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中國陸軍天下無敵
送交者: ZTer 2006年07月26日16:17:53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經常在網站上看見諸如“中國陸軍天下無敵”“誰有資格與我們的陸軍比肩”等文章,裡面都認為中國陸軍天下無敵,是最強大的。但是我卻有些疑問不吐不快。
  有人用二戰期間的德軍與我國陸軍比較,那麼,我軍有二戰期間德軍的威風嗎?當時德軍提出陸軍新時代作戰理論基礎的閃電戰術、裝甲集群橫掃西歐、百萬蘇軍灰飛煙滅,德軍通過自身高超的戰役戰術組織能力獲得了巨大的勝利,從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有人看不起蘇軍,認為比我軍差。可蘇軍發展出最適合自身需要的大縱深進攻理論,在戰後更將地面戰爭的威力發揮到極致。直接比較一下:60年代的珍寶島事件國內盡人皆知,可是鐵列克提事件有幾個知道?如果我軍有信心堅守北京,中央衛戍3、4師何必用機布師師?如果我們能將敵人擋在黃河以南,三線建設幹嗎花那麼大的力氣?蘇軍當年使用的行進間轉換戰鬥隊形發起攻擊,我軍精銳在什麼年代才掌握?

  更多人看不起美軍,說美國人只能一線平推。如果那樣的話,朝鮮戰場上“磁性戰術”給我軍造成了多大損失?砥平里戰鬥我軍為何不能取勝,只是因為美軍火力強大嗎?美軍推出的空地一體戰、FCS等概念完全適合其自身國家擴張的需要,我軍適應局部高強度戰爭的理論又如何?

  中國人民解放軍雖然也有人民戰爭的理論,三年朝鮮戰場的輝煌,中印邊境線的勝利,但是這就能夠讓我們自認為成為世界第一了嗎?
  一支世界級的偉大軍隊要有強大的戰鬥能力、獨特的戰爭理論、高超的戰鬥技巧,以及卓越不凡的表現。3、40時代受辱於日本、7、80年代恐慌於蘇聯,79年自衛反擊戰直接暴露出軍隊的退化,僅僅是三年解放戰爭、受局限的朝鮮戰爭、師團級的對印反擊戰,能夠作為我們無敵軍隊的證明嗎?在大規模現代戰爭的表現,我軍從未展示出一支世界級軍隊的能力。

  我們現在為什麼說自己陸軍無敵?是我們強大了還是敵人衰弱了?是我們自認為無敵還是真的無敵?從比斯開灣打到莫斯科的德軍可以這麼說,從莫斯科到柏林的蘇軍也可以,美軍憑他們的實力也行。我們憑什麼?從鴨綠江到三八線?從鎮南關到涼山?各位拍拍自己的胸口問一聲,如果朝鮮戰爭沒有蘇聯,我們能不能守住鴨綠江?

  戰爭就是實力的體現,沒有實力,戰術能力再強也不是世界級的軍隊。如果我們憑自己小規模戰鬥的能力誇口,那麼烏干達比白虎團如何?
  不明白,80年代沒人提的事情,怎麼到了現在就有這麼多人認為是理所當然,山中無老虎,猴子就這麼逍遙自在?解放軍陸軍的戰鬥力就算現在可以排世界第一,主要原因是我們自身強大了嗎?

另:我這裡不是要說軍隊不行,而是說別拿着我們的軍隊吹牛,跟當年的德軍、蘇軍比,我們的軍隊還差的遠,完全沒有他們那種決定世界命運的能力和氣概。
軍隊的比較必然包括實力,否則以色列是不是世界最偉大的軍隊?軍隊是要打仗的,不是用於作秀。
我指責的不是軍隊,而是什麼不管妄加議論的軍謎。
軍隊現實又如何?沒有問題?一支軍隊內部一些很差另一些卻很好,這可能嗎。

1、什麼叫做世界上最偉大軍隊的戰鬥能力呢?
  既然說我軍是世界無敵的軍隊,那麼就只能以與世界最強軍隊的對抗作為評論,低水平戰爭並不能夠說明一支軍隊具有世界級的水平,就像中國的甲A連勝100場也比不了意甲,所以,解放戰爭不能作為我軍是世界級軍隊的證明。

  中國人民志願軍之所以可以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方面是我軍都是百戰精銳,處於歷史上的最高點;二是蘇聯提供64個陸軍師22個空軍師的裝備,使我軍在武器上不至於差距太大;三是美軍主力被牽制在歐洲,無法用全力與我作戰;四是蘇軍提供核保護傘,使我軍不受核攻擊;五是美軍受到政治限制,不敢攻擊我空軍、後勤基地;六是在戰爭初期,美軍未想到我軍參戰,兵力部署有問題。

  志願軍曾經像在朝鮮境內建立空軍基地,使得我空軍可以直接為前線部隊提供空中掩護,但是這些基地受到美軍的強烈轟炸,始終未能建成,後來不得不放棄這一計劃。由此可見,如果沒有不得轟炸我國內目標的限制,我空軍根本沒有立足的能力,連自己的基地都無法保護,還談什麼掩護後勤線。朝鮮戰爭期間美軍曾經將數門原子炮運到朝鮮,試圖對我軍發動核打擊,正是由於蘇聯的保護傘,美軍不敢將其日本艦隊作為代價來對我軍進行打擊;否則,以30枚核彈在中朝邊境地區形成核沾染帶,配合戰略轟炸機徹底封閉中朝邊境,以我軍當時的技術水平根本無法突破,在後勤全部中斷的情況下我志願軍能夠堅持幾天?而且隨時可以打擊我大部隊轉移,使我軍各部失去聯繫相互不能支援,那時候還談什麼反擊自保。戰爭初期的五次戰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我軍突然參戰的奇襲效果,美軍在不了解我軍戰術特點的情況下被打蒙,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我軍的戰術優勢越來越小,第四次戰役失敗就是明證。美軍當時已經結束戰爭5年,中高層軍官還在,但是基層士兵很少有戰鬥經驗,我軍確是經驗豐富,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如果沒有這些因素,我軍基本不可能在面對美軍大規模攻擊的情況下守住鴨綠江。

