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補給是提升艦艇自持力的重要方式,主要通過橫向、縱向、垂直補給的方式,補充油水、彈藥等固液貨。但在日本海上自衛隊,還會通過橫向補給系統,進行一種特殊補給:洋上の人員移送。
這種海上人員換乘方式,類似於偏遠地區的溜索。在兩艦架設好補給導索後,通過一個特製的金屬框:框架式結構,設有坐凳、腳蹬,外掛一救生圈,空間可容納一人。換乘人員採取坐姿,身體着救生衣系安全帶。由於金屬框尺寸有限,一次僅能換乘一人。
海上人員換乘方式有很多種,例如交通艇、艦船靠幫、直升機等,涉及到成本與快速性的問題。毫無疑問,採用這種溜索式換乘,無疑是最快捷、成本最低的一種,不足就是安全風險大、對人心理要求高,萬一產生意外基本沒有生還可能。所以這種人員換乘方式,適用範圍層次較低,主要是用於傷員換乘。
不過,這種換乘方式並不是日本原創。在1945年前沒有直升機的年代裡,這種溜索式換乘手段是一種普遍形式,主要用途也是在特定情況下,用以快速進行傷員等特定人員的換乘。這張上色的老照片,顯示的就是進行傷員換乘的情景,載具更為簡單:就是一個帆布袋。
戰後部分國家還在堅持這種人員換乘方式,其中就包括印度。不過,印度的方式更為簡潔,直接採用懸掛安全帶的方式進行換乘。這是印度拉吉普特級(卡幸II)驅逐艦進行海上人員換乘的情景,場面頗為震撼。而日本則採用了一個設計精巧的金屬筐,在改善用戶體驗的同時,也彰顯了日本人的匠人精神。
公開資料顯示,隨着技術進步,這種換乘方式在西方國家已罕見,更為普遍的換乘方式是採用直升機。而日本還在堅持這種方式並加以訓練,除了是日本國人一成不變思想的體現,也是資源小國心理的細節體現。
在對外展示等場合,日本還邀請隨艦的外軍學員體驗這種特殊的換乘方式,算是整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