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下一代隱身戰略轟炸機轟 - 20 備受軍迷關注,其何時亮相一直牽動着眾人的心。美國國防部預計中方隱身戰略轟炸機可能要到 2030 年才會現身,這引發諸多討論。那麼,中國製造下一代隱形戰略轟炸機究竟 “難” 在哪,又為何說 “不難” 呢?
先談 “難”。一方面,戰略轟炸機是 “三位一體” 核打擊手段的關鍵構成,要達成對美國的空中戰略核威懾任務,而中國偏偏沒有海外空軍基地,要實現這一目標必然要求轟炸機和配套彈藥實現極高的技術性能指標。中國此前未曾製造過超大型飛翼布局飛機,這意味着面臨的技術跨度是前所未有的。從外形設計來說,要實現高度隱身效果,飛翼布局的氣動外形優化複雜,既要保證飛行穩定性、操控性,又要最大程度降低雷達反射截面積,這背後涉及大量風洞試驗、數值模擬等先進技術手段的反覆驗證。
在材料應用上,機體需採用能兼顧高強度、輕量化且具備隱身特性的特殊材料,如先進的複合材料、吸波材料等,其研發與製造工藝難度頗高。塗層方面,隱身塗層要耐受高速飛行時的高溫、氣流沖刷,同時長期保持良好吸波性能,技術挑戰巨大。發動機更是關鍵難點,要實現大推力、低油耗、低紅外特徵,這直接關繫到轟炸機的航程、載彈量以及突防能力。
再者,對標美國不斷更新換代的隱轟,中國軍方對新一代隱轟性能要求也在動態提升。起初以 B - 2 為參考,而如今美國 B - 21 “突襲者” 出世,而B-21的定位可不僅僅是戰略轟炸機,也是一款空中作戰指控中樞,被認為是六代機的設計理念。為避免剛面世就落後,中國轟 - 20 還需在除平台以外的更多方面實現進一步突破,如航電系統要更智能化、信息化,具備更強的態勢感知與電子對抗能力,要能更好的融入中國空軍未來的作戰體系等等,這無疑加大了研發難度。
然而,說 “不難” 也有充分依據。當下中國航空工業正蓬勃發展,歷經多年積累,技術沉澱深厚。從戰鬥機研發歷程看,殲 - 20 、運-20等先進平台的成功問世,證明中國在隱身技術、航空材料、飛控系統等諸多領域已攻克大量關鍵技術,這些成果都可為隱轟研發提供有力支撐。人才隊伍更是優勢顯著,中國航空工業 35 歲以下科研人員占比非常高,為戰略轟炸機項目的不斷推進打下了基礎。
此外,中國無人機技術迅猛發展,攻擊 - 11、雲影 3000T、彩虹 - 7 等飛翼式無人作戰平台頻繁亮相。它們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中程隱形戰略轟炸機部分職能,執行偵察、打擊等任務,這使得我們有更多時間、精力打磨隱轟,不必急於求成。無人機技術的發展也為隱轟研發提供思路借鑑,如 “無人機蜂群戰術” 融合等創新理念,有望移植到隱轟作戰運用模式探索上。當然,無人轟炸機技術的發展,也在倒逼造價昂貴的隱身戰略轟炸機要能實現更高的性能指標。
總之,中國下一代隱形戰略轟炸機雖面臨諸多挑戰,但憑藉堅實的航空工業基礎、出色的人才團隊以及無人機等相關領域協同發展帶來的機遇,正穩步推進研發進程,未來值得期待。轟 - 20 一旦亮相,必將成為捍衛國家安全、維護戰略平衡的國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