  解放戰爭不僅僅是軍事因素,更主要的是政治因素在發揮作用。國民革命軍完全無法同當時的德軍、蘇軍、美軍相提並論,打敗他並不能讓我們有與德軍比肩的資格。
  毛澤東軍事思想確實很偉大,但是這並不是一支正規軍隊所用該採用的,而且這種軍事思想在面對強大敵人的時候並不能夠確保勝利,沒有我們所吹捧得那麼偉大。一支偉大軍隊的進攻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毛澤東思想並不能夠在這方面為我們做出指導,如果始終堅持這種思想,放棄軍隊正規化的建設,那就會出現我們現在的這種情況:面對統一戰爭無力進攻,而防禦能力卻綽綽有餘。孫子兵法主要是一種思想,說他是理論偏了一點。而且這和解放軍有什麼關係,這是解放軍所發明的嗎。

  游擊戰的問題。我們的游擊戰並不是抗戰的主戰場,游擊隊八路軍也沒有能力同日軍抗衡。東北抗日聯軍流亡到蘇聯的時候殘部只能編成一個旅;40-42年敵後戰場最困難階段中解放區面積縮小,軍隊人數下降;可見游擊戰的效果是有限的,沒有正面戰場的牽制與支援,敵後戰場無法同敵人對抗。朝鮮戰爭期間我軍確實表現出很高的步兵戰鬥能力,但是做為現代戰爭,志願軍空軍的表現實在太差,對此有疑問的可以去艦船空軍論壇看一個討論空戰結果的帖子。

  打到新德里?做夢吧。當時的後勤狀況和道路條件連繼續戰鬥都無法保證,還要打到新德里,除非美國空軍全力提供運輸支援。朝鮮戰爭是受到諸多限制的,如果沒有這些限制,我軍不可能取得這種結果,粗略原因在上面,要反駁需要理由而不是熱情。解放戰爭不能證明我們是世界級的軍隊。

  美國被炸了珍珠港,但是珊瑚海海戰就阻止了日軍戰略目標的實現,中途島海戰就實現了過程的逆轉,我們呢?八年抗戰沒有解放任何一個中等以上城市,沒有殲滅任何一隻旅團以上日軍,這能夠比較嗎?蘇軍打到柏林,美軍轟炸東京,我們呢?日軍投降後都敢拒絕向八路軍投降。不貪生怕死任何一支軍隊都能夠做到,也必須做到,子弟兵做到這一點是因該的,沒什麼好說。

  北約就不恐慌,特別是在80年代攻守易勢,美國轉入戰略反攻。而且,世界級的軍隊應該連自己的首都都沒有信心守住嗎,這還叫做世界無敵?別忘了你們一開始是怎麼吹捧解放軍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大人打贏小孩並不光榮,而且既然退化那就不能叫做最偉大的無敵軍隊。

  98抗洪只能證明我軍紀律優良,但是不能證明我們世界無敵。僧格林沁蒙古騎兵無一後退,戰鬥結果無一生還;波蘭騎兵衝擊坦克無所畏懼,全軍覆沒國家淪亡;日本軍隊寧死不降自殺衝鋒,櫻花凋謝武士滅絕。有紀律又如何,這只是取得戰鬥勝利的必要條件,但有了紀律並不能保證戰鬥的勝利,如果以此作為對軍隊的信心,那只能是下一個悲劇的前夜。

  我已經說過多次,偉大軍隊必須有偉大的戰績,其他一次都是次要的,軍隊只看戰績。沒有優良的武器、國內政治影響,都不是次要軍隊辯解的藉口。只有在與世界一流軍隊的戰爭中取得輝煌的勝利,才能夠證實一支偉大軍隊的誕生。而一支偉大的軍隊只有在不斷的戰鬥中才能夠證明自己的依然偉大,2代人的時間中未經歷過大規模的高強度戰爭,一支軍隊的戰鬥很值得懷疑。

  蘇聯百萬大軍如果沒有北約的牽制早已入侵,中央衛戍3、4師到時候就要保護中央外逃;美國侵略越南達成了自己的戰略目標——阻止共產主義南下,而且現在依然保護台灣;對越自衛反擊戰被迫中止於諒山,因為北方的壓力無時不在;印度發動印巴戰爭,肢解我們的盟友巴基斯坦,這些都不是如果,而是事實。

  鐵列克提事件說明了蘇軍能夠在與我軍的衝突中找回場子,而不是我軍只有輝煌的勝利,沒有失利的結果,讓一些人別整天吹牛。
  強大?清政府割地賠款是強大,土耳其帝國崩潰是強大,朝鮮成為殖民地是強大,黑非洲被販賣1億人口是強大,印第安人被屠殺是強大;是希望自己是蒙古、羅馬、美國呢,還是希望是他們。

  美國的問題:朝鮮戰爭中美國在南朝鮮即將覆沒的情況下重建韓國;越南戰爭達成了自己的最初目的——阻止共產主義南下;非洲索馬里完全是政治上對其根本不重視而不是軍隊戰鬥力的問題;中東正是美軍強大的體現,其他國家怎麼不能為自己的國家獲得如此多的戰略利益呢,他們根本就沒有資格得到其他國家的反抗。

