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事戰略與實力深度分析 |
送交者: 絕地西鳳 2002年05月22日17:59:08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A.中國的國家總戰略 ]中國的主要國家目標是成為一個強大的、現代化的、統一的和富裕的國家。它希望 自己屹立於“強國”之列,顯然想使自己被公認為是 一個羽翼豐滿的強國。中國認為它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它的天然 資源、人力資源、核力量、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地位以 及經濟的持 續增長,使它具備了強國的大多數屬性。它想在政治、經濟、軍事能 力方面 達到與其他強國“勢均力敵”。如果照目前的趨勢繼續發展 ,北京相信它到2050年至少 將成為一個“中等”強國。中國還想產 生足夠的力量,成為亞洲的一個顯赫國家,從而 使任何國際力量想 在亞洲採取大的行動必須首先考慮中國的利益。 中國的分析家們通過衡量各國的“綜合國力”來計算中國的地位。中 國已故最高領 導人鄧小平身邊的戰略顧問們在七、八十年代提出這 種計算方法。該方法是一種動態分 析過程,定性與定量地衡量一個 國家多層次結構的綜合國力體系中的關鍵要素或“子體系”。中國的 分析家們衡量國力的4個子體系是:(1)物質或硬力量(國家資源、 經濟 、科技和國防);(2)精神或軟力量(政治、外交、文化和教 育);(3)協調力量( 領導機構、指揮、管理和國家發展的協調);(4)環境力量(國際、自然和國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並沒有宣布西方意義上的用以指導自身在國際事 務中行為與作法的“總戰略”。實際上,中國領導人主要忙於國內事 物,特別是維持國家統一和內部穩定。我們可以通過高級領導人、政 府計劃文件以及政府機構的文字材料所表達的官方言論推斷出:最貼 近於中國“總戰略”的當屬它的國家發展戰略,這個戰略是全面提高 綜合國力,以實現長期國家目標。鄧小平70年代末首次宣告這個戰略 為“實現四個現代 化”。鄧去世後,以中國共產黨總書記江澤民為首 的領導層重申了這個戰略。 建立在這樣一個明智基礎上的中國總戰略是全面提高綜合國力,使北 京能夠實現其長期的國家目標。這個被北京稱為“國家發展戰略”的 總戰略是由鄧小平在70年代末首先提出來的,並由鄧小平之後以中國 共產黨總書記江澤民為首的領導集體重新予以確認。這個發展戰略基 於這樣一種假設,即,在和平與發展成為國際主流,戰爭可以避免的 時代,經濟實力是綜合國力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為此,北京優 先促進經濟快速持續增長,提高科學與工業領域的技術水平,開發利 用國家陸上與海上資源,並力圖獲得全球資源。 雖然這個發展戰略假設經濟實力是綜合國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但北京 的戰略同時還強調發展軍事力量,將它作為改革開放政策的補充,用 以保證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保衛重要的國家利益,支持最終扮演大 國角色和成為亞洲顯赫力量的政策。儘管如此,自鄧以來的中國領導 人將軍事現代化排在四個現代化的第四位上。由於科索沃發生的“盟 軍行動”和1999年5月,中國在貝爾格萊德的大使館遭到轟炸,中國官 方已經認真地考慮了修改國家發展戰略中發展國防的優先地位,以重 新排定國家發展的優先次序。但是,在1999年北戴河召開的領導人會 議上,高層領導重申了優先進行經濟、科技發展和資源 開發利用的方 針。 除了發展國家實力中的物質性“硬”力量(自然資源、經濟、科技和 國防)外,有 些分析家認為,中國國家發展戰略還試圖增強國家實 力中政治、外交等“軟”力量,認 為這些軟力量決定國家物質實力 的效能。北京正在調整國家政策和決策能力,改進對外 政治、外交 、經濟和軍事關係,增強它在多邊機構(包括聯合國、世貿組織、東 盟地區 論壇、亞太經合組織)中的作用與貢獻,將國民人均收入提 高到全球先進國家標準,以 及改善人民的社會生活質量(包括健康 和教育水平向全世界先進國家看齊),以此加強 它的“軟”國際力 量。 中國國家發展戰略還特別強調加強國家實力的“均衡 ”與“協調”,用宏觀手段調 整、控制、協調國家實力中的物質、 政治、外交和經濟這類硬力量與精神這種軟力量兩 者之間的協調發 展。在這種背景下,中共中央領導層經常強調“黨的建設”,要求改 善 和增強黨和政府的管理機構,教育和發展黨的下一代幹部。中國 共產黨還特別強調黨的 總書記和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對中國人民解放 軍的絕對控制,這種控制是通過以江澤民為 主席的中共中央軍事委 員會來實現的。對國家實力中軟硬力量發生影響的各種國家計劃 由 幾個政府部門管理,特別是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貿易委員 會以及國防科技 與工業委員會。政府機構間的審查與政策制定由中 共中央的一些不公開的組織,即所謂 的“領導小組”承擔,包括外 交領導小組、台灣事務領導小組、財經領導小組以及中央 軍事委員 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內的高層領導行使決策權。 為了尋求國家實力中各軟硬力量間的協調發展,中國的一些分析家 認為,環境的“ 制約條件”會對國家發展各種實力的能力產生積極 或消極影響。特別是中國認為國際環 境(世界力量的結構與平衡) 、自然環境(資源、地理和生態)以及社會環境(政治、 經濟和社 會制度及其穩定性)能夠直接影響國家發展的方向和步伐。因此,中 國的發展 戰略注重鼓勵對環境的積極影響,減少對環境的消極影響 。自1985年以來,北京致力於 促進全球力量平衡從兩極化平衡向多 極化發展,在其周邊國家和國際舞台上謀求建立和 平、穩定的安全 環境。在最近十年,中國已經增強了它對自然災害的反應能力,包括 洪 澇、乾旱、地震、瘟疫、饑荒和林火。由於地理和歷史形成的居 落模式,包括土地開墾 的原因,中國特別易受這些自然災害的襲擊 。北京還正在設法更加充分地利用其自然資 源,發展保護北海、東 海、南海中有爭議的領海中有潛在的豐富資源的海區所需要的軍 事 力量投送能力。另外,中國還採用各種強迫措施維持國內社會穩定, 因為經濟改革已 經在國內造成或加重了政治、就業、農村、犯罪和 種族方面的不穩定因素。北京已表明 了它將迅速遏制和撲滅任何新 的異教根源的決心,包括去年被當作國家政治問題的准宗 教——法 輪功。 由於這個原因,過去十年,特別是去年以來的幾個 方面的發展變化促使中國的一些 名流對中國一貫堅持的對安全的溫 和的估計提出嚴重質疑,這種估計是,和平與發展是 國際主流,世 界大戰可以避免,全球力量平衡正從兩極化向多極化結構轉變。高層 領導 人主要擔心的問題是,美國想通過遏制中國力量的增長與防止 俄羅斯力量東山再起,在 歐亞力量平衡中維持支配地位。北京認為 ,華盛頓正在通過加強與東京的安全聯盟和北 約東擴,竭力維護“ 單極”力量平衡。中國認為,俄羅斯由於國內問題羈絆,不能在抵 制美國主宰歐亞事務中發揮持久的作用。此外,北京懷疑新的美日防 務指針授權日本在 其過去的防衛態勢之外採取軍事行動,促進日本 提高其地區性力量投送能力。北京還認 為,美國發展國家導彈防禦 系統和戰區導彈防禦系統是對中國核威懾能力的挑戰,最終 將用於 保護台灣,這種行為被中國認為是粗暴干涉中國的事務,會打亂中國 建立針對台 灣的常規戰區導彈恐嚇能力的努力。 