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反炮兵作戰的發展趨勢
送交者: 三把刀 2024年12月29日17:28:28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圖片

現代炮兵自誕生之日起,就成為陸軍火力支援的支柱,並在戰爭實踐中贏得了“戰爭之神”的美譽。哪怕是在“空地一體聯合作戰”大行其道的當下,炮兵因其反應迅捷、持續作戰能力強的特點,仍是現代戰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火力支援力量。正因為如此,旨在壓制、摧毀敵方炮兵的反炮兵作戰成為高烈度戰爭中一種重要的作戰樣式,深受各國重視。那麼,自從這種作戰樣式出現以來,其經歷了哪些變化,未來將呈現出怎樣一種發展趨勢呢?

聲光偵測

圖片


最初的反炮兵作戰,依靠炮兵偵察兵發現敵炮兵陣地所處方位,測定其精確坐標並將相關數據提供給己方炮兵。

炮兵偵察兵是炮兵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兵種。然而他們卻並不像人們傳統觀念中的偵察兵那樣,各種輕武器操作駕輕就熟,擒拿格鬥樣樣精通。炮兵偵察兵的主要裝備是方向盤、炮隊鏡、計算盤、測距機、指北針、軍用地圖、標杆、捲尺、指揮尺、量角器、坐標梯尺、電話單機、秒表等,配備的武器僅限於自衛。他們的主要訓練科目有器材使用、識圖用圖、夜間捕捉目標、連測戰鬥隊形、正運算、逆運算、按圖行進、整理聯測成果、目測距離、秒表測距、觀察炸點、指示與接受目標等

戰時,偵察兵首先在戰區陣地前沿制高點上,選擇視線良好、便於觀察、便於疏散隱蔽、便於構工偽裝、便於組織對敵坦克防禦的位置,並避開獨立明顯的物體和透空地帶,開設基本觀察所。再根據地形,在基本觀察所側面300~500米處開設側方觀察所,以彌補基本觀察所觀察死角,並在基本觀察所一旦被敵人發現、壓制或摧毀後,接替基本觀察所執行偵察任務。

開設觀察所後,炮兵偵察兵需要架設方向盤,使其精確歸北,再根據軍用地圖上的磁坐偏角修正方向盤,令方向盤測出的方位和軍用地圖一致,在方向盤上裝定己方炮兵的基準射向,然後測量主觀、側觀間的直線距離,並給側觀賦予反覘分劃。此後,根據戰區內能觀察到的已知其精確坐標的方位物,採用交會測量法,確定基本觀察所和側方觀察所的坐標與高程。同時利用地圖定站立點方法,在地圖上確定兩個觀察所的坐標與高程,並與交會測量法確定的數據進行比對。如果相符,相關準備工作即告完成。

此後,炮兵偵察兵們使用大倍率光學儀器觀察戰場。一旦發現敵火炮射擊閃光和煙霧,兩個觀察所進行交會作業。此時,兩個觀察所和目標共同形成了一個三角形。在已知兩個觀察所之間直線距離的情況下,只要兩個觀察所分別測出其與目標連線和兩個觀察所直線間的夾角,就可以應用三角函數中的正弦、餘弦、正切、餘切、正割、餘割定理,算出兩個觀察所各自與目標的距離。這個數據被稱為觀目距離。此後,計算兵根據偵察兵報來的交會分劃和觀目距離,使用射擊指揮儀、計算盤、諸元尺等工作,採用簡易法、精密法、成果法、彈測法中的其中一種方法,快速計算出己方火炮的射擊諸元,傳遞給己方負責反炮兵作戰的炮兵部隊。此後,偵察兵還要測出己方炮彈炸點與目標間的方向、距離偏差量,供己方炮兵修正射擊諸元。