  戰爭越來越取決於武器的性能,在核戰爭和近地空間戰爭中,勝負完全取決於武器的性能。在空戰和海戰中,勝負主要取決於武器的性能。在陸戰中,勝負的基礎就是武器性能,劣質武器的一方之能夠寄希望於對方所犯的錯誤來彌補自己的弱小。寄希望與對方會比自己無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想法。人的因素在戰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小,武器才是戰爭勝負的關鍵,毛澤東再有豪情壯志,他敢發兵占領西伯利亞?志願軍空軍再有精神,空戰結果仍然是6:1的損失。精神只能在對方受到限制的情況下發揮作用,其依附的基礎仍然是物質。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都建立在物質決定意識的基礎之上,怎麼到了軍隊裡就要反過來。

  對於沒有內容的回應,我不予理睬;對於罵人的,我只有鄙視;如果沒有理由,任何觀點都是空虛無力的,請節省版面不要發出。我會回應會在這裡不斷編輯,以便讓更多人可以看見。


針對152樓的觀點,我在此作如下回覆:
一、美蘇之所以在50-80年代不敢入侵我國,發動對我國的核打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5、60年代中蘇關係破裂,美國對我國發出核威脅的時候,蘇聯仍然對我國提供了核保護傘,表示對中國的核打擊將被視為對蘇聯本土的核攻擊;而在蘇聯意圖對我國進行核攻擊的時候,美國明確表示任何對中國進行的核打擊都將是無法容忍的;美蘇兩國相互在對方以核武器威脅我國的時刻為我國提供核保護傘,是我國避免遭到打擊的重要原因。

2、我國的核武器雖然數量有限,但是在打擊城市等軟目標的情況下仍然能取得巨大的效果。而在遭受到我國核打擊之後,美蘇即使摧毀我國,也無法彌補所造成的損失,然後就會在與對方的競爭中完全處於下風。就像是三國中蜀吳相爭只能便宜魏國,美蘇之間的這種牽制因素是他們不能下決心對我國進行核打擊。

3、我國實行內線決戰戰略,在戰爭開始後將大幅度後退,引誘對方深入我國內地,然後在對方兵力分散、補給困難的時候對其發動反攻。蘇聯和美國都沒有信心能夠徹底占領我國,而不能徹底占領的結果就是陷入巨大的泥潭,從而導致分散在歐洲主戰場的力量,這對他們的全球戰略而言是不利的。


在70、80年代,我軍的裝備確實很差,舉例來說:埃及裝備米格-23的時候,我國只有米格-21;敘利亞有t-72,我國只有69式;安哥拉大量使用AK-47,我軍裝備56式半自動步槍。既然說我軍“部分”軍隊,那當然是最差的。


朝鮮戰爭中,美國根本沒有拿出全力與中國對抗,甚至連主力都沒有拿出來。美國陸軍的1/2,空軍的1/3,海軍的1/4在朝鮮,其他的與蘇聯在歐洲對峙。而且最強的核武器也沒有使用,還不轟炸我本土(包括空軍基地)。


另:對某個馬甲來說,請他記住中國擊落美國偵察機用的是蘇聯提供的武器。
還有,關於我軍展出武器是否是最先進的問題,我會在近期再次開貼說明。


很多網友對於解放軍的精神因素推崇備至,對此,我在鐵血發了一篇文章,看的人不多,轉到這裡,讓大家了解我對這個問題的態度。
論精神因素在戰爭中的作用

  很多人以我軍具有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來證明我們軍隊天下無敵,對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泛泛的認為可以通過精神因素來彌補。對此,我要特別作出批評,以避免這種錯誤的東西蒙蔽、誤導我們,使我們看不到軍隊的問題,無法做出應有的改進,從而導致下一場戰爭的失利。

  我在這裡所說的精神因素包括以下幾方面:1、軍事思想與軍事理論,2、部隊紀律與組織能力,3、勇敢精神與戰鬥熱情,4、戰術素質和反應能力。

一、軍事思想與軍事理論

  我說的軍事思想是指總體上的軍隊指導思想,他的作用體現在一支軍隊遇到問題時,以什麼樣的思維模式來爭取解決問題。比如說如何提高部隊的戰鬥力的問題上,德國喜歡精銳部隊,而蘇聯喜歡更多的部隊;在戰鬥方式上,西方喜歡堂堂正正的主力會戰,東方喜歡較為鬆散的連續戰鬥;魯登道夫的總體戰、馬漢的海權論、杜黑的制空權也是軍事思想,他們所說的是戰爭應如何進行。軍事理論是指部隊戰鬥的模式,如德國的閃電戰,蘇軍的大縱深進攻,美軍的空地一體戰,我軍的人民戰爭。

  軍事思想和軍事理論對於戰爭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正確的理論能夠促使戰爭的成功,錯誤的理論可能導致戰爭的失敗。蒙古人西征的時候,通過戰役上騎兵集團大規模迂迴,戰術上重騎兵(相對於蒙古輕騎兵)逼迫敵軍收縮隊形,輕騎兵反覆弓箭射擊的方式打敗了講究正面攻擊的歐洲人;德國通過裝甲軍團大規模突擊打敗了法國,贏得了二站初期的勝利;反過來法國人抱着塹壕戰的思想不放,失去了自己的國家。

  雖然對戰爭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但是軍事思想是從軍隊現實中產生出來的,並不能夠脫離物質基礎而存在,有什麼樣的國力軍力才能實現什麼樣的戰爭理論。歐洲狹小地區內有大量的封建領主,相互間距離有限,往往不超過3日的路程,缺乏大軍團迂迴的空間,所以軍團正面決戰才成為西方軍團的主要方式。蒙古軍隊的騎兵大規模機動弓箭遠程攻擊戰術是在大草原上產生的,游牧民族的大量馬匹保證了大規模騎兵集團的實現,蒙古馬優良的耐力實現了大規模的迂迴,東方反曲弓的強力產生了蒙古人壓倒性的火力,這三者結合才產生了蒙古軍團的機動戰術。大量裝甲車輛的裝備使得閃電戰成為可能。我國廣闊的地域密集的人口使得占領軍必然要分散兵力進行占領,總體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各地兵力必然薄弱,人民戰爭才有存在的可能。盟軍沒有陸地戰場迫切需要近距離空中支援,依靠自己的國力優勢才能按照制空權理論對德日進行大規模戰略轟炸。