在科索沃的盟軍行動獲得成功以後,中國認為對付美國——在未來插 手中國內部事 務,或用軍事手段干涉可能發生的中國捲入的衝突— —將變得越來越困難。中國許多名 流指出,美國對科索沃的干涉為 最終在台灣海峽和中國南海發生的衝突中對中國採取軍 事行動開了 一個危險的先例。他們還懷疑,華盛頓將秘密或公開介入中國西部的 藏族或 穆斯林少數民族爭端。北京還懷疑,美國在科索沃干涉的先 例會增強美國在朝鮮危機中 進行干涉的傾向,這種干涉將對中國在 朝鮮半島的長期利益構成挑戰。美國對於俄羅斯 在車臣採取軍事行 動實行的不干涉作法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中國對於盟軍行動這一先例 的擔心,因為與南斯拉夫不同,中國和俄羅斯擁有核打擊力量。不 過,中國確實擔心美 國在中國可能捲入的衝突中進行軍事干涉。 中國認為,這類國際趨勢將構成一種國際環境,“限制”中 國發展物質、政治、外 交和經濟這些國家實力中的軟硬力量。中國 認為,這類趨勢表明,北京將難於發展與華 盛頓之間的特殊關係, 而建立了這種關係,就可能從根本上緩解美國“遏制”中國的意 圖 ,就可以促使美國在抵制日本力量增長方面與中國合作。此外,中國 在應付這種不利 的國際環境方面存在的基本問題是,為抵制美國在 歐亞地區力量而培植國際影響力的選 擇餘地有限。據報道,自1999 年5月7日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遭轟炸以來,中國領導 人一直在 討論對付美國的方法,包括加速軍事現代化、加強與俄羅斯的戰略合 作以及增 加中國在國外的滲透活動。不過這些選擇都不能從根本上 改變中國的地位。 看來中國還沒有作出這樣的結論,即, 這些選擇中的哪一個一定能改善它的安全環 境。中國高層領導人在 90年代初期和中期抵制在中國國家發展戰略中提高發展國防重要 性 的壓力,因為他們擔心這樣做會搞亂為使經濟增長與經濟現代化所作 的努力。北京認 為,經濟增長是保持國內社會環境穩定戰略的一個 重要因素;此外,認為外貿和外資是 中國發展國家實力中物質(硬 )力量中的經濟成分的核心。中國領導人還懷疑提高國防 在國家優 先重點中的位置只能強化華盛頓遏制中國的努力,使日本提高其力量 投送能力 的意圖正當化。在過去10年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戰 略家不時提醒中國領導人要避 免受美國挑逗而進行不平衡的軍備競 賽,從而偏離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軌道。 雖然中國對付美國 的選擇餘地有限,但它的安全政策和主張已經越來越多地包含了 間 接或直接向美國安全政策和主張進行政治性挑戰的論調。北京經常公 開和私下發表言 論,譴責美國謀求“霸權主義的”國際行為。中國 還推出一個“新安全概念”,呼籲將 國際安全建立在多邊對話和國 家間保證不用武力相威脅、不強制、不軍事干涉他國內部 事務的基 礎上。特別是,這個新安全概念批評作為冷戰遺物的雙邊和多邊安全 聯盟,認 為這種聯盟削弱而不是加強國際安全。在過去三年中,中 國一直使用這個主張在各種外 交和公開場合無遮掩地批評美國的歐 亞安全政策,反對美國(與日本)加強美日安全聯 盟和鼓勵北約東 擴。最近,中國與俄羅斯合作,成功地說服聯合國其他成員國支持批 評 美國發展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聯合國決議。 中國對美 國安全政策的批評部分地反映了中國領導人對安全的擔憂,他們感覺 到華 盛頓正在採取行動來“遏制”和“包圍”中國,鼓勵日本以北 京認為將會削弱地區安全 的方式擴大防禦範圍。提出這種批評的另 一個原因是,北京認為,美國的政策是創造一 個國際環境,“限制 ”中國全面發展其國家實力中各種物質(硬)和精神(軟)力量, 打亂中國欲意成為亞洲顯赫國家的努力。中國在它認為自己擁有一個 良好的安全環境, 從而可以集中精力進行“和平建設”的時期着手 努力發展綜合國力,然而冷戰結束後, 中國高層領導人越來越對這 種環境產生了懷疑。 B.中國的安全戰略 中國試 圖成為東亞地區的顯赫國家。北京推行的地區安全戰略旨在維護它所 認為的 在台灣、中國南海和其他周邊地區的主權利益,保衛它的經 濟利益,同時促進地區穩定 。 北京的首要任務是防止台 灣進一步邁向永久分離,長期目標是最終在中國提出的條 件下實現 國家統一。中國還試圖對抗它所認為的不斷增強的日美軍事合作,防 止它所認 為的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與此同時,它將繼續重視通過 獲得日本技術、對外貿易和利 用外資所獲得的經濟利益。維護朝鮮 半島的穩定也是北京的地區安全目標之一。中國在 東亞地區的其他 安全目標還包括:防止發展和部署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特別是防止台 灣 加入這個系統;保衛自己在東海和南海的主權;以及通過東盟、 亞太經合組織和東盟論 壇等組織促進其政治與經濟利益。 北京在這個地區的行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它與華盛頓關係的影響,受 它對美韓、美日 和美澳關係看法的影響。中國可能將繼續促進與俄 羅斯的所謂“戰略夥伴關係”,這種 關係以在邊界問題,貿易和投 資問題,以及軍售問題上的合作為特徵。中國對南亞地區 安全的關 注焦點放在印、巴兩國,這是兩個有核國家,北京希望次大陸能夠實 現和平與 穩定。在中亞,北京正在促進與周邊國家在發展能源、貿 易方面的合作,並建立更加緊 密的政治關係,但同時也耽心伊斯蘭 原教旨主義向新疆擴散。 在亞太地區之外,中國試圖提高 其大國地位。雖然北京偏重於雙邊外交,但它正在 試圖擴大它在國 際事務中的作用和影響。北京還正在尋找經濟發展機會,提高中國的 國 際影響和國際形象。它繼續把挫敗台灣尋求國際承認放在很重要 的位置上。北京繼續堅 定地擴大它在歐洲、中東、拉美和非洲等地 區的政治與經濟存在,不過北京並無在這些 地區建立軍事存在的野 心。 特別在台灣問題上,北京堅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要求台灣接受“一個中國”的 原則,以此作為最終實現統一而開展 的談判的基礎。中國堅持台灣應當參加“政治對話 ”,通過對話確 定台灣與大陸按“一國兩制”方式最終實現統一的步驟。中國還指責 台 北為拓展國際承認的活動。台灣拒絕北京版的“一個中國”,要 求北京平等對待台灣。 台北一貫主張在中國的經濟和民主程度達到 台灣人已經享有的水平的條件下實現統一。 台北認為,在過渡時期 ,雙方可以重點解決一些技術與程序問題,比如,文化與教育交 流 ,解決台灣在大陸大量貿易和投資所產生的商務爭端。台灣還採取積 極措施,對抗北 京為在國際上孤立台灣所作的努力。 北 京和台灣都宣稱他們尋求和平解決統一問題的途徑。然而,中國領導 人拒絕放棄 對台灣使用武力的權力。北京宣稱,如果台北宣布獨立 ,或外國武力干涉台灣內部事務 ,它將考慮對台使用武力。在過渡 時期,北京將繼續準備對付這類突發事件的軍事力量 ,此外,它還 將努力對台灣島內政治事態發展施加影響,防止台灣向法定獨立方向 發展 。 儘管北京拒絕放棄對台灣使用武力的權力,但它 一直強調希望通過與台灣根據“一 國兩制”的方式達成協議,和平 實現國家統一。中國的一些人意識到,與台灣發生戰爭 將在經濟和 政治上產生破壞作用。中國國家政策的重點仍然是在一個和平與穩定 的環境 中進行經濟的改革和發展。為此,北京避免採取危及其經濟 發展與獲得國外市場、投資 和技術的行動。如果引發對台軍事衝突 ,北京將冒毀壞其經濟持續發展和政治地位之險 ,特別是在那些與 中國存在未解決的領土爭端的國家。