當夜間反炮兵作戰時,在沒有夜視觀測器材的年代,炮兵偵察兵先根據敵火炮發射時的炮口焰確定其大致方位,用秒表光聲測量法確定觀察所與敵炮兵陣地間的距離,然後用方向盤測定敵炮方位。所謂秒表測距法,是炮兵偵察兵一種單觀測距方法,主要用於夜晚能看到敵火炮發射炮口焰火光,聽到敵炮聲的條件下使用。具體操作方法是看到敵軍火炮的炮口焰後,立即按下秒表,聽到炮聲後,停止秒表,秒表讀數乘上聲速,就能得出敵炮兵陣地至觀察所的炮目距離。環境溫度為0攝氏度時,聲速為331米/秒。環境溫度每上升1攝氏度,聲速增加0.6米/秒。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炮兵偵察作戰除了開設基本觀察所和側方觀察所外,還出現了游動觀察所和敵後觀察所。戰後,由於炮兵觀測器材的改進,使炮兵觀察所偵察的範圍擴大,偵察作業的精度和速度都有較大提高。20世紀60年代炮兵裝備夜視器材之後,夜間實施觀察所偵察的效能明顯增強,減少了能見度不良對偵察的影響。使用炮兵測距機單觀測定目標位置受到重視,逐步成為主要作業方法。炮兵裝甲偵察車開始被作為活動觀察所使用,可以在機動中實施偵察。70年代,隨着激光測距儀、夜視器材、電子計算機和數字傳輸通信技術應用於炮兵觀察所偵察,使目標情報的接收、處理、傳輸實現了自動化,令反炮兵偵察能力明顯提高。

雷達定位

圖片


不過,雖然有上述改進措施,但炮兵偵察兵面對敵軍遠程火炮的突然襲擊,在方位判斷上仍然要依靠經驗,並且很難在第一時間做出正確判斷和反應。於是,彌補這一致命弱點的炮兵偵察雷達便登上了戰爭舞台。

炮兵偵察雷達,又稱炮位偵察雷達或炮位偵察校射雷達,其通過雷達波探測炮彈空中飛行軌跡,可精確計算出敵炮兵武器(如火箭炮、榴彈炮和迫擊炮)的陣地位置以遂行反炮兵作戰。對於軍迷來說,一提起炮兵偵察雷達,很容易聯想到在上世紀80年代曾在戰場上大出風頭的英制“辛伯林”雷達。

“辛伯林”雷達是由英國桑恩電子公司研製的,繼“綠色射手”之後的第二代炮兵偵察雷達,系統重量從前者的1800千克降低到390千克。該雷達工作在X波段,系統功耗1200瓦,平均無故障時間200小時,可靠性較高,操作和維護簡單。系統內不僅有自檢設備,而且還備有訓練用的機內目標模擬器。其對81毫米迫擊炮的探測距離在10千米左右,對120毫米迫擊炮的探測距離,可達14千米左右。對榴彈炮的探測距離最遠可達20千米左右,系統反應時間12秒,定位精度±40米(偵察迫擊炮炮位)。

“辛伯林”雷達剛剛列裝,就趕上了第一場“大考”——英阿馬島戰爭。1982年5月中旬,登上馬島的英軍皇家輕裝甲營使用兩部“辛伯林”炮兵偵察雷達和擁有8門81毫米迫擊炮的炮兵連協同作戰,準確地摧毀了阿軍在達爾文港周邊山頭上的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彈炮的發射陣地,而且是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發起攻擊的。“辛伯林”雷達通過準確地鎖定阿軍榴彈炮發射的彈丸的飛行軌跡,反推出了阿軍在港口外5千米處的炮兵陣地。英軍的81毫米迫擊炮群在夜暗中急速射只用了5分鐘就結束了戰鬥。按理說,英軍裝備的81毫米迫擊炮,無論口徑、射程、威力都遠遠無法與阿軍的105和155毫米榴彈炮相提並論,但在炮兵偵察雷達這個“戰力倍增器”的支持下,英軍卻以小勝大,用口徑較小的迫擊炮擊敗了大口徑的榴彈炮。

此後,在東亞與東南亞交界地帶發生的一場歷時10年之久的邊境衝突中,“辛柏林”雷達的使用方將戰區電子地形圖存入與雷達聯機的計算機中,只要雷達測出敵彈丸飛行軌跡的3個點位,結合戰區風速,就能迅速解算出敵火炮彈道,繼而在電子地形圖上標出敵火炮陣地位置,定位精度可提升至±10米,甚至還能結合敵炮彈道和當地地形,推斷出敵方火炮具體型號,從而確立了己方不可撼動的支援火力優勢。