在現實的物質基礎發生轉變之後,軍事思想與軍事理論必須及時做出調整以適應武器裝備的轉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工業革命使得大規模摩托化機動部隊的建立成為可能,坦克的發展使塹壕不再具有不可戰勝的威力,大規模的包圍殲滅戰有了物質基礎。英國富勒、法國戴高樂相繼提出裝甲部隊機動作戰的學說,曼施坦因、隆美爾為代表的德國國防軍正式確立了閃電戰理論,組建了大規模的裝甲軍進行穿插。相反,英法雖然擁有優秀的坦克,但是缺乏理論指導,仍把坦克配屬給步兵使用,耗費巨大的物力財力建立馬其頓防線,結果德軍橫掃西歐,法國為自己戰爭理論的失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軍事理論必須適合國家戰略的需要,當國家戰略轉變時,軍事理論也必須轉變。軍事思想和軍事理論屬於戰略問題,他們必須配合國家戰略的要求進行設計,否則軍隊將無法完成國家賦予的任務。在二戰前德國是弱勢的一方,且面臨着蘇法的兩面夾擊,德國要取得勝利就必須在短時間內結束戰鬥,利用時間差將敵人各個擊破,所以德軍必須選擇能夠快速獲得勝利的戰爭理論進行指導,而這就是閃電戰。法國在二戰前並沒有太多對土地的需求,由於綜合實力超過德國,面對德國的威脅,法軍只要能夠堅守國境線就可以消耗到德國投降,所以法軍並沒有對機械化戰爭的迫切需求。法國的馬其諾防線如果能夠延伸至海岸線,使得德軍根本無法繞過,那麼法國根本就不會戰敗。所以說馬奇諾防線並不是一無是處,但是它使法軍喪失了戰略進攻的能力。當盟軍登陸需要轉入戰略進攻的時候,學習德軍的方法建立裝甲集群就成了盟軍陸軍的唯一辦法。蘇軍在未擁有核武器之前,所持的是核武器無用論,但是當蘇軍的核武器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蘇軍就轉變成核武器決勝論。

  並沒有能夠確保絕對勝利的軍事思想,人民戰爭理論被我們進行了長時間的吹捧,說成了不可戰勝的反侵略法寶,但事實並非如此。東北抗日聯軍成立於1936年,高潮期有11個軍4萬多人,37年七七事變之後進入抗日的高潮期,從1937年11月起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動員日軍三個師團,偽軍四個旅和大批警憲特人員,共計5萬多兵力進行為期三年的“三江省大討伐”,1940年到1941年,日本關東軍劇增,達到76萬人,將強隊蘇戰備的同時對抗聯進行圍剿,直接動用兵力達到50萬人。由於鬥爭形勢日益惡化,各路軍減員較多,1940年初,吉東、北滿省委領導決定將各軍縮編為支隊。抗聯領導人於1940年初和1941年初,兩次在蘇聯伯力開會,並與蘇聯紅軍達成相互支援的協議之後,決定抗聯部隊除一部在東北堅持鬥爭外,大部轉入蘇聯境內進行整訓。1942年7月,進入蘇聯境內的抗聯部隊統一編成東北抗聯教導旅。從11個軍到三個方面軍一個警衛旅再到1個教導旅,抗日聯軍損失可見一斑,而且被迫出走蘇聯,喪失了國內的立足之地,可見在敵人優勢兵力重壓之下,敵後武裝根本無力自保。

如果抗聯的例子還不夠充分,那麼我們再看一下八路軍的敵後抗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後正面戰場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939年國民黨政策發生轉變,由抗日轉向即抗日又反共,日軍得以抽調兵力進行占領區清剿。從1937年9月平型關初戰勝利,至1940年百團大戰為止,八路軍由幾萬人發展到40萬,解放人口近4千萬。新四軍由1.2萬人發展至10萬,解放人口1300萬。1940年秋1942年,解放區人口縮小至5千萬以下,八路軍減員至30萬(選自《朱德選集》
國防大學戰略教研室供稿)。
在越戰後期,美軍完全擁有戰役主動權,消滅越軍的速度已經超過越軍補充的速度,只要持之以恆就能夠消滅越軍,只是由於戰前目的已經達成(阻止共產主義南下)和政治上的壓力才撤走。阿富汗戰爭後期蘇軍完全擁有主動權,抵抗力量已經無力組織大規模戰役。以上事實充分說明,沒有正面戰場的牽制與配合,敵後戰場根本無地對抗優勢敵人的反覆清剿,如果我們指望人民戰爭理論可以讓我們戰勝一切來敵,那只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人民戰爭理論只適合於大規模戰略防禦,不適合戰略進攻。人民戰爭依靠的是發動本土的人民參與抵抗,依靠人力和分布上的優勢掌握敵軍的兵力分布、及時調動己方軍隊、打擊敵方單獨部隊,慢慢消耗敵軍的力量,從而達到獲得最終勝利的目的。敵軍越深入,其兵力就越分散,我軍戰略實現的可能性也越大。但是在戰略進攻中,面對的是敵國的人民,拉長的是我軍的戰線,分散的是自己的兵力,人民戰爭理論根本沒有實現的基礎。