然而不可低估中國採用武力的決心。 從90年代初開始,中國軍事戰略的重點一直放在中國東南方向,特別是為在台灣海 峽和中國南海可能發 生的突發性軍事事件作好準備。中國的軍事戰略強調擁有對抗台灣 和其他地區性軍事力量的能力,也準備對付在任何軍事衝突中美國可 能的介入。 北京的軍事戰略重視野戰部隊的快速部署能力 ,以便在周邊地區打贏一場高技術條 件下的局部戰爭。海灣戰爭和 盟軍行動形象地提醒北京,需要提高解放軍的作戰能力, 以便對付 擁有先進信息技術和遠程精確制導武器的敵人。中國對正在出現的軍 事技術革 命的認識增加了它擁有打贏一場高技術戰爭所需能力的緊 迫感。 中國軍事現代化計劃的一個基本目標是建立一支有 能力防備任何地區性敵人,維護 領土主權不受侵犯,保衛國家利益 ,維護國內安全,遏制台灣獨立的和制止侵略的部隊 。 雖然陸軍現代化的優先權較低,但仍然通過裁減兵員,部署新裝備, 在規模較大的 陸軍中,重點建設一支高度機動、常備不懈的核心力 量。當前,北京正在削減軍隊。裁 減兵員將有助於將解放軍改編成 為一支由三種成分組成的部隊,即:少量高技術部隊, 在地區性突 發事件中靈活使用;大量裝備中低技術武器的部隊,用於保衛國內安 全;適 量的核部隊,用於維持對其他有核國家構成頂用的核威懾。 中國軍事領導人已經開始制定這些部隊將要採用的戰術。 與此同時,軍事院校已經 在專業訓練方面擔當了重要角色,目的是 建立一支無論是軍官還是士兵都接受過良好教 育、技術熟練的軍隊 。為了在戰爭期間支持和向軍隊提供給養,中國還正在致力於建立 一個高效的國家動員體系。 如果北京感覺到戰爭不可避免 ,中國將盡力限制戰火蔓延,但它將投入足夠的力量 ,使用適當的 戰術,在出現外國軍事干涉和重要的貿易與外國投資遭受破壞之前, 完成 軍事解決的任務。 如果第三方想要軍事干涉中國所 捲入的地區衝突,解放軍可能會採取一切必要手段 ,使其遭受重大 傷亡,削弱干涉方的決心。 二.中國軍事原則與兵力結構的發展 A.中國軍事原則的發展 傳統上,中國 的防禦戰略和兵力分配重點是根據保持一支能夠執行各種各樣國內外 使命的大規模武裝力量的需求來確定的。這種做法繼續體現在中國 的兵力結構上,中國 的兵力結構由三部分組成:240萬中國人民解放 軍、130萬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大約 150萬預備役民兵。過去十 年中,相應於對威脅變化的理解,中國已對軍事力量規模和結 構進 行了大力調整。 十年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重點開始 從體現毛澤東“人民戰爭”的持久的大規 模陸地戰,轉向周邊小規 模局部衝突。中國的“積極防禦”原則強調進行官方所稱的“ 現代 條件下的人民戰爭”,更確切地說是“在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這一原則強 調對在中國大陸和海洋邊界範圍內可能發生的事件作 出迅速反應,特別是在圍繞中國東 、南海的戰略外圍區域。如果在 該戰略外圍區域發生涉及中國權益的衝突,中國寧願將 與技術更先 進的敵人進行對抗,例如美國和日本。此外,與美國有關的中國大陸 與台灣 之間的台海危機已經成為導引人民解放軍兵力分配、軍事訓 練和戰備的支配因素。 中國的軍事計劃人員正在採用一些 帶有“軍事革命”特徵的現代戰爭概念,優先發 展在亞洲進行快速 高技術戰爭所需的技術和戰術。中國的軍事戰略仍然帶有毛澤東軍事 思想的深刻烙印,尤其是在特定時間和地點集中技術上處於劣勢兵 力,對抗處於優勢的 敵人。其主要變化是在並非典型人民戰爭的情 況下採用這些軍事原則。當前中國軍事戰 略思想的核心是,進行有 限的高技術戰爭、保護中國沿海經濟中心、通過可靠的戰略威 懾支 援外交政策。 海灣戰爭使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家充分認 識到有必要為“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 爭”作準備。1999年北約在 科索沃採取的軍事行動進一步加強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採用“ 積極防 御”和先發制人的軍事策略的急迫感。人民解放軍的許多軍官認為科 索沃衝突是 第一例完全“無接觸”戰爭,掌握制空和制信息權是戰 爭勝負的決定因素。他們認為未 來戰爭將越來越多地是無接觸戰爭 ,地面交戰將越來越少,甚至不存在。制空權將成為 實現戰術、軍 事行動和戰略目標的主要方式。最近在中國的軍事雜誌中的一篇文章 提出 南斯拉夫和伊拉克由於過於被動才被擊敗,中國人民解放軍應 該為掌握戰爭的主動權而 作好準備,並應對攻擊敵作戰系統中的關 鍵目標賦予最高優先權。 中國的戰略家認為一旦與技術上 處於優勢的敵人爆發戰爭,敵人將可能迅速部署兵 力,發動大規模 空中襲擊。在敵人集結其兵力的期間,存在着先敵發制的機會。“先 敵 發制,掌握主動”的方法被認為是抵消擁有先進的軍事能力的敵 人所占有的優勢或使這 種優勢完全無用的有效的方法。對敵方最關 鍵目標實施先機打擊(經常被稱為“一戰獲 勝”),是北京不需要 打敗敵方軍事力量即能遏制其軍事行動,或依照北京的目標實現 政 治解決的最直接的手段。這種戰術要求中國集中其主要力量攻擊敵防 御的核心,在對 抗處於優勢敵人的作戰中取得全面勝利。要實現這 個目標就要求建立一支比當前中國力 量更小型、更機動和技術更先 進的軍事力量。中國的許多研究、發展、採購和訓練計劃 都致力於 獲得這種集中兵力的能力。 中國國防工業技術水平遠低於 西方國家水平,在一定時期內不能生產對技術先進的 敵人(如美國 和日本)構成威脅的武器。然而,人民解放軍內的主要觀點,正如已 故領 導人鄧小平所提倡的那樣,是“各顯神通”。北京沒有把優勢 資源從民用部門和經濟改 革計劃中轉移到部隊的全面現代化建設上 ,而是重點實施一些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為中 國提供能夠最有效地 利用敵人防禦上致命弱點的手段。這種方法使中國具有不需要擁有 絕對優勢即可實現其政治和軍事目標所需的可靠威懾力,即“以弱勝 強”。 中國的戰略家們正努力為在人民解放軍中已經成功 使用或未來20年可以預見能夠使 用的那些技術和系統研究新的戰術 。北京着重發展和採購遠程武器,例如:反艦巡航導 彈、遠程低空 巡航導彈和近程彈道導彈。中國還正在努力解決C4I系統訓練中存在 的問題 ,非常重視利用電磁戰來削弱和破壞敵人的作戰系統。 中國的軍事計劃人員認識到高技術系統是非常複雜的,並認識 到過分依賴信息系統 是高技術系統潛在的缺陷。他們認為,利用精 銳部隊快速打擊,集中攻擊敵方的薄弱環 節,從而能使中國通過“ 不對稱”的方法達到與敵人對稱作戰的效果。“逐步奪取勝利 ”意 味着有選擇地破壞敵方偵察、電子和支援系統,以摧毀和削弱敵人的 協同式空戰的 效能。信息戰(如黑客)與非正規的特種和游擊戰結 合,可以使中國在敵方作戰系統內 部發動毀滅性攻擊,同時避免正 面衝突。 用於與現代化的潛在敵人交戰的不對稱戰術和系 統也是全面擊敗較小的地區性敵人 的基礎。結合傳統的低技術系統 數量上的優勢,使中國與潛在的地區性敵人相比具有決 定性優勢。 中國的戰略是利用足夠的兵力使敵方按北京的條件坐到談判桌上來, 並且速 戰速決,防止第三方介入。 B、兵力結構現代化 人民解放軍在其現代化過程中優先發 展導彈部隊、空軍和海軍,同時還包括地面快 速反應部隊。人民解 放軍的戰略要求建立精銳部隊,使其能對地區熱點作出快速反應, 並在陸上、海上、空中、太空及電磁領域主宰戰場。 中國 的軍事現代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可利用的國防資源、國防工業能力和 引入國外 技術與武器,並最終取決於人民解放軍將這些系統納入部 隊軍事體系的能力。