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烈度的俄烏戰爭,使交戰雙方消耗了遠超和平時期的裝備,其中烏克蘭更是從中、東歐甚至全世界,搜刮蘇聯遺留武器,無形中促進了中、東歐武器北約化。作為標誌性事件之一,克羅地亞空軍近期宣布停飛最後一批米格-21,預計由新買的法制“陣風”填補空缺。而在南亞,印度空軍也決定了最後一批米格-21的命運——由於國產“光輝”MK-1A進度晚於預期,原計劃明年退役的米格-21還得繼續征戰。
▲克羅地亞退役米格-21代表這款經典機型在歐洲落幕
克羅地亞是從原南斯拉夫聯盟分裂出來,與國內很熟悉的塞爾維亞關係不睦,2023年GDP大約826億美元,和印度的3.57萬億美元沒有可比性。但克羅地亞做到了印度沒有做到的事情——退役狀態不佳、已不堪用的米格-21,用新戰鬥機取而代之。表面因素是“光輝”MK-1A沒能按時服役,沒有這83架三代機代替米格-21,後者當然不能退役。但事情不能只看表象,在米格-21超期服役的同時,印度空軍戰鬥機規模已經從42個降低到33個,預計5年內縮水到30個以下(印度政府給的紅線是32個)。也就是說,印度空軍裝備發展出了大問題。
▲“光輝”系列一再延誤
簡單來說,這個問題是源於蘇-30MKI買多了。印度空軍一共購入284架蘇-30MKI,去掉墜毀的13架、狀態不明但肯定沒交付的12架,還有259架。這是什麼概念呢,以追逐戰力著稱的日本空中自衛隊總計裝備了213架F-15J,向來富豪的沙特空軍現在手裡也只有232架F-15,這個數字已經接近2008年以來,俄羅斯空天軍接收除蘇-34之外的“側衛”總數。換句話說,印度擁有實打實的全球第四大重型戰鬥機機隊。這支強大的隊伍,是巴基斯坦空軍最忌憚的存在,也是後者擴充F-16C/D遇挫後選擇殲-10CE的關鍵原因,更是印度空軍難以承受的負擔。
▲龐大的重型機隊伍意味着高昂的維護開支
重型戰鬥機載重大、航程遠,使用體驗極好,但購買、使用成本也遠高於中型機,連美國空軍當年都承受不了F-15的後勤成本,引入F-16以平衡開支,何況是印度。更重要的是,蘇-30MKI屬於進口機型,印度所謂“本土化生產”,只是用俄羅斯提供的核心部件組裝,這就意味着印度每年光是為維持蘇-30MKI正常運轉,都得向俄羅斯採購大筆零部件。也就是因為蘇-30MKI恐怖的使用成本,超過印度空軍承受能力,實際上擠占了其他戰鬥機項目的發展資源,才導致這一系列窘況。相比之下,“光輝”都拖了這麼多年,多幾年影響並不大。
▲美國空軍F-15數量也沒比印度蘇-30MKI多很多
印度空軍當年並不是沒意識到這個問題,但禁不住俄羅斯給的餌太香了。在那個F-15均價1.5億美元的時代,售價不過6000多萬美元的蘇-30MKI實在太便宜了。這款性能不俗的重型機,對原本只能買到幻影-2000、米格-29的印度空軍來說,屬於夢幻裝備。再加上印度斯坦已經建起穩定的生產線,也希望拿到更多訂單,所以蘇-30MKI採購量一漲再漲,最終達到這個很不理智的高度。如果印度空軍能將蘇-30MKI項目的技術收穫用於國產“光輝”,拿出可用的低成本戰鬥機,局勢未必不能挽回。但“光輝”最終還是不堪大用,印度只能以高價買下法制“陣風”,自己關上了最後一扇窗。
▲不是買“陣風”不理智,而是買了36架就跑不理智
36架“陣風”高達78億歐元的採購費用,對比後面卡塔爾兩次74億歐元買36架“陣風”、阿聯酋160億歐元買80架“陣風”,其實並不算很誇張。其中17億歐元是達索按照印度要求,針對性修改的費用,後續再下單就不用再付了。這與當時印度早早支付蘇-30MKI研發費用,後續蘇-30MKI採購開支很低,顯得很划算是一個道理。問題在於,“陣風”這幾年全球大賣,訂單多到忙不過來。印度空軍哪怕現在下單,也得等到2030年才開始交付,這實在太晚了。因此,哪怕印度空軍並不情願,但在連連做出錯誤選擇後,也只能指望國產“光輝”。前後在印度摔了400架的米格-21,也還得繼續堅持。
▲還在美國兩棲攻擊艦上服役的AV-8B
其實中美也都沒有完全淘汰二代機,比如說中國空軍還有為數不少的殲-7、殲-8,美國海軍陸戰隊也仍然裝備AV-8B。但現役殲-7、殲-8都是2000年之後生產,狀態尚可,用於後備訓練並無問題。AV-8B的情況也差不多,這可不是冷戰時期生產,狀態奇差的印度米格-21能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