人民戰爭理論未必適合目前的軍事現實,現代戰爭具有高速、大縱深、非接觸的特點,人民戰爭所依靠的信息全面、打擊靈活的特長已經不復存在。現在戰爭往往是局部戰爭,時間短節奏快規模小,龐大而遲鈍的軍事機器無法作出有效地反應,需要的是精英化的軍隊。現在軍事裝備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普通民眾已經不能迅速成為一名合格的戰士,無法直接投入戰場。而且現在戰爭的目的已經不是占領一個國家的土地和人口,打擊其經濟、摧毀其政府正成為美軍的戰爭目的,除了對石油產量豐富的伊拉克之外,美軍並沒有長久占領任何一個國家,對於這種打擊經濟、政治目標的遠程非接觸戰,人民戰爭不能提供任何幫助。

我國目前的國家戰略需要我軍轉入堅決的局部戰略進攻,人民戰爭已經不適合我軍的需要,而新的理論上未獲得證實。目前已經不存在對我國本土的大規模入侵威脅,存在的危險主要來自於敵人在國境外對我進行的戰略包圍,收復台灣、保衛南沙是我軍最直接、最急迫的戰略任務,這些地域都遠離我國本土,不存在人民戰爭所依靠的民眾力量,人民戰爭無從談起。我軍提出打贏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已經有好些年頭,但是具體的理論尚未獲得實戰的驗證,外人也很難得知是否經過科學嚴肅的論證。而美軍的新作戰理論層出不窮,雖然未必一定是正確的,但是畢竟有戰爭的檢驗。如果說美軍沒有與真正的強手作戰,那麼自從抗美援朝結束後我軍又與哪個強國進行過戰爭呢?印度還是越南?北約面對的蘇聯威脅比我們大得多,珍寶島並不能夠作為範例。

由以上例證可知,人民戰爭理論已經不適合現在我軍的需要,甚至也不適合現代防禦戰爭的需要,而我軍新的軍事理論尚未出台獲得驗證,所以說,在軍事思想與軍事理論方面,我軍並不占有優勢。


二、部隊紀律與組織能力

部隊紀律是一支軍隊存在的基礎,嚴格的紀律才能保證一支部隊擁有強大的戰鬥力,尤其是我國國民並不具備美國人那種工作是工作玩是玩的專業精神,更需要紀律來保障,邱少雲的死亡保證了潛伏的成功,這就是紀律的力量。組織能力是指軍隊的編成結構是否合適,是否能夠滿足軍事戰略的需要。

我軍的紀律狀況已經大不如從前,這是掩蓋不住的事實。在1997年宣傳駐港部隊的文章里曾經有這麼一句話,“如果我軍的部隊都能有駐港部隊的嚴格紀律,軍民關係怎麼會不好”。這句話表揚的駐港部隊,批評的是全軍,正是由於我軍紀律的整體敗壞,才導致駐港部隊紀律優良讓人發出這種感慨。軍車不遵守交通規則前幾年是個嚴重的問題,軍方不得不專門整頓。而其他的問題如貪污、索賄等不一而足,我在此不多講。

“現在有一種不好的現象,就是有的同志熱衷於打聽人事上的消息,上至軍委、總部,下至本單位,甚至傳播海外媒體散布的謠言”“我們的軍政軍民關係和官兵關係總的是好的,但在新形勢下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要對官兵加強擁政愛民、遵紀守法的教育,處處體現我軍文明之師的良好形象”“關於各級幹部的住房標準,軍委、總部早已明文規定,但有的單位仍然我行我素集體犯規",以黨委會或辦公會的名義作出超標準建造、裝修住房的決定。尤為嚴重的是,有的單位發生了嚴重違紀問題,主要領導提議向上級隱瞞,黨委竟然作出隱情不報的決定”

上面這一段的是老江在軍委擴大會議講話中的內容,熟悉我國政治情況的都應該知道,在最高會議上講這些內容,那麼現實中應該是出了多大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還能夠說自己的軍隊紀律嚴明嗎?現在的軍人敢說紀律能夠和老一代相比嗎?當然,我軍還有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98年抗洪着實表現出了軍隊的動員機動能力,也將解放軍紀律嚴明的一面體現了出來。但是我們決不能因此忽略存在的問題,只有嚴格要求才能高標準實現,苗頭不打擊會爛到無法收拾。對於不熟悉軍隊內情的人民來說,即使是1%的軍人違規,就會轉化為100%的對軍人的印象,所以,指責我們軍隊腐敗決不是不應該的事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為什麼敵人不造謠說周總理貪污腐敗呢?為什麼現在有人造謠說解放軍紀既敗壞呢?沒有事實作基礎,任何人都造不出有影響力的謊言。流言的發生,其實只是人們對於事實懷疑的體現。

政府貪污腐敗橫行而軍隊卻廉潔自律,一部分軍隊紀律敗壞而另一部分卻能做到嚴格要求,一些軍人不遵規守紀而其他人卻能堅決遵守法紀,這可能嗎?動不動就說一些人是網特,實在是一種恐慌的體現,就像是60年代鬧國民黨反攻大陸,其實一共才過來幾個人,大部分是自己在嚇唬自己。


軍隊的組織結構關繫到部隊的戰鬥方式和戰鬥力發揮,合理的軍隊組織結構能夠極大的提高軍隊進行戰爭的能力。德國裝甲師、裝甲軍、裝甲集群的編制是德軍可以集中大量的機械化部隊進行大規模穿插,而法軍配屬給步兵師的坦克營卻無力對抗德軍的突擊。

面對現在敵人偵查打擊能力的加強和戰爭進程的加快,網絡化的指揮結構已經是必然的選擇,我軍目前開展的師改旅就是對此的一種嘗試。但是在改制的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問題:我軍的幹部培養始終是按照團-師-軍的模式進行,該為旅-軍制後人員能否適應;軍旅制需要更加強大的武器裝備來保障戰鬥力的實現,我軍的裝備是否能夠及時換裝;軍旅制需要強大的通訊保障,我軍目前能否在野戰條件下做到這一點還有問題;軍一級需要能夠更加強大的遠程支援火力,我軍目前是否有問題等等。