如果經濟 發展不能達到北京的目標,軍事將面 臨預算削減,導致減緩軍事現代化的步伐。中國國 防工業獲得俄羅 斯和西方大量先進技術,但是很少可以用於大量生產高質量武器。如 果 北京國防工業改革失敗,人民解放軍將更加依賴進口外國裝備。 中國將繼續努力在國防技術和生產能力上作到自力更生。 購買武器系統將能滿足重 要的近期需求和獲得技術。然而,人民解 放軍在關鍵的現代武器、部件、平台、技術及 系統工程和集成方面 很大程度上還依賴外國資源。即使人民解放軍獲得這些現代化的武 器,集成這些系統、訓練官兵如何使用仍然是一項困難的任務。這就 限制了人民解放軍 成為一支世界級的軍事力量。 C、提高 軍事能力的先進技術 1.信息和通信發展 a.自 動化指揮控制和自動化信息系統技術 中國已經建立了廣泛 的堅固的地下隱蔽所指揮控制設施,用於保護軍事和地方領導 人。 在60、70年代,由於擔心和前蘇聯發生戰爭,促使北京動用了相當大 的財力,建造 全國範圍內的指揮哨所、民防設備和相關的通信系統 。建立這些設施的目的是要確保國 家領導人的安全,以及提供一個 安全場所來保證國家領導對全國軍隊的調度。民用和軍 事通信網絡 都支持這些設施,但軍事通信網絡可能是與民用通信網絡分離的。盡 管有將 這兩種網絡連在一起的可能,但是可以預見到中國人民解放 軍只有在發生危機期間才會 將這兩種網絡合併。為了創建一種生存 率高、安全、靈活、移動的和對電子攻擊/破壞有 足夠防禦能力的軍 事通信系統,中國已將全國範圍的指揮控制通信建立在多個傳輸系統 之上。中國的通信網絡能夠保證解放軍在疆域內的作戰。中國通信 網絡儘管能被削弱, 但不可能將其完全摧毀。 至少從 1979年以來,C4I系統的現代化和自動化一直就是中國優先考慮的事 。而在這 方面的工作已使中國建立了一個指揮自動化數據網,可以 沿着指揮鏈路快速傳送作戰指 令,將信息傳輸給國家級和戰區級的 決策指揮官。然而,就連指揮自動化數據網也算在 內,中國的C4I基 礎設施沒有能力在複雜的西方模式的聯合作戰環境中控制或指導部隊 。 指揮自動化數據網能夠支持和平時期解放軍在中國疆域內的行動 ,並且還能支持對中國 周邊進行有限的預先計劃好的常規攻擊。中 國在複雜的聯合作戰控制標準方面還遠遠落 後於西方,並且缺乏堅 固的適合現代化戰場的C4I體系。 1998年10月,在一場聯 合防禦戰軍事演習中,北京軍區首次用“軍事信息高速公路 ”字眼 作了報告。“軍事信息高速公路”被描述成是北京軍區開發的“戰役 訓練(指揮 )自動化系統”的信息網絡子系統。該系統處理並傳輸 圖象、字符和音頻數據,從而使 傳統的訓練和指揮方法適應了現代 化需要。軍區司令部的命令通過軍區作戰中心中繼到 幾百公里之遙 的下屬集團軍中,而軍事態勢圖則從幾百公里之遙的下屬集團軍中又 通過 軍區作戰中心中繼回來。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解放 軍報》報道了在1997年秋蘭州軍區指揮部隊演習期間,軍 區領導利 用視頻遠程通信會議系統召開了會議。遠程通信會議系統將戰區內相 互距離較 遠的參與者都通過網絡系統連結起來。該報還報道說,中 國在1997年底首次利用計算機 網絡進行了作戰後勤支援演習,演習 中所涉及的計算機數量達到了150台,連結了22個獨 立部門。8天的 演習被描述成是一場空前規模的演習,方圓數千公里內的獨立小分隊 都通 過網絡連結起來。 微波通信設備極有可能出現在人 民解放軍的各個部隊中。據中國公開資料報道,二 炮有新型的數字 微波通信系統,可以為導彈發射提供支持。據報道,二炮信號部隊在 19 95年左右就開始開發該系統,幾年後通過了驗收測試。這套新系 統能為二炮提供全天候 的保密通信能力。 儘管中國已經 對建立人民解放軍專用軍事蜂窩通信系統表示出了興趣,但蜂窩電話 部隊在軍事通信中還顯得不夠重要。然而,蜂窩通信在民用部門爆 炸性的增長,使得蜂 窩通信能夠在未來的軍事通信中占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如今,人民解放軍已經開始重視 商業蜂窩通信的利用。 中國的軍事通信網絡在不斷地更新,然而,據報道中國大部 分的軍事通信都是在信 息產業部所管理的通信線路上實現的。軍事 網和民用網基本上都是採用民用現成技術構 建的。儘管北京可能已 經成功地獲得了一些出口受限的技術,使其電訊現代化,但是這 些 技術可能並非是對中國禁售的,也可能最近解禁了。歐洲、日本和以 色列都在競相向 中國出售電訊技術以及相關的硬件和軟件。 b. 電子戰的發展 中國電子戰的發展主要是採用與西 方國家的公司合作、仿製和採購外國的電子戰系 統等手段,一直集 中在技術開發和技術能力改進方面。中國現有電子戰設備包含許多50 ~80年代的產品,因此只有少數幾個部隊裝備了最現代的電子戰設 備。中國正在購買最 先進的技術,來提高截獲、測向和干擾等能力 。北京的無人駕駛飛行器計劃除了可以增 強圖像偵察、圖像監視和 電子情報收集能力外,還可能會提供改善無線電通訊和雷達干 擾機 能力的平台。除此之外,現有的地面站可以被改造對衛星通信實施干 擾。人民解放 軍還正在研究電子對抗措施學說,並已實現了在電子 對抗措施環境中的初步(structur ed)訓練。 c . 信息 戰的發展 中國越來越將信息戰作為不同於傳統作戰手段的 另一種戰略武器。中國的信息戰正 處於早期研究階段,目前集中於 :理解信息戰是作為一種軍事威脅,開發有效的對抗措 施,研究信 息戰對外國經濟、後勤和C4I系統的攻擊方法。因為中國政府已經了 解到自己 的信息系統是脆弱的,所以中國最優先考慮的信息戰計劃 是,着手建立防禦性信息戰計 劃和開發本國的信息技術。有些技術 可以提高中國對外國軍事和民用信息基礎設施的防 御和攻擊,例如 計算機反病毒、網絡安全和先進的數據通信技術。 在過去 的幾年中,武漢通信指揮學院已經作為人民解放軍的一個主要的信息 戰研究 中心凸現出來。1998年12月,在“95工程-所有關鍵軍事開 發計劃”的支持下,該學院 建立了人民解放軍第一個信息戰模擬實 驗中心。同一年,總參的通信部批准兩本信息戰 出版物作為人民解 放軍信息戰的教材。由該學院20位人民解放軍理論家和導師共同執筆 完成了這兩本書:《信息戰的指揮控制》、《信息戰技術》,書中 首先介紹了信息戰的 定義和信息戰所涉及的領域,然後介紹了信息 技術在戰爭中的應用。該學院設立了31門 用於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 的核心課程,都是與指揮控制相關以信息戰為重點的相互交聯 課程 。 《信息戰的指揮控制》這本教材表明了人民解放軍對信 息戰的理論研究是相當成熟 的,然而,人民解放軍還沒有開發出與 其成熟理論相匹配的協調和綜合的信息戰原則。 在計算 機網絡攻擊領域,中國對部分地實現它的整體信息戰戰略,即研究如 何將病 毒植入外部網絡表現出了興趣。據報導,北京有足夠的硬件 和軟件工具並且對所涉及的 技術具有深刻的且與日俱增的理解。然 而,中國戰略信息戰在中、短期使用的先進信息 技術可能會缺乏深 度和精細度,但是,正因為中國又培訓了信息技術專家來保護自己的 網絡免受敵人的攻擊,它將很可能進一步嘗試如何滲透到外國的信 息系統中。 有公開登載的文章指出,人民解放軍已經將相 關的信息戰和計算機網絡攻擊編入作 戰演習中。據報道,人民解放 軍一直在集中力量不斷完善防禦措施,特別是防計算機病 毒。在沈 陽和蘭州軍區,公開資料的報道描述了這樣的演習情節,集團軍司令 部成功地 保護了它的指揮控制網絡免於病毒的攻擊。在另一次戰術 級演習中,邀請計算機黑客侵 犯上面提到的集團軍指揮控制網絡, 進行盜竊和破壞。 中國有能力滲透到保護措施脆弱的美國 計算機系統中,有可能利用計算機網絡攻擊 手段攻擊美國的民用和 軍事基礎設施。這種逆向訪問(anti-access)戰略的重點是跟蹤 部 署在中國周邊的作戰中心,包括C4I中心、航空基地和航母戰鬥群等 。 