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石油攻勢的鏡花水月
送交者: 888888 2002年05月18日17:21:16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南方周末:“石油攻勢”的鏡花水月

布什的“牧場政治”
  
  布什在美國政治上的一大發明,大概是他的“牧場政治”。他似乎在白宮呆不住,動輒要回到得州老家的牧場中度假。很多重要的決定,乃至對全國、全世界的講話,都是從他的牧場中發出。他並非簡單地“想家”,而是要把自己打扮成一個眷戀故鄉的人、一個不忘本的人、一個華盛頓的過客。在某種意義上說,白宮是他的行宮,得州的牧場才是他的“內庭”。他要以此來象徵:他的利益、認同乃至美國政治權力的重心,不在政府,而在社會。他是能夠站在政府之外看待政府的人。
  
  這樣的包裝,對於一個主張小政府的共和黨保守總統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牧場政治的另一個功能,是能夠顯示布什是個“有血有肉的大活人”,不會因為政治上的不得已而喪失自己基本的個人好惡。在處理國際事務時更是如此。對於他不喜歡卻又不得不打交道的人,他在白宮以禮相待,公事公辦,不因個人好惡影響國家利益。但對他“喜歡”的人,則常常請到自己的牧場中,以家人相待,動不動要拍拍你的背,顯示親熱,要你知道你已經贏得了這位“世界君主”的歡心。特別當有求於你時,布什更會抬出“牧場待遇”,讓你受寵若驚之後和他好好合作。
  
  沙特阿拉伯的王子阿卜杜拉(A bdullah)便是這樣一位他的“意中人”。當巴以衝突陷入僵局、布什一面倒地支持以色列時,他把阿卜杜拉請到了“牧場”,共度5個小時。
  
  結果是:阿拉法特公開譴責恐怖主義,不久獲得了自由。巴以和解似乎多少看到一絲希望。當然好景不長,當阿卜杜拉回國、沙龍到華盛頓與布什會談之時,又一起自殺爆炸殺死了15位以色列平民。沙龍中斷訪問,提前回國。中東和平,頓然又成了紙上談兵。
  
  美國有多怕“石油牌”?
  
  這一回合的交手,似乎證明了一個路人皆知的事實:阿拉伯世界對付美國的惟一武器,就是石油。這次阿卜杜拉訪美,雖明確表示不對美國實行石油禁運,但就在他與布什會談的同一天,紐約時報透露了來自沙特方面匿名的、但又是最強硬的威脅:“別以為我們不會盡一切所能為生存而戰,哪怕那意味着我們要站在拉丹和卡扎菲一邊,哪怕那意味着我們要飛到巴格達和侯賽因像兄弟一樣地擁抱。”這比石油禁運要走得遠多了。布什被迫退讓,同意再向沙龍施加壓力。
  
  然而,當中東和平再次陷入僵局後,石油這張牌還有多硬?還能打多久?美國會不會不惜一切代價來保證自己在中東的石油利益?以沙特為首的中東產油國家和美國較量時到底誰手裡的牌多?這對於預測中東的未來至關重要。
  
  近來媒體在分析國際石油政治時,總是盯着石油的產量和消耗,從供求關係上解釋石油外交,過多強調美國對中東的依賴。然而,內政乃外交之本。我們如果考察一下雙方的內政,得到的就是不同的圖景。
  
  美國消耗的大部分石油是靠進口,而且嚴重依賴中東。沙特擁有中東25%的石油儲量。中東石油產量占世界的40%。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的石油產量加起來,占全世界的20%。其戰略地位,一看便知。這也是為什麼雖然沙特的公民是“9.11”的主力,但阿卜杜拉還能堂而皇之地成為布什牧場上賓的原因。
  
  但同時也應看到,自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美國致力於石油供應的多元化。1977年,美國從波斯灣進口27.8%的原油,如今已降到23.5%,其中1996年甚至一度降到16.9%。據紐約時報報道,2001年美國的第一大石油供應國是加拿大,沙特只能屈居第二,委內瑞拉居第三,墨西哥緊隨其後,接下來是尼日利亞,然後才是伊拉克,再其次的一個中東國家是科威特,排在第十一位,居挪威、英國、哥倫比亞、阿爾及利亞之後。
  