更加不利的是,我軍的編制改革完全是按照外軍的作戰經驗進行的,我們在投入台灣戰場之前沒有像1939年的波蘭和哈勒欣戰役中的日軍那樣的對手可供我們檢驗自己軍隊的對手,而一種新的方法在推廣過程中部出現問題是不可能的,戰爭的問題只有在戰爭中才能得到全面地體現和解決。沒有弱小對手可供實習將導致我軍不得不在大規模實戰中來檢驗自己,任何錯誤都會導致慘重的損失。


三、勇敢精神與戰鬥熱情

我所說的勇敢精神與戰鬥熱情並不只是指軍隊投入戰鬥時的無所畏懼沉着鎮定。勇敢無畏是任何軍隊都應該做到的基礎,不怕死是一個士兵上戰場前應有的心態,這點並不足以特別提出來說明我軍的風貌。我指的是軍隊在戰場失利,被擊潰打散之後重新組織、再次投入戰鬥的能力。

沉着鎮定才能夠發揮出自己的應有實力,冷靜清醒才可以尋找戰機戰勝敵人,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但是如何才能夠在戰場上鎮定冷靜呢?一方面要依靠平時訓練中的積累,長時間嚴格訓練過的士兵必然比臨時加入的新兵要好,而軍官也要比普通士兵好,這就是訓練的作用。但是,再怎麼訓練的士兵也不如久經沙場的老兵來的可靠。在戰場上時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經受巨大的精神壓力,會導致人產生一些平時根本不會有的異常行為,如彈震症。訓練只能夠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只有經歷過實戰才有可靠的結論。

我軍已經有15年未參加過戰爭,長時間遠離硝煙戰火必然使得我軍對戰爭缺乏心理準備,沒有一大批經歷過戰爭的中下級軍官是我軍的致命缺陷。任何訓練都不如實戰,而我們的首要敵手卻有着豐富的戰爭經驗,從朝鮮、越南、巴拿馬、利比亞、海灣、南斯拉夫、伊拉克戰爭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必然轉化為其士兵心理素質上的優勢,在這方面我們在戰爭之初必然吃虧。

不怕死、敢於迎着敵人的子彈往上沖是任何一支軍隊都能夠做到的,只有被打散之後各部分仍然能夠自動集結起來繼續戰鬥才是一支一流軍隊的表現,這也是國民黨軍被認為戰鬥力低下的原因,而堅持戰鬥寧死不降的軍隊最難以對付。我軍的雙首長制度對此有一定的優勢。從紅軍到八路軍,從解放軍到志願軍,我軍將士體現出了頑強的戰鬥精神,獨特的政工制度確實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對此,只希望現在的部隊還能夠延續其一貫的傳統,將其發揚光大,不要被多年的和平抹去了戰爭的記憶。

軍隊的精神狀態會受到日常工作狀態和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我軍的文山會海很容易消磨人的雄心壯志,力求穩定的工作作風也會扼殺有上進心的軍人晉升,社會上發生的種種事情直接影響到軍人的家庭並進而影響軍心。蘇聯大量的人員叛逃不僅僅是物質財富缺乏的結果,看不到改善進步的希望才是絕望的根源。我國目前社會上的事情決不會促進軍人的工作熱情,只能起到相反的結果,直接的體現就是軍紀下降。

有人說美軍怕死,作戰只會召喚火力支援,但其實我軍也是一樣。在描寫兩山輪戰階段的文章中有一個是描寫一場戰鬥,我軍一個團堅守陣地,越軍6個團攻擊,3000人潛伏在陣地前。看看那篇描寫就知道,我軍在擁有火力優勢的時候,同樣不會再拿人命去拼,以遠程火力優勢消滅敵人是任何軍隊的第一選擇。


四、戰術素質和反應能力

在這裡,戰術素質其實是戰略部署、戰役指揮、戰鬥戰術素質的簡稱,他所體現的是一個國家一支軍隊戰鬥力的高低。出色戰術素養的部隊可以以較小代價取得戰鬥的勝利,能夠以更快速度擊敗敵人。德軍的黃色、巴巴羅莎計劃,基輔、哈爾科夫戰役,世界第一坦克手的出色戰績體現出了德軍高超的戰術素養,德軍也因此成為一支偉大的軍隊。反應能力是指一支軍隊面對新的情況時,迅速採取有效的對應措施進行遏制的能力。反應能力強的軍隊可以更快適應敵人的新變化,不斷化解敵人的優勢,始終保持戰術的有效性。面對蘇軍的大縱深進攻,曼施坦因提出進行防禦中的包圍戰,不斷消耗蘇軍的人力,他在東線期間也確實成功實施過這一戰術,但可惜未能堅持到底。

在朝鮮戰爭中,我軍士兵表現出了高超的戰鬥技巧,美軍士兵也承認要集中全班的火力才能夠擊中一名我軍的士兵,與打擊呆板的日本兵完全不同。我軍的大規模穿插、在敵後建立阻擊線等戰術在戰爭初期有效的打擊了美軍,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僵持階段的坑道戰術也卓有成效,有效的抵抗了美軍的炮火優勢。但是,這些輝煌的成績並不是我軍所獨有。美軍針對我後勤不足提出了磁性戰術、針對我重火力缺乏進行了砥平里防禦、針對越南戰場提出了直升機機降作戰、針對蘇軍大縱深進攻提出空地一體戰,這些方針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說我軍的反應能力是優秀級別,那麼美軍絕不低於我們。