中國有能力發射軍事照相偵察衛星,但使用的技術按西方標準已經是過時的。北京 雖然沒有實時處理照相偵察 的能力,但終將裝備先進的圖像偵察和地球資源系統。中- 巴(西 )地球資源衛星已於1999年10月發射,操控這顆衛星所獲得的經驗有 助於北京發 展改進的軍事偵察衛星。中-巴地球資源衛星也可以提 供一些有用的軍事數據。中國還 可能在未來十年試圖部署近實時光 電成像衛星和高分辨率膠片照相偵察衛星。在過渡時 期,北京可能 採用民用定點衛星和可回收衛星成像技術,一旦能夠利用,中國還可 能使 用其他有較高分辨率民用衛星成像技術。 中國已經 發射了三顆低軌道氣象衛星和一顆地球同步氣象衛星。雖然北京已在 偵察 、監視及目標跟蹤能力方面獲得一定程度的國外技術援助,但 是在系統發展的許多方面 採用了本國設備。今後,預計北京將更多 採用國外技術和設備來加速其發展計劃。 中國對400—500 千克衛星感興趣,並在研製海洋研究衛星“海洋1”號,該衛星預計 2001年發射。北京最近研製的該級衛星的其他使命包括地球觀測、通 信和導航。中國還 在研製微型衛星(重量不超過100千克),用於遙 感和光電雷達衛星網絡。由北京清華大 學和英國測繪大學聯合研製 的“清華”系統由7個裝有50米分辨率遙感載荷的微型衛星組 成。首 顆衛星預計2000年發射。後續衛星可能對分辨率進行改進。 另外,北京參加了亞太小型多用途衛星計劃,該計劃是亞太多國空 間技術與應用協 作計劃的一部分。據報道,參加該計劃的國家包括 伊朗、巴基斯坦、泰國、蒙古、韓國 和孟加拉。 雖然中 國正在改進其所有的空間發射計劃,但是中國還沒有跡象表明具有利 用儲存 的衛星和空間發射裝置在決定發射後的24小時內發射的能力 。 空間開發包括載人空間飛行仍具有高優先性。雖然中國 的載人空間計劃幾乎所有主 要方面都是在過去5年內開始研究的,但 是北京仍然努力在2001年進行首次載人發射。雖 然此項計劃最主要 的目的是顯示政治威望,但中國的載人空間研究可以在2010~2020幫 助改進軍事空間系統。除了可以進行科學技術實驗外,中國宇航員 還可研究諸如空間載 人偵察等問題。 據說中國獲得許多 國外技術,可用於發展反衛星(ASAT)能力。北京可能已經獲得 用 於發展攻擊成像衛星的激光雷達的技術援助,並可能在尋求可在低地 球軌道跟蹤衛星 的先進雷達系統。北京還可能在研製干擾發射機, 用於干擾全球定位系統接收機。另外 ,中國可能已經有能力在特殊 條件下毀壞衛星上的光傳感器,這種傳感器很容易被激光 毀壞。北 京還可能獲得高能激光裝備或技術援助,可能被用於發展陸基反衛星 武器。根 據當前中國激光技術的水平,北京可能會在今後發展能夠 摧毀衛星的武器。雖然中國專 門的激光反衛星計劃還未確定,但是 有消息顯示北京對發展這種能力很感興趣,並可能 在開發相應的技 術。 中國與許多國家開展了有關空間的協作項目。雖然這 些項目中的大多數都說是科技 或民間合作項目,但是其中也可能含 有重要軍事技術轉讓。 據新聞報道,莫斯科和北京目前有 11個聯合空間項目在進行。這其中包括聯合載人 空間飛行(活動) 。中國對加拿大-德國的雷達衛星能力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可能購 買 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系統。中國最近簽訂了一項合同,在2001年發 射意大利製造的帶有28 ku-波段轉發器的通信衛星。先前的兩項合同 是關於研製兩國共同建造的偵察和數據探測 衛星。 1999 年2月,中國西安衛星控制中心與法國國家宇航局合作開在衛星指揮 和控制項目 。1998年12月新聞報道透露,中國已與美國、加拿大、 德國、意大利、法國、英國、俄 羅斯、巴基斯坦、印度和巴西簽署 了政府間宇航合作的協議和備忘錄。另外,北京支持 與70多個國家 和地區的企業、事業和科研院所開展各種形式的技術和經濟方面的交 流與 合作,包括共同發展衛星。 自從1998年以來,中國 與美國已簽署三項政府間的協議,提供發射服務。幾家美國 衛星制 造公司也與中國簽署協議,提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涉及到的衛星總 計大約30顆 。中國、法國和德國聯合研製的“中國星(Sinosat)” 衛星已於1999年成功發射。此外 ,德國和中國以合作的形式已對“ 東方紅3”通信衛星進行了改進,並在研製新一代類 似衛星。 根據1998年12月韓國新聞報道,韓國和中國都有意向共享各自遙 感衛星搜集的數據 和信息。1998年11月中國媒體報道,中國與荷蘭 簽署一項聯合投資合同,合作研製和使 用用於監測荒漠化和農作物 產量的新衛星。另據報道,中國的科學家在英國研究微型衛 星技術 。中國和英國的企業已經建立了一個合資企業,建造和發射中國首顆 非官方建造 的衛星。 中國的航天工業也在試圖將GPS和俄 羅斯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控制技術 集成到戰鬥機和直升 機上。中國航天公司1996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一次展覽上展示了一個 GPS接收機,並提供12信道GPS接收機和12信道GPS/GLONASS接收機的 宣傳樣本。其中一個 樣本展示了一個航天運載器,這說明GPS已用於 導彈上。在最近航空展上獲得信息說明中 國的所有新型戰鬥機都裝 有GPS導航系統。中國軍方支持的工業部門也已與外國公司展開 合作 ,生產用於裝備軍事武器的GPS接收機。為補充GPS/GLONASS導航設備 ,中國試圖從 國外獲得商業衛星成像設備。這些成像設備與GPS/ GLONASS配合使用,為目標跟蹤、導彈 制導與規劃提供數字地形圖。 3.其他技術發展 a.反輻射導彈發展 據報道,中國正在研製兩種反輻射面空導彈(SAM):FT-2000和 FT-2000A。前者 在1998年Farnborough航空展會上的樣本資料中首 次亮相,可能使用HQ-9(一型與SA- 10或“愛國者”類型的面空導 彈)。後者顯然將使用相對較老的HQ-2/CSA-1面空導彈 ,這種導 彈在50年代末問世。 FT-2000所用的導彈可能與HQ-9尺 寸相似,但速度可能要慢一些。據報道它的射程 為100千米,最大射 高20千米。一個完整的FT-2000營可能包括一個指揮部和三個連。F arnborough航空展會上得到的宣傳資料將FT-2000稱為“AWACS殺手 ”。FT-2000可以作 為獨立的防空系統或作為其他系統的一部分來 部署。雖然北京公開宣布FT-2000可在20 01年對外銷售,但極有可 能在要到2005年以後才能完成。如果找不着國外買主,研製時 間還 要延長,甚至根本不能成功。 根據中國的宣傳材料,FT- 2000A反輻射導彈將使用大幅改進的HQ-2/CSA-1導彈, 裝被動無線 電制導頭,工作波段在2-6GHz。FT-2000A還將裝新的毫米波引信、 新的制 導控制段和新的60千克碎片殺傷彈頭。該彈裝有一個在飛行 過程中調節推力的截止閥, 可能用於延長其射程。制導頭在發射前 裝入目標飛機的無線電頻率信號特徵,依靠它所 獲得的信息進行跟 蹤與攔截。估計該型導彈最大射程為60千米,最大射高18千米。 一個獨立的FT-2000A連由一個中央控制站和12套發射裝置組 成,每套攜彈一枚。中 央控制站有一套主被動探測器和三套輔被動 探測器。主輔探測器成三角形布置,一起確 定輻射2-6GHz帶寬信號 的目標的方位角與距離。這種配置是完全被動的探測方式,依賴 於 目標的無線電輻射頻率。綜合發射系統包括FT-2000A發射裝置和導 彈,導彈裝有與H Q-2、SA-2和SA-3一樣的面空導彈部件。這種配 置方式可以換裝抗干擾導彈,取代面 空導彈系統中常用的指令制導 彈,不過需要一種專門的火控系統與發射裝置。 b.