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二戰的“預演”,西班牙內戰啟發了很多國家的軍事思想和科技,蘇聯也不例外,他們發現戰鬥機甚至偵察機經常頂着防空火力用機槍、炸彈攻擊地面目標,打擊效果非常不錯,於是在1937年末萌生了研發裝甲型對地攻擊機的想法,要求這種飛機要有強大的防禦和攻擊能力,還要有很好的低空飛行性能。研究成果就是大名鼎鼎的伊爾-2攻擊機,它是航空史上最成功的軍用飛機之一,是蘇軍對抗德軍的關鍵武器,其實當時蘇軍手頭還有另一款性能更佳的攻擊機—蘇-6,那麼蘇軍為什麼不選擇後者呢?
蘇-6由蘇霍伊設計局在1939年開始設計,1940年3月獲得2架原型機建造合同,第一架在1941年3月開始測試,這是一架圍繞M-71發動機而建造的裝甲型單座攻擊機,儘管飛機存在不少小問題,但總體表現非常優秀。
蘇-6採用了常規的下單翼布局,駕駛艙和主油箱等關鍵設備獲得了較全面的裝甲保護。它的M-71 18缸風冷星型發動機最大輸出2000馬力,這款發動機是M-25的改進版,而M-25則是蘇聯仿製的萊特R-1820發動機。原型機在測試中的速度表現很好,海平面最大速度445千米/小時,在2500米高空最大速度接近500千米/小時。
攻擊機固定安裝了2門23毫米航炮,以及4挺安裝在機翼內的7.62毫米航空機槍,機翼下有5對空地火箭彈掛架,攻擊機還能掛載小型航空炸彈,最大掛載量400千克。這些武器彈藥足夠給地面來一場毀滅性的打擊。
試飛員認為蘇-6原型機操控簡單、飛行穩定性好,不過滑跑起飛時視野稍微欠缺,飛機的速度也不足以擺脫先進戰鬥機。同時根據戰場經驗來看單人駕駛的蘇-6作戰靈活度差,飛行員既要駕駛飛機、攻擊地面目標,還要操作無線電以及觀察空中情況,實在忙不過來。
1942年建造的原型機改成了串聯駕駛艙,新增了一名機槍手和一挺12.7毫米自衛機槍,飛機的裝甲得到強化,2門23毫米航炮改成了威力更大的37毫米炮,代價是炸彈最大掛載量降低到200千克。飛機的發動機改成了一台M-71F,最大功率2200馬力,海平面最大飛行速度496千米/小時。根據計算,把第二架原型機的裝甲、彈艙等拆除,機載武器再適當削弱一點,它立馬就能變成一架性能優秀的戰鬥機。
這一時期的蘇-6獲得了軍方好評,這是一種和伊爾-2一樣便於量產且性能還略好的空中武器,集數量和質量於一體,然而軍方還是拒絕了量產計劃,原因是M-71F發動機作為一款增強型航空引擎尚未具備量產能力,原型機上安裝過M-82風冷發動機和AM-42液冷發動機,它們的表現明顯差勁得多。儘管蘇-6沒能在戰場上大展拳腳,可設計師蘇霍伊依然在1943年獲得高層嘉獎。
關於蘇-6的故事並未就此結束,在單座版蘇-6原型機基礎上開發了混合動力高空截擊機,重新命名為蘇-7(這個名字後來被重複運用於另一款超音速戰鬥機)。該機在機頭安裝了一台1850馬力活塞動力發動機,而在機尾內則安裝了一台推力為600磅的火箭發動機,可持續運行4分鐘,戰鬥武器為2門20毫米機炮。
蘇-7
蘇-7建造了1架原型機,它在1944年進行飛行測試,單獨使用活塞發動機時最大飛行速度510千米/小時,啟動火箭發動機後最大速度達到705千米/小時,最大飛行高度12000米,這架原型機在1945年因火箭發動機爆炸而損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