我軍在朝鮮的出色表現是建立在部隊富有戰鬥經驗基礎之上的,當時國內戰爭剛剛結束,部隊個個身經百戰,而美軍卻已結束戰爭5年,大量老兵退役。我軍所作出的反應往往是純戰術上的,是在物質基礎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軍隊自身作出的努力,這種努力必然受到了我軍當時薄弱物質基礎的制約,使得一些更好的方法無法實現,而要靠戰術的改變抵消對方的優勢,這必然需要部隊具有豐富的戰鬥經驗。美軍依靠自身的物質條件,可以依靠技術的進步來改變其戰術,如大規模直升機作戰的實現。但是美軍在依靠物質基礎的同時並沒有放棄戰術思想上的改進,並始終以思想的進步指引技術的發展方向。我軍目前缺乏實戰的經驗,但是物質上的條件好了很多,這一正一負是否能抵消,只能看戰爭中的表現。

這兩年解放軍報上刊登了大量的新戰術訓練標兵,提出了種種新的戰術或改進了某種新裝備,為軍隊提高了戰鬥力。仔細看這些報道,就能發現一方面是根據新裝備制定合適的戰術,另一方面是引進新技術改造老裝備,而且取得的成果好像不少。

戰術素質其實是正確指導思想下訓練水平的體現,嚴格的訓練才能擁有高水平的士兵,這方面只要指導思想沒有大的問題,加大投入就可以實現。但是中高級軍官的培養並非這麼簡單,沒有活躍的思想、沒有討論的氛圍、沒有寬鬆的環境,產生優秀的中高級指揮官的可能性比有這些條件要小。我軍中高層是否具有這樣的條件呢,我不知道,各位自己考慮。

戰術應變能力的發揮並不是無限制的,而是受到物質條件和戰場環境的制約,所發揮的作用是相對而非絕對的。比如說面對敵人的火力優勢,所能採取的措施無非工事、分散、隱蔽這幾種。工事如志願軍的反斜面防禦坑道,雖然確實抵抗了美軍的炮火,但是以喪失大規模機動野戰的能力為代價的;夜戰雖然卓有成效,但是就像苦練野戰的日軍艦隊遭遇美軍雷達一樣,遲早會隨着技術的發展而失去作用,就像現在一樣。戰役指揮和戰略布局上的精神因素髮揮基本是以敵方的困境和失誤為前提的,就像日本奇襲珍珠港、德國入侵法國,但是困境我們也會有,失誤的並不只是敵人,寄希望於自己會比敵人高明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想法。


精神因素雖然對於戰爭有巨大的作用,甚至能夠決定戰爭的勝負,但是必須有物質條件作為相應的基礎。而且精神因素的發揮受到物質條件和戰場環境的制約,並不是任何條件下都能夠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相反,大多數情況下決定勝負的仍然是武器裝備和後勤補給這些物質條件。精神因素髮揮的餘地隨着物質條件的改善而縮小,就像是汽車剛問世的時候還不如馬車跑得快,但是現在汽車可以超音速行駛,馬車又如何呢?在古代,冷兵器的殺傷力有限,導致個體戰鬥力不強,進而導致戰鬥的隊形非常重要,如果能夠想辦法對敵人形成兩面夾擊的態勢,那麼勝利就遙遙在望。但是在現代,戰術動作所形成的優勢已經無法承受敵方優勢火力所造成的打擊,越軍6個團攻擊我1個團的陣地,並且3000人成功進行了陣地前潛伏,但是仍然未能攻克我軍的陣地。

不要過分強調精神因素的作用,決定世界的是力量的強弱,寄希望敵人愚蠢的人本身就是笨蛋,最可靠的安全就是比敵人強大,越強大越好。

以下是對245-248樓流雲居士的回覆:
1、我所指的是哪一支中國軍隊
我所說的中國軍隊,是指從紅軍年代開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及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對其戰績和對手的列舉中可以看出。因為我寫本文的原因是看到這裡很多人吹噓我國的陸軍如何強大,對此感到很不安,這樣做和清政府依仗其八旗子弟、國民黨政府誇耀其百萬精兵有何區別?所以我要說明我對我國陸軍的看法,打破大家對陸軍的盲目崇拜。

2、蘇軍提供武器的作用問題
在我志願軍參戰初期,利用戰略、戰役突襲效果沉重的打擊了美軍,我軍戰略、戰役部署的優勢部分抵消了美軍裝備方面的優勢,取得了重大成果。而在大規模運動戰後期、陣地戰階段,蘇軍武器的加入世的我軍戰鬥力大為增強,在局部已經可以對美軍形成火力上的優勢,如果仔細看朝鮮戰爭的文章介紹,就可以看出炮兵、空軍等技術兵種在戰爭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在運動戰階段初期第二次戰役中,我軍曾經迫使美軍從西海岸進行大規模的撤退(可能記錯戰役、但事件絕對存在,各位可以自行查閱),美軍動用數個航母戰鬥群、空軍聯隊進行接應,我軍優勢兵力在敵人優勢火力打擊下無法發揮作用,只能眼看着美軍撤走。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上甘嶺戰役和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5.20戰鬥?(記不起名字,主要經過知道,相信很多人只要看了經過就會知道是哪一場戰鬥)。在5.20中,越軍4000人埋伏在我陣地前的草叢中,動用6個團的兵力攻擊我一個團的陣地,結果我軍炮兵大發神威,越南人死傷慘重仍然未能得手。上甘嶺戰役中,我軍處於防守狀態,主要攻擊行動均在夜間進行,雖然這樣避開了美軍的轟炸機,但是並不能夠妨礙美軍的炮火攔截,而我軍卻始終能夠將部隊派上去攻占敵軍白天占領的陣地。對比越軍和我軍遭遇的不同,就可以看出蘇軍對我援助武器的作用。