導彈防 御技術發展 中國防禦巡航導彈的能力十分有限,並且不存 在反戰區彈道導彈能力和反彈道導彈 能力。但據報道,北京正在研 制最先進的面空導彈,這將使它在今後10到20年內防禦巡 航導彈和 戰區彈道導彈的能力得到提高,不過預計在這一期間,在發展反彈道 導彈能力 方面不會有大的進展。北京研製的面空導彈看來大多數是 從現有系統派生的。 近幾年來,中國開始執行一項積極的 計劃,購進俄羅斯先進的面空導彈和相關技術 。截至目前,俄羅斯 已向中國出售了少量的SA-10b、SA-10c和SA-15面空導彈。這些 俄羅斯的防空導彈正在用於實戰部署,填充中國防空體系中的空白。 不過,這些系統僅 能提供起碼的有限的對付飛機和巡航導彈的能力 。為了獲得更大的防空縱深,北京可能 會盡力從採購的設備與技術 中尋求建造自己防空武器的技術。此外中國還可能力爭通過 自行生 產或從國外獲得的方式,發展實用的反戰區彈道導彈能力和反彈道導 彈能力。 人民解放軍現用的面空導彈對付巡航導彈的能力 估計有限。這些面空導彈系統包括 CSA-5和紅旗-7(HQ-7),後 者是法國“響尾蛇”系統的翻版。可能正在研製對付巡 航導彈能力 得到提高的CSA-5的後續彈。也可能在將來由一種具有更好的攻擊巡 航導彈 能力的後續彈取代HQ-7系列面空導彈。正在研製的HQ-9面 空導彈據信是美國“愛國者 ”的仿製品。據報道,該彈將用於對固 定翼飛機和戰區彈道導彈進行遠程攻擊。根據中 國的公開報道,HQ -16面空導彈是中俄合作研製項目,可能用了SA-11的技術。此外據 報道,北京正在以SA-15為基礎研製一型近距面空導彈。 目前,人民解放軍海軍水面艦艇防空能力,特別是對付反艦巡航導 彈的能力極差。 在約60艘驅護艦中,只有極少數裝備了艦空導彈, 其他的只裝備不同口徑的防空炮。現 有的艦空導彈射程很小,只能 用於點防禦。沒有艦載遠程防空系統。據報道,中國正在 通過研製 HQ-9海軍型來克服其海軍防空力量的不足。人民解放軍海軍已經研 制了一型H Q-7海軍型,但數量有限。作為“現代”級驅逐艦計劃的 一部分,中國將向俄羅斯採購 的SA-N-7艦空導彈是一型現代化的 中距艦空導彈系統,但它反巡航導彈的能力有限。 c.水下戰 按西方標準衡量,中國的水下戰能力屬中等水平 ,但它能有效地對付其他東亞國家 。人民解放軍海軍裝備技術不先 進、老化、噪聲大。其人員受教育程度低,高銜軍人觀 念新,訓練 和演習缺乏實用性。中國當前已獲得各種技術資源,積極尋求用於未 來反潛 戰計劃的技術轉讓。隨着中國採用國內研發與通過直接從國 外(特別是從俄羅斯)採購 及轉讓從而獲取與潛艇相關的技術相接 合的方法的實施,人民解放軍海軍反潛戰能力有 望再過一段時間得 到提高。 據報道,中國從俄羅斯採購的四艘K級攻擊型潛 艇為人民解放軍海軍提供了得到獲取 安靜技術、聲納改進技術以及 武器系統技術的機會。中國可能將把這些技術用於本國的 潛艇建造 計劃中,不過人民解放軍海軍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有效地使用這些先 進技術。 中國自行建造的最現代化的柴電潛艇是“宋”級潛艇。據 報道它還使用了從俄羅斯和西 方國家獲得的技術。人民解放軍海軍 現有5艘“漢”級攻擊型核潛艇(SSN)和1艘“夏” 級彈道導彈核潛 艇(SSBN)。北京的下一代核潛艇可能會大量地反映出受俄羅斯的影 響 。據信,中國能夠大量獲得國外各種聲納技術,包括被動測距聲 納、舷側陣聲納、變深 聲納以及直升機吊放聲納。 人民 解放軍海軍現有水雷包括,老舊的俄式觸發錨雷和非觸發沉底雷,以 及一批國 產水雷。中國現在正在生產EM11非觸發沉底雷、EM31錨雷 、EM32非觸發錨雷、EM52火箭 上浮水雷以及可由陸基控制站遙控的 EM53艦布非觸發沉底雷。據信,中國已經掌握了EM 53所用的聲激發 遙控技術。這種技術可能將用到中國的其他艦布水雷上,包括EM52。 這 種技術能使所有水雷在敵方家門口關鍵位置布放,並根據需要激 發或關閉。據報道,中 國已完成機動水雷的研製,還可能會生產改 進型的俄制沉底雷及非觸發錨雷。在下個十 年內,中國很可能將努 力獲得先進的制導水雷和潛布機動水雷。 d.反艦巡航導彈 人民解放軍目前有4型反艦巡航導彈,包括“江戶-I”級 護衛艦上裝的CSS-N-1/ “粗刷”導彈,“呂大”級驅逐艦上裝的 CSS-N-2/“紅花”導彈,“江戶-Ⅲ”級護 衛艦上裝的CSS-N-4 /C801/“沙丁魚”導彈,以及各型驅護艦和導彈巡邏艇上裝的CH/ SS -N-6/C802/“掃視”導彈。C802是固體燃料導彈C801的增程型。SS- N-22/“曬斑” 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可能將裝在從俄羅斯買進的“ 現代”級導彈驅逐艦上。 e.低可視性技術 據報道,中國在80年代開展了一項旨在掌握與發展低可 視性技術的全國性研究工 作。國內研究可能已到達成熟和對技術了 解的程度,因而可以分析國外的能力,模仿過 去的研究。中國科學 家據稱已對低可視性技術的有了非常好的理論研究,但是顯然缺乏 實際經驗,這是需要經過幾十年的應用研究才能掌握的。中國似乎已 經開始多項計劃, 擬將基本信號特徵抑制技術用於其戰鬥機項目中 ,並據報道,中國正在研製使用低可視 性技術的的新型戰鬥機。 f.激光武器 據信,中國有一個高 度發達的光電工業體系,並具有了部署包括戰術激光武器在 內的致 盲激光武器的能力。中國曾在1995年在馬尼拉和阿部扎比舉辦的防務 展上推銷ZM -87釹激光致盲器,可能正在研製該系統提高射距和反 探測器能力的改進型。雖然ZM- 87的目的是用於地面目標,但它也 可以用於反飛機。中國還可能正在研製具有自動瞄準 和自動對付抵 抗能力的改進型致盲武器系統。據報道,它還正在進行艦載防空激光 武器 的可行性研究。未來的激光武器系統可能將強調用先進的光學 技術提高目標捕獲、瞄準 和跟蹤能力。據稱它還考慮增加激光武器 的功率和效率。 三、台灣海峽安全形勢 A.中國 戰略及常規兵力,包括對台作戰的可用兵力 1.導彈部隊 為了防止核訛詐及贏得更大的國際地位和聲譽,中國發展 了核武器和有限的投送兵 力。它的核力量相對較小,目的是用於核 報復而不是第一次核打擊。北京的目標是核威 懾:讓其潛在敵人明 白,中國能在經受核打擊後保有足夠的核武器,對侵略者實施毀壞 性核報復。 中國導彈系統中有能力打擊美國的只有CSS-4 洲際彈道導彈。據報道,中國已建成1 8個CSS-4導彈發射井。中國 還正在設計新一代公路機動的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這將 大大增 加洲際彈道導彈的生存能力。雖然中國的CSS-3洲際彈道導彈從射程 上有攻擊美國 阿拉斯加的能力,但是它主要用來對付俄國和亞洲的 目標。CSS-3導彈有二種發射形式: 平升就位發射場(rollout-to- launch site)和仰升就位發射井(elexate-to-launch si lo)。CSS -2是中國主要的區域導彈系統,它是一種公路運輸的液體燃料中程彈 道導彈, 能從永久性或移動式發射台發射。CSS-5是中國第一種陸基 固體燃料導彈,它是一種公路 機動導彈,由發射箱攜帶和發射,發 射箱安裝在牽引運輸車的升降發射架上。 中國在1995年和 1996年台灣海峽軍事演習中的演示表明:中國將其不斷發展的常規 短程彈道導彈兵力視為解決台灣問題的強有力的軍事和政治因素,即 使存留有不少問題 ,也不管這些演習及導彈發射是否達到了北京的 預期目標。據報道中國開始研製兩種低 空巡航導彈(LACM),這將 進一步提高人民解放軍用常規彈頭精確打擊重要區域目標的 能力。 未來幾年,中國短程彈道導彈兵力將繼續得到發展。目前 ,人民解放軍已在中國東 南部部署了一個團編制的CSS-6短程彈道導 彈分隊。CSS-6是一種公路機動的固體燃料導 彈,能攜帶500千克常 規彈頭,最大射程600千米。