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大陸政策兩大主軸:模糊與對立 |
送交者: 邵宗海 2002年05月23日16:22:54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陳水扁大陸政策兩大主軸:模糊與對立 邵宗海(台北) 政黨輪替已經兩年,陳水扁的大陸政策給予外界的印象似乎是毀譽參半。持正面肯定的看法是陳水扁的大陸政策進退有據,尊嚴維持,而且彈性運用得當。不認同他大陸政策者則是認為他政策方向未明,而且搖擺不定,根本是在製造對立的敵意。 其實,這些正反兩面的看法都有他們的依據,而且基本上並沒有太大事實的差距,因為陳水扁過去兩年大陸政策的戰略主軸正是“模糊企求”與“對立塑造”。所謂“模糊”就是讓對岸摸不到政策底線,以便台北有更寬敞的進退空間。而所謂的“對立”,則是在兩岸互動方面,儘量製造讓北京有壓制與破壞台灣的形象,使得台灣民眾持續對北京懷有敵意,進而對阿扁尋求連任時轉化有更強民意的支持。 尋求模糊空間的運作 由於解讀他大陸政策的人,會從不同角度或價值切入,因此所得之結果就會有上述戲劇化那麼強烈正反兩面的評價。我們試以舉幾個例子來說明陳水扁幾次重要大陸政策宣示之時,他是如何一方面尋求模糊空間的運作,但另方面又是刻意的擴大台北尊嚴立場,期以挑起北京強烈回應,進而達到台灣民眾對中共厭惡的結果。 首先,是陳水扁就職之初的520演講,宣示了著名的“四不一沒有”的看法。對一個充滿台獨理念的總統當選人,又難免會受到其所屬政黨主張台獨黨綱的影響,肯在外界疑慮之際,提出這麼多“排除對台灣不利”的保證,當然贏得外間的喝采。認為他不僅超越國民黨時期所遺留的障礙,而且也似乎褪卸了他原本傾向台獨的外衣。 其實,根據陳水扁大陸政策“模糊”與“對立”兩大戰略主軸的運用,真相恐怕並不是外間所得那麼有限的了解。我們試以“四不一沒有”其中不會宣示台灣獨立一事為例,可以發現阿扁大陸政策的考量實際上有他更廣泛層面的涵蓋:一、阿扁先建立起對北京不主動挑釁的立場,希望藉此善意的表達來爭取國內民眾以及美國的支持,若能因而獲得北京相同態度的回應,那更是這項宣示最大的邊際效益;二、宣示不會宣布台灣獨立,並不代表民進黨願意走向統一。在兩端之間,其實仍有許多灰色空間可以揮灑,其中之一便是台灣繼續維持現狀。對阿扁來說,這既沒接受中國大陸統治,也符合台灣多數民意的胃口,而且有更寬敞的後退空間可以縱橫;三、北京當然也會預想到阿扁如此模糊政策的尋求有其模略打算,因此它的回應當然不會有絕對的正面,而這正是事先已有的預判與期待。因為只有北京如此拂逆阿扁的“善意”才能讓阿扁團隊可從容導引台灣民眾對中共當局更加厭惡,進而對北京的敵視所締創的兩岸對立,有利於阿扁在2004年連任布局,因為一切兩岸僵局均是中共的橫蠻所造成的說法將具有其說服力。 其次,我們再檢視陳水扁最近有關三通的談話,也是基於這樣戰略運作的考量。再詳細地說,台北會對三通或直航鬆口,當然是因為國內產業界的壓力太大。因此阿扁的盤算便是如能擱置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雙方進入官方談判,藉此因而建立台灣的主體性與對等政治定位,這則是最理想的結果。萬一試探對方的過程中不盡然圓滿,也希望藉由政策模糊措施,導致雙方無法進行談判,但最後又可歸咎於北京的蓄意破壞,讓台灣民眾的責難焦點集中在對岸身上,至少這也是政策原先的期待。 迴避“一個中國”的原則 因此,這是為什麼陳水扁總統再5月10日宣告三通一事可委由民間出面處理時,稍後陸委會則補充說必須由官方主導談判的原因所在。因為對阿扁來說,它的政策放鬆與彈性均可在談話中充分顯現,外間對他自然有正面的評價。至於政策執行層次中加上“官方主導”這句話,對不甚了解內情的外界也容易以“涉及公權力”這樣的解釋交待。但是對北京來說,如果協議由於涉及公權力要彼此官方層級來簽署,但阿扁的一番“委由民間出面處理”又可迴避一個中國原則,到時協議的簽定反而導致是二個主權國家談判的結果,得不償失的一方反而是大陸這邊,北京當然在這樣放話過程中盡其可能的杯葛與刁難。 但是,當阿扁追求的只是“善意”放盡,若能再凸顯中共專制橫蠻的形象之時,那則是整盤棋局的理想境界。這就是在本文一開頭所說陳水扁的大陸政策維護其模糊底線,常有其正反兩面不同的解讀結果出現。 憑心而論,大陸政策一直確有其“模糊”的需求背景,那不僅在平衡台灣統獨立場的情緒,也是在尋求台北有更彈性運作的空間。但是對陳水扁所領導的民進黨政府而言,如相較於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兩岸互信的程度可能更呈現不足,而北京對阿扁的疑慮之心更甚於其他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味的製造更多的模糊空間,恐怕首當其衝的是兩岸已經惡化的情勢,對台北來說當然會弊多於利。若再將“兩岸僵局”塑造成台灣民眾對中國大陸的敵視,期以“兩岸對立”來加強或凝聚對自己支持的民意,那麼阿扁這樣的盤算即便得逞,恐怕最大輸家不是他的競爭對手,而是全體台灣2300萬民眾。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中山所教授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