在上甘嶺戰役中,我軍陸續投入3個師4萬餘人,山、野、榴彈炮133門,火箭炮24門,高射炮47門,迫擊炮292門,發射35萬餘發炮彈。我炮兵部隊對敵炮戰16次,配合步兵反擊43次,配合步兵阻擊39次,配合步兵襲擊6次,對空作戰792次,共計896次。擊落擊傷敵機74架,擊毀擊傷敵大口徑火炮61門,坦克14輛,殲敵12801人,占總殲敵人數25000的一半以上。對此,毛澤東在1952年12月16日指出:“今年秋季作戰,我取得如此勝利,除由於官兵勇敢、工事堅固、指揮得當、供應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擊的準確實為制勝的要素”。而且上甘嶺戰役中,我軍已經開始從槍戰為主轉向炮戰為主。(《兵器知識》2003年第2期《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炮兵作戰紀實-下》)。要達到這樣的結果,沒有蘇聯的大力援助,我軍要取得這樣的戰果是不可想象的。

3、我軍未全部投入戰場的情況
從當時雙方的投入看,美軍尚未投入戰場兵力的比例比我軍大得多。我軍空軍有戰鬥能力部隊的全部都在朝鮮,還獲得蘇聯空軍的支援,美軍不轟炸我空軍基地,在這種情況下都未能取得空中主動權,那麼,一旦美軍動用全部主力對我本土進行戰略轟炸,那麼,我軍將根本沒有防空作戰的能力,我本土只能任憑其轟炸。

我軍即使將全部軍隊投入朝鮮,在已經形成穩固戰線的情況下也只能一線平推,無法形成戰略包抄的局面;而我軍虛弱的後勤線是否能夠支撐那麼多的部隊還是一個疑問。美軍不同,他只要有10個師的部隊駐守在台灣,我軍就不得不動用50個軍的兵力分別駐防海南、廣東、福建、浙江、上海,我軍當時還有這麼多的機動兵力嗎?

4、蘇聯核保護傘的問題
蘇聯當時的核能力雖然還不能夠與美國相提並論,但是已經可以對美國造成重大的威脅。美軍當年將核大炮運送到朝鮮是歷史事實,美國政府考慮過在朝鮮使用核武器的問題,一方面是擔心在日本的海軍艦隊成為蘇聯核報復的犧牲品,另一方面遭到盟國的反對,再加上其他因素從而作罷。那麼美國的盟國為什麼反對呢?因為他們擔心蘇聯對他們進行核報復與常規打擊。如果沒有蘇聯的保護,我軍實在是不容樂觀。

5、美軍對我空軍、後勤基地的攻擊
我志願軍空軍基地位於國內,美軍雖然多次組織對我空軍基地的偷襲,但是大規模的轟炸始終未進行。雖然國內也受到攻擊,但是與在朝鮮搶建的空軍基地比較起來,是在算不了什麼。我所說的後勤基地是指國內的戰略後勤基地,如丹東、瀋陽。

請考慮一下,如果美軍對我基地發動全力攻擊,會是這種程度嗎?
6、對我空軍基地的打擊
我空軍部隊是晚於地面部隊參加抗美援朝的,前後相差數個月之久,說“美軍未想到我軍參戰”是不正確的。在空戰中,除了蘇軍開始部署的2個近衛殲擊機師外,我志願軍空軍與蘇聯空軍參戰部隊的戰鬥損失率始終高於美空軍部隊,其比例達到2-6:1,誇大我空軍戰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並非戰史專家,也沒有對此進行過專門考證,我的消息來源於《艦船知識》網站-空軍論壇-志願軍空戰成績分析。對於其中的分析,我是相信的,各位如對此有不同看法,請去那裡與貼主辯論。

7、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問題
毛澤東軍事思想主要是弱小軍隊在戰略防禦態勢下通過全民抗戰來抵禦強大的侵略軍,這也是其獨特之處。作為我國來說,始終不相信自己軍隊的能力,依靠重大的自我犧牲來防禦敵軍,是應該採用的方針嗎?當然,毛澤東軍事思想也有其他內容,正規軍也可以指小國軍隊,但是,我這不是論文,是發貼,只要能夠將我的主要意思表達清楚就可以了,不要求那麼嚴謹。

8、越戰美軍目標實現的問題
在朝鮮戰爭之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就擔心我國會南下控制東南亞,尤其法軍戰敗之後,美國擔心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都會成為共產主義國家。當時,我國背靠蘇聯,自身有百萬雄兵,東北有朝鮮屏障,南下有越南跳板,東南亞境內還有無數華人接應,控制東南亞實在是很有可能。而一旦我國控制東南亞,那麼美國對我國的海上封鎖將徹底崩潰。

到1972年,中蘇關係已經徹底破裂,雙方在北方邊境劍拔弩張,中國的實力被牢牢牽制在國內無法南下;越南自身損失慘重也無力攻擊。共產主義席捲東南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美國戰前的目的可以說已經達到。如果只看越南一國而不考慮整個東南亞和全世界的形勢,那是無法得出正確結論的。

9、游擊戰術的問題
東北抗日聯軍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武裝力量,雖然不是主力,但同樣採用我軍的戰略戰術,完全可以代表其他國家的游擊隊武裝的能力與表現。八路軍的敵後抗戰在42年下半年恢復發展,恰恰說明了游擊戰術之能夠對抗弱小的敵人。我們這麼想,為什麼連續3年縮減的軍力會在42年恢復呢?出現了什麼變化導致這一局面的出現?然後我們就會發現一個重要的歷史事實——太平洋戰爭開始。正是由於日本抽調大量的軍隊投入到太平洋戰場,才使得八路軍緩過勁來重新發展。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主自由人權只不過是美日搶錢的遮羞布
2005: 平型關戰役前毛指示:集中打仗在目前是
2004: 論美國全面崩潰的可能性分析
2004: 台灣行:感受“島國心態”
2003: 三峽工程進口日本鋼板風波
2003: 神秘之死--從凱利到戴安娜
2002: 21世紀中國的明治維新與憲政
2002: 特稿:波音公司軍售台灣亟須“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