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蒙古在21世紀中何去何從? |
送交者: 寶玉 2002年06月01日18:11:48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其實,在北緯46度以北,俗稱外蒙古的“蒙古國”,才是國際社會中的蒙古。 這個國家有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面積大於全球半數以上的國家,論面積,蒙古應列“大國”之林。 可是,蒙古國的人口只有兩百四十多萬人,比新加坡人口還少了近40萬人,再加上經濟落後,外匯存底還不到兩億美元,從人口、從國力而言,蒙古國又是個地道的“小國”。 在人類已邁向21世紀的科技時代,這個仍以游牧、農業為主軸的蒙古國的現況到底如何?它要邁向何方? 基於這一片好奇心,我在8月19日代表香港鳳凰衛視前往蒙古首都烏蘭巴托,試圖在幾天內探出個簡單的答案。8月20日下午3時,我也在蒙古總統府和剛在今年6月當選連任的總統巴嗄班迪進行了45分鐘的面對面訪談,這項訪談節目9月中旬將在鳳凰衛視中文台的節目中播出。
這就是我想從蒙古總統巴嘎班迪口中得出的解答。 從烏蘭巴托的總統府廣場前十多棟大樓的建築外形可以看出,前蘇聯從50年代到90年代之間,不但提供鉅額外援經費援助蒙古,也把俄羅斯文化帶進蒙古。舉個例子:蒙古人的平均收入遠低於中國許多城市,但是和東歐人民及俄羅斯人一樣,蒙古人民,尤其烏蘭巴托人對服裝的品味、衣着西化,時髦的程度,對衣着考究的程度,遠超過中國內地的一般百姓。 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攝影人員進入總統府之前遇到前所未有的困擾:蒙古外交部的工作人員要所有的男攝影師都得穿上西裝上衣,不能穿牛仔褲,女職員要穿套裝衣裙,這麼一道通知使我帶去的六個工作人員折騰了許久,四處張羅西裝和衣裙。 進入蒙古國總統府又是另一種不同的景象,喏大的總統府,寂靜無聲,而且極少見工作人員走動。但是,對於我們帶去的攝影器材的檢查程序,又是我經歷過的各國元首(包括美國白宮)的辦公室的安全檢查中最嚴格的,巴嗄班迪總統的貼身侍衛不但腰間的手槍明顯突出西裝上衣,而且不讓我們的工作人員為總統配戴無線麥克風,其貼身侍衛把麥克風拿出去檢查半天后,才回到客廳親自為巴嘎班迪佩戴。此外,其安全人員也不准我們的攝影機超過巴嘎班迪的背部,使我們無法拍到“過肩”的鏡頭。
換句話說:我和巴嘎班迪在訪談中,只不過是照他所事先安排的“腳本”,大致照本宣科而已。 但是,我當場告訴達蘭黛,我可以照原來提出的問題範圍發問,但是不能照本宣科。其實,根據我多年的採訪外國政要經驗,“小鬼難纏”,真正的政要們未必那麼拘謹。因此,這天和巴嘎班迪展開對談後,我提出了至少七個“出軌”的問題,巴嘎班迪面對三架攝影機,並未拒絕回答。 上唇留着兩撇地道蒙古式小鬍鬚的巴嘎班迪出身食品工程技師,今年才51歲,身材矮小,不苟言笑,為了使訪談輕鬆一點,我曾經在訪談中提出輕鬆的問題,想使他笑幾聲。有好幾次,他的翻譯都不禁笑出聲,但是,巴嘎班迪依然一副撲克面孔,正襟危坐和我四目相對,就是未展笑顏。 蒙古是個內閣制的國家,行政大權操在總理手中,但是,總統巴嘎班迪也並非純粹的虛位元首,他曾當過國會議長,也是蒙古執政黨人民革命黨的重要成員,兩度當選總統,自有其聲望,對國家與人民當然有重要影響。我對他的訪談集中在三方面:一、中蒙關係;二、蒙古的外交關係與政策;三、蒙古何處去 。 蒙古和中國不但接壤四千六百多公里,在歷史上也有深厚淵源,但是,獨立後的蒙古從1962年開始與中國交惡,一直到1989年才恢復正常關係,對蒙古政府與人民而言,心中存在的一個老疙瘩,便是:怕中國有一天要收回蒙古。 澳門回歸中國後,蒙古一家大報曾在其頭版頭條新聞中說:“港澳已回歸中國,在台灣與中國統一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蒙古。”換言之,雖然中國當局未必願意收回蒙古這個窮親戚,蒙古上下卻極具戒心。正因為心中這個疙瘩,蒙古在邁向21世紀時,極力避開最可能幫助它的近鄰——中國。 從國力而言,目前蒙古的兩大鄰國——中國與俄羅斯,只中國有能力支援蒙古,因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已自身難保,對此,蒙古在心存對中國戒心的狀況之下,要推展“第三鄰國”的外交,目的在於爭取美國、日本的支援(當然歐洲也在其拉攏的目標之列,但是以商業利益着眼的歐洲國家對蒙古的興趣不大)。這種舍近鄰而追遠親的外交政策,十足說明蒙古政府及人民對於現狀和未來發展的彷徨。 |
|
|
|
實用資訊 | |