  華爾街日報提供的座次是:沙特阿拉伯(17%),墨西哥(15%),加拿大(14.4%),委內瑞拉(14%),尼日利亞(8.9%),伊拉克(8.5%),可見大同小異。1980年,美國從西半球進口34.5%的石油,如今這一數字已變成48.6%。而大部分石油都是從自己的後院大西洋兩岸進口,運輸非常方便。
  
  可以說,在依賴石油進口的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中,美國是石油供應最穩定的國家之一。更不用說還有另一個潛在的石油供應大國:俄羅斯。俄羅斯是沙特之後世界上第二大石油生產國,預計其石油日產量到2005年可達800萬桶,在未來可能挑戰沙特,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因此,布什把普京請到牧場,對之讚譽有加,絕非言不由衷。
  
  另外,美國在節能技術上有足夠的潛力,可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前里根政府的經濟顧問、哈佛大學教授M artin F eld stein指出,就汽車用油而論,在過去30年中,每英里行駛的耗油量已經減少了40%。而現有的技術有潛力再把每英里的耗油量減少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真若如此,美國就基本不用進口石油了。
  
  另外,美國明確三分之一的石油消耗在家庭取暖上。如果用煤炭、天然氣、核能代替石油,並普及簡單的住房隔熱、密封技術,耗油量會進一步減少。這些沙特方面一清二楚。一旦逼美國太甚,即使當今不願控制能源消耗的共和黨,也不得不採取民主黨和環保派的政策,進行重要的工業調整,以後就不再依靠你的油了。
  
  石油牌雖硬,但在美國環境主義勢力日漲的背景下,恐怕只能打一次。早早出掉王牌,牌局必輸無疑。
  
  祭不出手的“石油法寶”
  
  而最大的問題是,斷油對中東產油國的打擊,要遠遠比對美國的打擊大,可以說根本無法承擔得起。
  
  20世紀70年代,海灣諸國因石油而暴富,同時帶動了人口的猛增,使這一地區的人口增長率成為世界最高。最極端的例子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人口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至今竟增長了35倍!如今,海灣產油國的人口中有60%在25歲以下,上學的人比工作的人多。
  
  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財富,使政府進口大量外來勞工。結果形成了現在的雙重勞動力結構:外來勞工就職於私營機構和企業,本土人則拿着清閒的政府職位。教育制度也未能給下一代做好應付未來挑戰的準備。從1995到1999年中,沙特的大學畢業生共有12萬,其中只有1萬人有科技上的訓練,僅占勞動市場人口的2%。如何為急劇膨脹又缺乏技術訓練和在私營部門工作經驗的年輕人口解決就業問題,已成了海灣諸國面臨的巨大挑戰。
  
  目前海灣各國都大力推行本土化運動,也頗有成果。比如在“阿曼化”的運動中,阿曼私營公司本土雇員的比例在10餘年中從10%升到20%,但私營企業主對這種“阿曼化”多有怨言,雇用本地人也常常只是為了完成政府的指標———雇了本地人請他們呆在家裡,然後請外籍人頂他們的工作。而一位沙特商人則對政府的“沙特化”這樣抱怨:“我是想雇沙特人,但我憑什麼要雇一個我明明知道他不會來上班、也無任何責任心的人呢?”
  
  海灣各國都知道單靠石油太危險,要產業多元化。但本地的文化抵抗使投資者對任何石油之外的產業都缺乏興趣。據說沙特要鼓勵外商來開工廠,沒有人敢來。最後一家日本的紡織公司硬着頭皮來建廠,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疏通關係,開發石油。
  
  在這樣的社會,離開了石油還靠什麼?美國對此瞭如指掌。從長遠來看,靠油不但打不垮美國,反而可能打垮自己。只是石油若出了問題,對美國經濟的短期衝擊還是不小。這一衝擊,弄不好可以致使現任政府難以連任,所以布什必須十分小心。但話說回來,一個為猶太人普遍支持、主張節能、保護環境的民主黨上台,對中東諸國有什麼好處呢?
  
  石油這張牌,看來還是出不起。(作者為美國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