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時,美軍炮兵的各種榴彈炮、火箭炮、迫擊炮和反坦克導彈基本都是在自動化指揮系統支持下參戰的。美軍地面炮兵的指揮已經從自動化邁向了信息化。戰爭中,美軍地面炮兵部隊使用的“阿法茲”野戰炮兵戰術數據系統,和“塔克法”戰術指揮系統,可直接接收炮兵偵察雷達、自動化氣象台、目標定位指示儀以及無人機、校射機等提供的數字信息,自動完成目標情報處理、火力計劃、射擊指揮、射擊分隊狀況及彈藥統計等任務。其指揮所從接到火力呼叫到向火炮發送射擊諸元不超過15秒。而且炮兵的戰場信息獲取能力也很強,其炮位偵察雷達作用距離達50千米,使用無人機時可達150千米。美軍炮兵利用這一優勢,不僅能在第一時間向地面突擊部隊提供及時的火力支援,而且只要伊軍炮兵“露頭”,就能立即予以火力壓制,使其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火力反擊。此外,炮兵與指揮部之間必須要通過無線電台或有線通訊溝通聯繫。因此,通過無線電偵測定位,破譯密碼或偵察兵敵後監聽,亦能發現敵隱蔽的炮兵陣地。

反制有術

冷戰末期,蘇軍的反炮兵能力達到了巔峰狀態。從著名的“西方-81”演習披露的數據看,蘇軍各種偵察手段發現敵炮兵陣地的比例分別是,炮兵偵察兵光電偵察手段占60%,炮位偵察雷達20%,航空偵察20%。蘇軍1個摩步師或坦克師充當集團軍進攻“矛頭”時,可得到17個炮兵營的火力支援。北約炮兵實施火力攔阻射擊後,蘇軍反炮兵火力可在5分鐘之內向開火的北約炮兵陣地傾瀉600餘發炮彈和火箭彈,覆蓋400米×250米的區域。

面對如此兇狠的反炮兵火力,各國炮兵部隊也相應摸索出不少提高自身戰場生存能力的應對之道。對於牽引炮兵部隊來說,因為其展開與撤收時間均在10分鐘以上,一旦被敵方偵測到陣地確切位置,很難及時撤離,所以構築陣地時特別注重偽裝。其發射陣地與射擊指揮中心之間,儘可能用有線電通訊。在萬不得已必須使用無線電通訊時,也要儘可能使用低功率電台和定向天線,並且要將通訊時間壓縮在25秒以內。以外,還可以通過設置假陣地、假電台或遙控電台迷惑對手,以達到隱真示假的目的。

在牽引火炮陣地構築方面,則用不規則的疏散配置法取代了傳統的一線放列法。同樣一個6門制炮兵連,採用一線放列法展開時,陣地規模為100米×200米。根據測算,敵方反炮兵火力只需在5分鐘內傾瀉600發炮彈,就可造成30%的人員傷亡。而如果將6門制炮兵連一分為二,分別由一個射擊指揮中心控制3門火炮,每個這樣的射擊單元占領200米×200米的陣地。而整個炮兵連陣地位於600米×600米的區域內,敵反炮兵火力要想達到同樣的壓制或摧毀效果,則需耗彈10400發。

在炮兵射擊指揮手段實現現代化後,炮兵完全可以做到“配置分散,火力集中”。而且為提升敵方反炮兵作戰難度,牽引炮兵應極力避免試射,直接實施效力射。在必須要進行試射的情況下,也應該指定基準炮在遠離發射陣地的地方占領臨時發射陣地實施試射,然後再根據臨時發射陣地和基本發射陣地之間的距離與高程差修正射擊諸元。必要時,還應抽調部分火炮在戰場上實施機動,並在短停間實施擾亂射擊,以迷惑敵炮兵偵察雷達。

