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50年代,導彈萬能論受到很多人追捧,他們認為傳統的槍、炮作戰效率較低,以蘇軍為例,二戰期間僅各類炮彈一項就消耗了約4.2億發,生產這些彈藥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導彈的出現給了人們另一種選擇,雖然單價高,可高效率意味着作戰消耗少,反而節約了軍事開支,而且士兵更加安全,也難怪人們會認為導彈將在海、陸、空領域全面替代傳統火炮。
F6D效果圖
這種思路也影響了武器裝備的研發,坦克、軍艦和飛機等設備的價值發生了變化,它們不必過分強調依靠裝甲、火炮貼臉輸出,而是成了一種可機動的導彈載具。在50年代後期,美國海軍提出了研製新的艦載防禦戰鬥機的計劃,這是一種只攜帶遠距離空空導彈的艦載機,它能夠以航母為中心進行長時間巡邏護衛。到了1960年,道格拉斯公司贏得了飛機研製合同着手開發F6D戰鬥機。
F3D
儘管F6D在外形上和道格拉斯公司更早開發的F3D戰鬥機很相似,但它們其實沒什麼直接聯繫,因為F6D在動力系統、武器系統上完全不同,它被設計成一款亞音速防禦戰機,可以說它其實是圍繞遠距離空空導彈而開發的。
F6D的戰鬥武器是6枚掛載在機翼下的AAM-N-10“鷹”遠程空空導彈,該彈在1957年開始研製,它是一種亞音速遠距離重型空空導彈,導彈重290千克,長3.53米,彈翼呈十字形分布,它能安裝額外的助推器提高導彈發射速度和延長作戰距離,最大飛行速度4.5馬赫,不過導彈重量將增加到582千克。導彈通常使用高爆彈頭,計劃配備W42戰術核彈頭,不過W42的研製項目在1961年取消了。
AAM-N-10導彈模型進行風洞測試
AAM-N-10發射前期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戰機引導導彈在高空軌道節能飛行,當接近目標後導彈切換成主動雷達尋的模式,這套主動雷達尋的系統其實源自另一款地空導彈。戰機搭載的是西屋電氣公司開發的AN/AP1-81脈衝多普勒雷達系統,它對轟炸機這類大型目標有效探測距離為120英里(190千米),在80千米內能夠同時跟蹤8個目標。其實AAM-N-10導彈在安裝助推器的情況下最大射程可達160英里(約260千米),已經大大超出機載雷達的制導範圍,不過不要緊,AAM-N-10導彈也可以被功率更強大的艦載預警機引導至目標附近再切換制導模式。
F6D在艦載機里個頭不算小,設計中戰機空重22680千克,機長16米,翼展21米,由3名機組駕駛(正/副飛行員和雷達操作員)。戰機動力是2台普惠TF30-P-2渦輪風扇發動機,單台推力10200磅,因為戰機的主要作用是導彈搭載核引導平台,所以對速度沒什麼要求,根據計算戰機的最大飛行速度只有880千米/小時,省油的發動機支持戰機在距離航母150海里(280千米)內巡航6小時。
但是F6D項目在1960年12月終止,此時連原型機都沒有開始建造。並非導彈萬能論已經被徹底放棄,而是這個項目涉及太多新技術和配套設備,包括飛機的發動機、雷達、遠程導彈、艦載預警機等,完全使用新技術會降低戰機的可靠性,並且研發成本也難以接受。同時反對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實戰中F6D戰機在導彈消耗完之後只能返航,此時慢吞吞的戰機反倒成了活靶子。F6D項目也不是毫無價值,一些技術被運用到其他飛機上,比如TF30發動機就被運用到F-14和F-111戰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