不久,一個CSS-7導彈分隊和另外一個 CSS-6分隊將被編入這支導彈部隊中,使兵力得到擴充。CSS-7也是公 路機動的固體燃料 導彈,射程約為300千米。射程更遠的CSS-7改進 型正在研製中。在今後幾年內,CSS-6和 CSS-7導彈有望採用衛星導 航技術提高精度。在與台灣的武裝衝突中,中國短程彈道導彈 可能 對付的目標有:空防設施、機場、海軍基地、C4I中心和後勤設施。 中國把正在發展的低空巡航導彈放在較為優先的地位上。 中國正積極從國外,特別 是俄羅斯那裡獲得巡航導彈技術及子系統 ,以此研發自己的低空巡航導彈。即將投產的 第一種低空巡航導彈 可能是機載型,可能在5年後投入使用。 2.空軍 人民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加起來有40多萬人,4300架殲擊機, 1000架轟炸機和 近距支援飛機,650架運輸機。殲擊機中絕大多數都 是技術落後的老式飛機:約有2900架 50年代生產的F-5和F-6型, 1000架60~70年代生產的F-7型。儘管不知道這些飛機已不具 有作戰 能力的比例有多少,但數量肯定相當大。中國顯然還沒有使用精確制 導彈藥(PG M)的能力。人民解放軍空軍只有B-6D型轟炸機和FB-7型 戰鬥轟炸機具備遠程打擊能力。 據報道,中國陸基空防中隊只不過 提供點防禦而已,它沒有一個寬泛的、綜合的國土防 空網。人民解 放軍空軍僅有10多架重型運輸機和空中加油機,空中預警機項目已列 入計 劃中。 雖然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在進行現代化建設, 但進展較慢。據報道,在外國多項技術 的援助下,自行研製的先進 殲擊機計劃已進入了樣機試驗階段。 未來20年,人民解放 軍空軍的規模將大大縮減,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固定翼飛機從 2000 年到2020年將從大約5300架減少到2200架。雖然人民解放軍空軍的戰 備率、兵力投 射距離及執行各種使命的能力也有望得到提高,但中 國防空的質量和C4I技術將繼續比西 方先進國家和俄羅斯落後。到 2020年,中國有可能發展和部署一個全面綜合的防空體系 。 即使飛機數量較少,但在近10年內一旦擁有了空中加油機和空中 預警/空中指揮和控 制飛機,其空軍的實力將成倍增加。空中加油機 將使得中國更現代化的殲擊機能在其周 邊空域作戰。在未來5年內, 中國可能將擁有空中預警/空中指揮和控制平台,使用它們 提供周邊 空域的實時態勢感知。 至少到2005年,有許許多多的制約 因素,使得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絕對難以獲 得台灣海峽的空中 優勢。在此期間,台北有望在飛機性能上相對於中國繼續保持技術領 先。台灣400架戰鬥機中的3/4是第四代飛機。中國擁有的第四代飛 機僅僅有Su-27飛機。 到2005年,人民解放軍的第四代飛機有望達到 約150架,也僅占殲擊機兵力的4%。另外, 在過去5年內,中國已認 識到駕駛員的技術水平不高,但提高幅度不大,仍然落後於台灣 。 然而, 2005年之後,如果上述趨勢得以延續,若台灣的空 軍能力不能同時得到大幅 提高,則海峽空中實力的天平將開始向中 國一方傾斜。到那時,中國的空中加油和空中 警戒計劃將達到或接 近初始作戰能力,可以接受空中加油的的殲擊機數量將超過150架。 中國主動雷達制導的空-空導彈(AAM)可能也將在2005年之後服役, 使其第四代戰鬥機 (數量正在增加)機載武器的性能接近美國先進 中程空對空導彈(AMRAAM)。然而,在 此期間,其撥款和生產的不 確定性可能會影響上面所說的所有時間進度。 3.海軍部隊 目前,人民解放軍海軍約有26萬官兵、60艘驅逐艦和護衛 艦、約60艘常規潛艇和6艘 核動力潛艇、近50艘兩棲登陸艦艇、數百 艘輔助船和小型巡邏艇,還有500多架幾乎是陳 舊的固定翼飛機和30 架直升機。過去10年,人民解放軍海軍努力進行部隊精減和現代化 ,取消了大量的老式艦船,補充了少量現代化艦艇。潛艇數量已降至 一半。主要水面作 戰艦隊正在逐步用自行研製的新型驅逐艦和護衛 艦取代老式艦隻,規模相對穩定。人民 解放軍海軍列裝的二戰中美 制老式登陸艦已被數量相當的國產艦隻所取代。儘管如此, 人民解 放軍海軍在大多數的技術領域,特別是防空、C4I和警戒方面仍落後 其他區域性海 軍,其中包括台灣。 中國在潛艇方面比台 灣占有絕對優勢,未來可預期的時期內將繼續保持這種數量上 的優 勢。此外,雖然中國現役潛艇數量將減少,但其總體質量水平有望增 加。中國顯然 正在生產更現代化的潛艇,並使用外國的潛艇技術。 雖然其潛艇部隊主要方向是用魚雷 和水雷攔阻水面艦隻,但是預計 中國某些潛艇上也可能開始裝備潛射巡航導彈。鑑於中 國從俄羅斯 購買了K級潛艇,並據報道更加重視了反潛訓練的重要性,中國潛艇 的反潛作 戰能力有望提高。因此,中國潛艇能夠成為控制海上通道 和對台灣周圍布設水雷的一支 重要力量,還能在中國東海和南海對 潛艇造成威脅。 中國主要水面作戰艦艇包括約40艘護衛艦 和20艘驅逐艦。它們都攜帶反艦巡航導彈 ,包括第一代CSS-N-1/“ 粗刷”導彈到更先進C801/“沙丁魚”和C802/“掃視”,按計 劃在 2000年將交付的兩艘俄制“現代”級驅逐艦可能將裝有SS-N-22/“曬 斑”反艦巡航 導彈。雖然大多數較新的水面戰鬥艦艇正在裝備近程 艦空導彈,但絕大多數根本沒有防 空導彈。儘管有這些限制,人民 解放軍海軍水面艦隊有望加強其戰備能力和大規模持久 作戰能力。 另外,它可能將進行更為實際的海上訓練,布置更為先進反艦、防空 導彈和 電子對抗設備。 人民解放軍海軍的兩棲艦隊所提 供的海上運輸能力足以能運送一個步兵師的兵力。 人民解放軍海軍 還擁有數百艘小型登陸艇、駁船和運兵船,所有這些連同漁船、拖網 船 、民用商船一起使用,從而擴大了海軍兩棲艦隊的規模。然而, 在遠距運輸、後勤補充 和空中支援方面的不足將繼續妨害中國投送 兩棲兵力能力。近期內,人民解放軍海軍兩 棲作戰的有限能力不可 能有太大改觀。此外,每年季節性氣候條件限制了小艇進行兩棲 作 戰的能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陸戰隊被認為是人民解放 軍的一支快速反應部隊。在歷史上, 其主要使命是兩棲作戰,次要 任務是支援地面部隊。目前,它只能夠執行地區性營級規 模的兩棲 作戰。 4.地面部隊 中國的地面部隊由40個機動 師和約40個機動旅組成。其中約14個師是快速反應部隊 ,它們是無 需訓練或預備役擴充的能夠在中國境內通過公路或鐵路部署的合成兵 種部隊 。中國正繼續裁減陸軍的規模。前幾年開始進行的裁軍50萬 的行動仍在繼續之中。裁軍 的目的是精簡人員和設施,用更先進武 器裝備其“核心”的地面、空降、機械化部隊和 航空兵。其陸軍有 150多萬的預備役民兵和100萬的武警作後盾。 特別是從 1991年的海灣戰爭以來,人民解放軍已將大量資源投向發展特種作戰 部隊 。這些部隊顯然是現代化地面部隊的一部分,很可能已被指定 在對台灣的各種突發戰中 承擔特殊使命或任務。這些任務或使命包 括執行偵察和監視;定位或摧毀C4I設施、運輸 中心和後勤軍需庫; 攻占或摧毀機場和港口;摧毀防空設施。 人民解放軍總兵 力中的只有一部分將用於對台作戰。涉及直接對台作戰的兵力可能 包括南京軍區的戰區彈道導彈部隊;南京和廣州軍區的空軍和陸軍( 特別是南京軍區的 第1和第31集團軍)和東海艦隊的海軍兵力。可能 會調用別的軍區和艦隊的空、海、陸軍 部隊來增強在台灣對岸的兵 力部署。儘管空降兵的建制運輸能力有限,但會在台海危機 中占領 機場,為後續部隊的登陸和支援兩棲登陸發揮重要作用。 B.先發制人的能力,包括人民解放軍對台打擊戰的預警時間 人民解放軍正在購買遠程武器,用於對台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這 些武器包括反艦 巡航導彈,遠程低空巡航導彈和短程彈道導彈。