早年間的自行火炮,本質上只是自行炮架。除了機動性能優於牽引火炮,展開撤收時間大為縮短外,其射擊指揮方法和傳統牽引火炮並無本質區別。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以後,隨着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和自動化指揮系統的發展,自行火炮能隨時精確測定自身位置和行進方向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只要炮兵射擊指揮中心將目標信息通過加密數據鏈傳送給自行火炮,每門炮均能自行計算射擊諸元,自行進入陣地實施射擊,然後不待敵炮火反擊即快速轉移。根據檢驗性演習和一些局部衝突中取得的戰場經驗看,1個自行火炮連在戰場上的活動範圍可達15平方千米左右,從而極大提高自身的安全性。

不過,隨着精確制導炮彈裝備比例的大幅度提升,反炮兵火力的射擊效能亦水漲船高。自行火炮雖能防住炮彈破片,但遭遇近失彈時亦可能震壞其複雜精密的車載設備,從而令自行火炮喪失作戰能力。就更別遑論遭遇精確制導炮彈直接命中後,直接將自行火炮炸回零件狀態了。

有鑑於此,現代自行火炮在一個陣地上從首彈出膛到撤離陣地的時間,是根據對方的反炮兵作戰能力來確定的。例如,根據2018年版的美國陸軍教範中透露的信息,其配備的TPQ-37炮兵偵察雷達能在敵火炮開火後的10秒內測出其位置,並在45秒內完成坐標校正工作,接下來火力調度耗時35秒,執行反炮兵作戰任務的火炮從接到信息再到首彈出膛需耗時30秒。也就是說,美軍現階段反炮兵作戰理論最快反應時間為120秒左右。這就是為什麼不少國家編制自行火炮作戰規程時,將其在一個陣地上的作戰時間嚴格限制在90秒左右的原因所在。

受此影響,撤收時間過長的傳統牽引火炮已出現被車載炮取代的明顯趨勢。車載炮經過優化設計後,其造價可低於火炮和機動載具單價的總和,而且配備半自動裝填機、自動數據傳輸系統、液晶顯示終端、身管測溫器後,其火力反應迅捷度及作戰效能均遠超傳統牽引火炮。雖說其防護性能仍不能和自行火炮相提並論,但勝在造價相對低廉,效費比高,可大量裝備。

非但如此,目前一些性能先進的遠程火箭炮,不僅射擊精度可達米級,而且發射後還能刻意壓低初始彈道,待離軌相當距離後才急劇爬升,進入傳統的拋物線彈道。而炮兵偵察雷達即便配備在兩軍對峙前沿,也只能捕獲這類遠程火箭彈的中段甚至末段彈道數據,藉此解算出的炮位信息與實際天差地別。反炮兵火力按這個假炮位信息打過去,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圖片

另闢蹊徑

隨着兵工科技的飛速發展以及炮兵戰法的改進,傳統的反炮兵作戰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箇中關鍵在於炮兵可根據敵反炮兵作戰反應時間來壓縮己方作戰時間,從而始終搶先一步擺脫反炮兵火力威脅。至於其他偽裝與欺騙手段,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那麼,是否可以進一步縮短反炮兵作戰反應時間,從而迫使敵炮兵作戰時間縮短致使射擊效能大減,對己方威脅程度大幅降低的程度呢?如果逐個環節審視反炮兵作戰流程,可以發現因為炮兵偵察雷達的技術水平已近極限,其反應時間已再難有壓縮的空間。而己方擔負反炮兵作戰任務的火炮準備時間亦再難有潛力可挖。從炮彈出膛、火箭彈離軌,到命中敵方炮兵陣地所需耗費的時間,也是不可能再縮減的。位於這兩個首、尾環節之中的其他各環節,從目前的技術水平看,進一步壓縮反應時間的潛力也是極其有限的。即便動用空中遮斷戰機對敵炮兵實施空中打擊,以目前各軍種之間的溝通協調程序之繁複,亦難以實質性提升反炮兵火力反應速度。

不過,如果跳出傳統思維,直接省卻中間各環節呢?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可謂革命性變化。而能令反炮兵作戰發現這樣革命性變化的技術手段已經出現了,這就是高空長航時察打一體無人機。

