戰性能分超視距空戰和視距內格鬥。在超視距空戰方面,空戰性能由態勢感知和中程空空導彈決定。在防野豬都用上相控陣雷達的現在,中國謙虛的說可能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主動相控陣雷達技術的領先國家。無他,唯手熟爾。殲-35A的雷達用上氮化鎵技術,也可能用上了軟件定義雷達的技術。F-35A還在用上一代的砷化鎵技術。PL-15比AIM-120D更優秀,AIM-260是否能反超,現在還不好說。但PL-16據說也出來了,不僅在射程上對標AIM-260,中彈近打能力也加強了。不過對於殲-35A vs F-35A的比較,這些都是“功夫在詩外”。
主力是第二代砷化鎵,第三代氮化鎵還沒整利索(美媒報道有一架F18測試機)
在視距內格鬥方面,兩家在武器內載的情況下,都沒有格鬥彈,都需要“中彈近打”,AIM-120D和PL-15也都能“中彈近打”。AIM-260和PL16的中彈近打能力應該都加強了。但這只是從“彈”的角度來說。到了近距格鬥的時候,如何在翻飛中把中距彈安全發射出去、確保安全分離,是個麻煩事。
中距彈都是“投放-點火”的發射方式,需要像丟炸彈那樣首先把中距彈投放下去,然後才是導彈點火、轉入自主飛行。一般這要求飛機在相對平穩的飛行狀態下進行,否則靠自由落體的重力難以保證不在投放過程中與機內結構發生碰撞。
機外的彈機分離同樣麻煩。空氣是有粘度的,這在速度較高的時候尤其明顯。飛機在飛行時,機體表面有附面層。附面層內氣流速度從表面的較低到最終與自由空氣相同,是一個連續上升的過程。對於理想空氣,速度分布呈拋物線形狀。
機內彈艙打開艙門的時候,局部氣流條件變化,附面層不僅形狀、厚度、強度都可能變化,飛機速度和姿態不同,還會帶來進一步的附面層變化。
導彈從機內彈艙出來,首先要穿過附面層。不同的附面層狀態使得穿出附面層、進入自由空氣的導彈的初始氣動情況千變萬化。
這樣的變化使得導彈何時進入自由空氣、進入自由空氣時的初始氣動狀態如何很難預測。相比之下,炸彈投放時,這些條件就要確定得多,中程空空導彈正常發射時也是如此。但在視距內格鬥中,“中彈近打”如何首先要做到高g狀態下安全發射和分離,就不是個簡單的事。
這個問題對殲-35A和F-35A同樣存在,談不上誰優誰劣。
不過,F-35A有航炮。這門25毫米航炮在理論上是主要用於對地攻擊的,但作為空對空的航炮也稱職。如果到了F-35A狗急了還能跳一下牆、但殲-35A狗再急也跳不上牆的時候,殲-35A就會比較被動。
殲-35A的機動性更好,但到了誰都不能“中彈近打”而F-35A還有可能用航炮撩一下的時候,殲-35A更好的機動性不能拿敵人奈何、只能自己逃跑,還是蠻窩囊的。只有在“風緊,扯呼”的時候,殲-35A具有決定性優勢,但這可能不是人們期待的。
殲-35A和F-35A都能翼下掛在近程空空導彈,這時相當於隱身較好的四代機。這時,殲-35A的機動性優勢就發揮出來了,但隱身優勢丟失了。翼下外掛應該不是殲-35A的常見狀態。在主要運作模式中,OCA、CAP、SEAD都需要隱身,只有DCA 適合翼下外掛出擊。
那麼,殲-35A的空戰性能比F-35A更優秀嗎?現在還真是一言難盡呢,不過底子擺在這裡,相比牛夫人未來可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