新 一代巡航和彈道導彈將具有更遠的射 程和更高的精度。 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在其軍需庫中增加的CSS-6和CSS-7短程彈道導彈 使其能夠執行 新的常規使命。在未來幾年內,中國的短程彈道導彈 兵力的規模有望顯著增加。這種重 點發展的新的常規使命被當成人 民解放軍提高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特別是對台作 戰能力的關 鍵因素。中國顯然正在致力於改進其短程彈道導彈的精度和生存能力 。如果 這些改進得以實現,其短程彈道導彈將成為一種可怕的、精 確的、難以捉摸的縱深打擊 武器。 當中國針對台灣展開 導彈部隊時,台灣對導彈發射的預警時間很可能減少,特別是 當北 京在靠近台灣海峽的地方構築新的導彈設施時,對導彈發射的預警時 間很少或根本 沒有。另外,中國人善於使用偽裝、地形掩護、地下 設施、誘餌和其他形式的欺騙手段 來掩蓋其軍事活動和防止即時預 警。 C.對人民解放軍綜合實施和同步協調戰區導彈、空中 打擊、信息戰及特種戰能力的 評估 假如中國決定進攻台 灣,北京的目標是以閃電般的作戰速度削弱台灣的戰鬥意志, 避免 戰爭升級和第三者介入,強制按北京的意願政治解決問題。要獲得成 功,很可能需 要同時使用短程彈道導彈、低空巡航導彈、空射反艦 巡航導彈、海上兵力以及特種作戰 部隊。然而,雖然北京在理論方 面懂得綜合使用各種武器系統和打擊裝備,但人民解放 軍在作戰原 則和戰術上存在重大不足。中國沒有實時偵察和監視能力,其有效指 揮和控 制軍事力量(特別是在聯合作戰環境中)的能力,實際上並 不存在。人民解放軍空軍和 海軍航空兵很少在一起聯合演習。雖然 據報道陸軍和空軍進行過類似海軍和海軍航空兵 的聯合演習,但三 種或多兵種聯合演習卻很少。人民解放軍顯然在戰術層面上進行過軍 種內的聯合演習,但是各軍種並沒有完全組合成一支緊密結合的戰 斗實體。所謂的聯合 演習只不是按劇本宣唱,很少或根本沒有自由 演練的餘地。雖然不同分隊能同時或接近 同時地進行訓練,但是不 能被聯合指揮官和參謀機構通過C4I系統按聯合作戰計划進行作 戰控 制。有關人民解放軍如何將信息戰綜合到聯合作環境中的信息不多。 只知道第二炮 兵在組建能與其他軍種相互配合的訓練團方面取得進 展。至少在未來20年內,中國不可 能發展全面的聯合兵力投送能力 ,因此,它對多維戰場的控制能力可能仍將是有限的。 D .面對人民解放軍綜合攻擊戰,台灣保持海、陸、空作戰能力評估 近期(2000-2005),人民解放軍只有有限的對台綜合作戰能 力。儘管人民解放軍曾 進行過多次軍種間的戰術演習,但是,各軍 種並不能完全綜合成一支緊密結合的戰鬥實 體。由於存在這個弱點 ,台灣在近期內面對人民解放軍的攻擊時,能夠保持海、陸、空 作 戰能力。 保持在台灣海峽的空中優勢應當是中國為發動對 台軍事行動所作的各項努力中最重 要的部分。中國目前軍用飛機較 台灣占有絕對數量優勢。這種優勢有望保持到2005年以 後。而台灣 擁有更加現代化的飛機,因而占有質量上的優勢,並至少在未來5年 內將保持 這種優勢。人民解放軍對付台灣的防空雷達、摧毀指揮控 制網絡所實施的電子戰,以及 對台機場、防空導彈陣地實施的大規 模常規短程彈道導彈和低空巡航導彈打擊,將降低 台灣的防空能力 。台灣空軍的整體作戰能力取決於飛行員有素的訓練,足夠的後勤補 給 和維護保養,以及台灣空軍把多種不同機型有效組合形成緊密的 戰鬥實體的能力。 人民解放軍對台實施兩棲侵襲之前可能 要進行海上封鎖、空襲和導彈攻擊。空降、 空運和特別作戰部隊可 能會對台灣海岸防禦同時實施背後打擊,以奪取港口,特別是靠 近 機場的港口。奪取灘頭陣地將形成持續打擊能力。通過空降包圍,切 斷台灣海防部隊 的供應線,使台灣腹背受敵,以此減輕兩棲作戰的 困難。中國可能會尋求能在台灣海峽 登島廊道的上空壓制台灣的防 空力量,確立其空中優勢的手段。人民解放軍能否在台灣 島建立和 維持立足點,將取決於海峽兩岸各種不定因素,包括人員的傷亡和裝 備的損傷 率;取決於人民解放軍協同作戰的能力;取決於中國後勤 保障體系能否充分地支持快捷 作戰。 中國大陸潛艇的數 量優勢對台灣海軍構成了威脅,但是台灣正在獲得先進的反潛技 術 ,可能因此而提高其在台灣沿岸對付人民解放軍潛艇的能力。儘管如 此,台灣海軍用 現有的資源,包括許多二戰時建造的老式艦隻,對 付海上封鎖是極其困難的。為防止第 三者介入,中國水面艦艇和潛 艇裝備的數量優勢可能將自始至終對台灣構成壓倒之勢。 中期(2005-2010年),雖然人民解放軍可能會部署一支對台綜合 作戰能力更強的部 隊,但仍將有許多不足。不管進攻的時機如何, 對台侵襲的成功將要造成巨大的損失, 並要投入大量的軍用和民用 設備。此外,中國將不得不甘心付出由此而必然導致的政治 、經濟 、外交、軍事代價。 如果目前的造艦趨勢在2005-2010年 一直持續,人民解放軍海軍運送部隊的兩棲運輸 能力將不會有明顯 改善,這仍將是大規模兩棲侵襲的一個制約因素,但是,不排除人民 解放軍為了武力實現國家統一而使用其它裝備,例如彈道導彈和潛 艇。中國已意識到海 運能力的不足,目前十分重視民船在兩棲侵襲 中的作用。人民解放軍在最近可能是針對 台灣進行的軍事演習中突 出了漁船和商船強大的支援作用。這種預備役力量如果建成, 將會 提高中國侵襲台灣的兩棲作戰能力。據報道,北京正在加速對商船改 裝的努力,以 彌補海軍登陸船隻的不足。氣候因素將會影響侵台時 機。此外,台灣西海岸泥濘地段也 限制着建立可用的登陸海灘的數 量。 遠期(2010-2020年),中國相對於台灣的軍事實力 的質量優勢將繼續增長。從201 0年開始,中國將能獲得新系統的許 多使用經驗。這些系統包括先進的制空戰鬥機,空射 和海射巡航導 彈,以及海軍戰鬥艦艇。人民解放軍還將提高海、陸、空和導彈部隊 聯合 作戰能力。這一期間,在諸如空中加油、機載預警與控制系統 和空中電子戰等能力有望 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長期兵力 動態平衡的變化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台灣本身的發展能否趕上或超 過大 陸的發展。台灣遏止中國可能發動的進攻的成敗將取決於它在 軍隊、技術和裝備方面持 續的現代化進程;取決於它有效地綜合使 用這些設備的能力;取決於它處理大量其他系 統性問題,免除可能 失去質量優勢之虞的能力,其中主要有新兵招募、保留優秀技術人 材和維持後勤系統的有效性。 E.去年一年中國對台灣威懾 兵力的評估 在1999年,中國的軍事活動與作戰能力的發展 對台灣的防禦提出了挑戰。這一年明 顯的特徵是人民解放軍增加了 在台灣海峽的空中軍事活動,部分原因是由於李登輝在7月 份提出的 與大陸關係為“國與國”關係的主張所造成的。據報道,中國在直接 針對台灣 的某機場上增加了殲擊機的數量,並在台灣海峽上空增加 了飛行架次,大陸首次表明將 在海峽使用Su-27飛機以炫耀武力的意 圖。 據報道,去年夏天,人民解放軍陸、海、空和戰略火 箭部隊進行了若干次軍事演習 ,儘管這些演習是按關繫緊張前的預 定計划進行的,但也許按直接針對台灣進行了修改 。這些演習顯然 也括在大陸北部沿海和台灣南部進行的小規模兩棲演習。演習可能提 高 了那些將參與對台作戰的部隊的戰備能力,並向台灣方面顯示了 李登輝的行為是不能接 受的。 1999年,包括對台作戰部 隊在內的人民解放軍陸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改組和調整,裝 備了性能 更先進的武器。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