目前先進的高空長航時察打一體無人機,巡航高度可達萬米以上,滯空時間多達數天之久,所能攜帶的小型對地精確打擊彈藥數量高達10餘枚。如果按每架這樣的無人機負責盯控20千米半徑的區域,那麼其控制範圍超過1200平方千米。

眾所周知,飛行高度越高,能對其構成威脅的防空兵器種類和數量就越小,防空火力密度就越稀疏。而無人機省卻了飛行員生命保障系統,亦不要求具備高機動性,因此氣動構型及製造材料均可盡力向隱身化設計要求傾斜,加之到達指定控制陣位後,並不要求這類無人機具備很高的巡航速度,所以這類雷達反射截面積小、雷達回波強度弱,在高空移動速度慢的目標,亦很難被旨在對抗中高空、中遠程高速來襲目標的防空導彈配套雷達抓住,因此其具備較高的戰場生存性能。就算有所損失,也無損失飛行員的顧慮,可迅速增派無人機補位,並順道消滅因開火而暴露了自身位置的防空導彈陣地。

以當下的光電探測儀器的水平看,地面炮兵開火時產生的煙塵和火光,是逃不脫萬米高空那雙“天眼”的。即便不開炮,自行火炮、卡車炮及牽引車輛在行駛時,發動機的紅外特徵也很明顯。由於省卻了坐標校正、火力調度的流程,只要發現目標即可發射小型對地精確打擊彈藥,因此地面炮兵對於這種第一時間即“從天而降”的反炮兵火力束手無策,至少現階段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戰術層面,均難以找到破解之策。而目前高空長航時察打一體無人機掛彈數量之多,已足以全殲1個炮兵連,或基本殲滅1個炮兵營。應該說,地面炮兵已迎來了真正的“剋星”。

不過,具有足夠大載彈量的高空長航時察打一體無人機價格不菲,並不是任何一支軍隊都能輕鬆裝備成百上千架的。於是,目前又出現了更為廉價,但也更加防不勝防的反炮兵作戰手段——巡飛彈。和高空長航時察打一體無人機不同的是,巡飛彈因為是一次性使用,所以不但省卻了回收系統,而且在材料、配件選擇方面的要求可以更加寬鬆,只要能滿足基本需要即可。近期局部戰爭實踐表明,即便大量採用民品攢出巡飛彈,其性能仍不容小覷,而且其性價比反而更高。戰時只要將大量巡飛彈射入在固定陣地上長時間不移動並持續發射的戰法在日益強大的反炮兵作戰能力面前迅速過時了敵前沿後方,甚至可以省卻目標確認程序,只要發現擁有紅外輻射源的地面移動目標就一頭紮下去“玉石俱焚”。這不僅僅可以令敵炮兵部隊無所適從,而且將極大改變戰爭形態,令現代作戰體系中的每個組成部分都不得尋求如何應對這種“亂拳打死老師傅”般的“不講理”戰法。

當然,新概念武器也好,新作戰理念也罷,本質上都是在戰爭雙方體系對抗過程中的階段性產物。矛與盾的水準皆在對抗中呈螺旋狀上升。因此既不存在永遠不可能被戳破的盾,也不存在永遠無堅不催的矛。所以,保不齊目前地面炮兵存在的生存困難會在未來迎刃而解。屆時,反炮兵作戰又該“因敵而變”,繼續尋求更有效的技術與戰術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一戰,二戰,不可能不爆
2023: 域外國家有權內政其外交政策而無關鄧黨
2022: 4021 血壯山河之蘭封會戰 圍殲猛獸 1
2022: 看看帝國第五縱隊派駐中國的特遣隊員秦
2021: 哈哈哈,嚴重傷害了希臘人民的感情,我
2021: 元宇宙系統與政務互動
2020: 印度經濟至少衰退10%,從優等生淪落為
2020: 國產航母或配2款隱身戰機 還有1款機型
2019: 中國收購烏動力沙皇能獲哪些航發?其中
2019: 杜特爾特怒斬霸權之手!菲律賓:總統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